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对镉、铅、锌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石榴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石榴在不同浓度梯度的镉(Cd)、铅(Pb)、锌(Zn)复合污染土壤下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转运规律。结果表明:低浓度的复合重金属污染(Cd2 浓度≤5 mg/L,Pb2 浓度≤500 mg/L,Zn2 浓度≤500 mg/L)对石榴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大致表现为铅 锌>镉 锌,镉 铅>镉 铅 锌;石榴对镉的吸收能力较好,对铅和锌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石榴在重金属复合污染下,其各个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受到抑制作用,在高浓度梯度下(Cd2 浓度为50 mg/L,Pb2 浓度为1 500 mg/L,Zn2 浓度为1 500 mg/L)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镉>铅>锌;重金属污染对石榴从叶转运重金属到茎再到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石榴在低浓度重金属污染(Cd2 浓度≤5 mg/L,Pb2 浓度≤500 mg/L,Zn2 浓度≤500 mg/L)中生长旺盛,对镉、铅、锌吸收、富集及转运能力较好,可作为镉、铅和锌复合污染重金属土壤的修复植物。
   关键词:石榴;重金属复合污染;吸收能力;富集系数;转运系数
   中图分类号: X53
其他文献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优美的《论语》中,最为动人的是这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来这句话并不像我们惯常所理解的那样,是为一个异地朋友的远道而来感到内心愉悦。这个“远方”,它既是宽广无边的地理空间,更是恒无际涯的历史时间。上下纵横无边无涯的时空中有缘得以知遇,是何等的难得而令人欣喜。其间倾诉的,是对这宇宙人生中最为惊心的相遇所油然而生的感动。  
“我要指控我的父母生下了我。”赞恩在法庭上用手指向自己的亲生父母。此时此刻,银幕前的观众仿佛也坐在陪审席中,陪着12岁的赞恩一起进行这场苦涩的审判。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在《何以为家》中,将镜头放置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让观众跟随着赞恩的眼睛,一同进入到“他们的世界”。童年不是成为大人的准备期  《何以为家》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凭借真实感十足的镜头叙事,使影片情节富有层次感。  影片第一幕以赞恩的视角
梨花鹁鸽图(局部)马十六匹图 纸本设色 88.5×323cm 唐 韩幹唐朝前期的花鸟画成就  唐朝前期的花鸟画创作十分繁荣,以描绘贵族生活中的鹤、鹰、鹘、马和庭园中的奇花异兽为主,往往画于屏风、障壁及团扇等处。至于画家,仅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和北宋《宣和画谱》等书记载,能画花鸟、走兽的就有几十人,其中有不少是光耀后世的大家。  初唐的花鸟画家中,薛稷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薛稷,
徙民佛教与“皇帝即如来”思想  北魏早期屡次进行大规模的徙民活动,组建北魏政权与建设国都平城就是这种徙民政策的成果。同样,北魏佛教也是因为徙民政策而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北魏建国以前是几乎与佛教无缘的鲜卑族拓跋部,建设平城后不久就迅速开展佛教活动,甚至第三代太武帝因佛教过于盛行还发布了废佛令。作为北魏佛教盛况的背景,徙民这种强行文化移植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北魏早期的佛教,那就是“徙民佛
《初恋这首情歌》(原名《Sing Street》)并非只是一部音乐少年的纯爱电影,它更适合被称作“少年康纳之烦恼”—家庭使他筋骨麻痹,学校令他体肤疮痍,暗恋让他迷失所为,兄长的黑胶唱片和乐队的创作表演则伴他心志成长。青春残酷,时节美好,也许事隔经年,重逢何以致意。  题目的构思源于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来自拜伦的《春逝》。作为一个并不忠实的读者,终究只知道他这一首颇流行的情诗,依稀记得遣词造句背后也
中国人喜欢吃、讲究吃,在赞美莲花并赋予其高洁品质的同时,也发现了莲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莲肥大的根茎——藕,可以凉血消暑、健脾开胃;莲叶性平味苦,有去除体内湿气的作用,也是消脂佳品;莲子极具营养价值,是上好的补品,中秋时节莲蓉月饼广受欢迎;莲子心味苦性寒,清心败火……难怪有人认为,莲是“百病可却”的植物。  事实上,古人食用莲藕、莲子等的历史非常悠久。1952年,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附近挖掘出一种
仿古山水图册(十开选二)纸本水墨或设色 56.2×36.2cm 明 董其昌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董其昌对山水画的经营是先将物体形状和关系解构,再以干爽的笔墨重新架构,在物像和笔墨之间求得平衡。上述两幅是研究董其昌着色山水的重要资料。  明万历至崇祯年间,在山水画领域曾雄踞画坛的吴门画派逐渐走向衰微,随之出现了松江派、武林派等,形成了画派纷争、名家竞进的局面。在这些画派中,松江派因拥有一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无法逃避疫病的威胁。瘟疫的流行给社会风俗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节令风俗中,常能见到与驱疫、避疫有关的内容,这一点在文献中也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季冬记》云:“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先秦时期,人们在除夕这一天要举行驱傩仪式,用击鼓的方式驱逐“疫疠之鬼”,以保来年无病无灾。当今除夕的各种习俗,例如挂灯笼、放爆竹、贴门神等,都与驱疫有关。甚至“除夕”的“除”字,
与朋友聊起“慢生活”,她马上想起的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她说:“王维在辋川过的是真正的慢生活!”  当然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并不空,有人,只不过这个人是闲的,于是能够感受到山的空、春夜的幽美。心闲,心外的声音便只是衬托世界的宁静,這声音,可以是鸟鸣,也可以是人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螓首上的岁时风景  对于日日相伴的头饰,灵慧的古代女子顺应时序变迁,创造出一套与节令相呼应的“插戴法则”,在鬓发间展现出一道道精雅的岁时风景。那看似凝固的一花一叶、一鸳一蝶,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表达着古往今来的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也铭刻下光阴里的点滴过往与感动。汉宫春晓图(局部) 绢本设色30.6×574.1cm 明 仇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妆罢立春风  立春,意味着一个新的轮回开启,从此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