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差异化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结合办校特色、学生的个体优势智能及社会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与创新、通识、素质教育理念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只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只是大小概念之分。同时,差异化教育也是创新、通识、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差异化教育 创新 通识 素质 关系
差异化教育就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的个体优势智能及社会的个性化需求,打破“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学习潜能,使人才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校差异化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新的有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通识、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的不同要求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差异化教育则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策略。多元智力理论是差异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霍华德·加德纳等专家学者在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认为人类的智力绝非客观、静态、一元的,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提出了智力多元理论。与前人过分强调智力的先天遗传特性相比,加德纳的理论更重视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合理的教育刺激,各种智力是不会自动地发展的。这为差异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
一、创新教育与差异化教育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和学校教育的其他阶段不同,高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知识创新,没有高校的知识创新教育,一个民族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教育把学生直接推向矛盾和问题的中心,就是要学生直面客观现实,面对矛盾和问题采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新的工具,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才在风口浪尖上锤炼,在战胜挑战中成长。教育者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从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次高校教育大发展的结果。每次的世界科技发展中心都是与先进高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当前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成败也取决于高校创新教育。
差异化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统一的。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中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创新必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教育者必须尊重学习者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让他们依照自己喜好与特长独立自主地选择其发展方向,这也是差异化教育中最着重追求的目标。高等教育中的差异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上、认知上的差异化,本质上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的差异化,这是构筑学生就业和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实际上,也是新形势下就业差异化市场的客观要求。差异化教育是高校创新教育实现的途径与根本保障。差异化教育立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结构和优势智力倾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这种差异化教育将创新教育建立在现实的可行性基础之上。若不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仅仅泛泛而谈创新教育,那么,所谓的创新难以得到保障。从全国高校九十年代以来的创新教育实践过程来看,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高校教育陷入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危机。各高校的专业相同,培养的人才也高度同质,结果全国高校教育又陷入了危机,中国高校教育走入了越改问题越多的怪圈。因此差异化教育,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大学的办学优势,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打破“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教育、教学活动,最大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高校人才产品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实力和就业空间。于是,差异化教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通识教育与差异化教育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一方面阻碍了科学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要。九十年代以来,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全面发展,理工科学生学点文史知识,文科学生也学点自然科学,以此构筑坚实的发展基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文理、理工相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而差异化教育恰恰是要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塑造“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似乎与“通识教育”是对立的、矛盾的,其实不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既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中短期发展。通识教育和差异化教育是在同一个主体上追求的两个不同阶段的目标,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是差异化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现代公民的内在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个基本要求,差异化教育的目的才能够顺利达成。若没有通识教育,那么差异化教育也不可能顺利实行。差异化教育下培养的人才也是畸形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因此,差异化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是差异化教育发展的基础,而差异化则是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三、素质教育与差异化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有具有相对独特的专长与技术,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使其在某些发展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概言之,差异化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
差异化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只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只是大小概念之分。相对而言,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发展基础的积累,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素质教育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差异化教育是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素质和才干。这四种类型所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并根据学生、学校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有所侧重,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同时,差异化教育也是创新、通识、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当今的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全民教育,高校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市场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创新、通识、素质教育必须接受就业市场的检验,必须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创新必须是差异化的创新,素质也只能是差异化的素质,而通识教育也要求归结为差异化的通识。
参考文献:
[1] (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河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高等教育研究[M].2001
[3](美)F. C. Lunenburg、A. C. Ornstain.孙志军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差异化教育 创新 通识 素质 关系
差异化教育就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学生的个体优势智能及社会的个性化需求,打破“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最大可能地发挥其学习潜能,使人才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校差异化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新的有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通识、素质教育等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的不同要求的体现。创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差异化教育则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策略。多元智力理论是差异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霍华德·加德纳等专家学者在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后,认为人类的智力绝非客观、静态、一元的,它们主要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提出了智力多元理论。与前人过分强调智力的先天遗传特性相比,加德纳的理论更重视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他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合理的教育刺激,各种智力是不会自动地发展的。这为差异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
一、创新教育与差异化教育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和学校教育的其他阶段不同,高校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知识创新,没有高校的知识创新教育,一个民族的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教育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创新教育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教育把学生直接推向矛盾和问题的中心,就是要学生直面客观现实,面对矛盾和问题采用新的思路、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新的工具,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人才在风口浪尖上锤炼,在战胜挑战中成长。教育者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从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一次高校教育大发展的结果。每次的世界科技发展中心都是与先进高校教育联系在一起。当前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成败也取决于高校创新教育。
差异化教育与创新教育是统一的。创新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中个性品质独立性的培养。创新必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独立探索,教育者必须尊重学习者在认知、兴趣、能力以及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让他们依照自己喜好与特长独立自主地选择其发展方向,这也是差异化教育中最着重追求的目标。高等教育中的差异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上、认知上的差异化,本质上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的差异化,这是构筑学生就业和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实际上,也是新形势下就业差异化市场的客观要求。差异化教育是高校创新教育实现的途径与根本保障。差异化教育立足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结构和优势智力倾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这种差异化教育将创新教育建立在现实的可行性基础之上。若不采取差异化教育策略,仅仅泛泛而谈创新教育,那么,所谓的创新难以得到保障。从全国高校九十年代以来的创新教育实践过程来看,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高校教育陷入了“千人一面”的同质化危机。各高校的专业相同,培养的人才也高度同质,结果全国高校教育又陷入了危机,中国高校教育走入了越改问题越多的怪圈。因此差异化教育,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大学的办学优势,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打破“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教育、教学活动,最大可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高校人才产品充分满足社会需求,使学生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实力和就业空间。于是,差异化教育成为高校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通识教育与差异化教育
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受50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一贯强调专业对口,从而导致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过窄等种种弊端,一方面阻碍了科学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社会就业市场的需要。九十年代以来,基于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全面发展,理工科学生学点文史知识,文科学生也学点自然科学,以此构筑坚实的发展基础。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其目的就是要培养文理、理工相通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而差异化教育恰恰是要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塑造“与众不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似乎与“通识教育”是对立的、矛盾的,其实不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既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中短期发展。通识教育和差异化教育是在同一个主体上追求的两个不同阶段的目标,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是差异化教育的基础。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现代公民的内在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个基本要求,差异化教育的目的才能够顺利达成。若没有通识教育,那么差异化教育也不可能顺利实行。差异化教育下培养的人才也是畸形的,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因此,差异化教育和通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识教育是差异化教育发展的基础,而差异化则是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三、素质教育与差异化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既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有具有相对独特的专长与技术,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整体的提高,使其在某些发展具有深厚的发展潜力。概言之,差异化教育本质上就是素质教育。
差异化教育与创新教育、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只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只是大小概念之分。相对而言,创新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发展基础的积累,着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素质教育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差异化教育是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素质和才干。这四种类型所共同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并根据学生、学校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有所侧重,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同时,差异化教育也是创新、通识、素质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当今的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全民教育,高校教育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市场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创新、通识、素质教育必须接受就业市场的检验,必须满足市场的要求。因而,创新必须是差异化的创新,素质也只能是差异化的素质,而通识教育也要求归结为差异化的通识。
参考文献:
[1] (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河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高等教育研究[M].2001
[3](美)F. C. Lunenburg、A. C. Ornstain.孙志军等译.教育管理学: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