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香港之精神回归

来源 :管理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z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迎风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格外醒目。
  
  故土家园:难以淡忘的灵魂记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一些港人有所担忧,有些人遂移民海外,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1992年至1997年间,就有30万港人移民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可是,之后香港平稳回归,与内地的经贸愈趋紧密,迁居海外的不少香港人开始回流,这被称作“凤还巢”。
  专为港人办理移民手续的关景鸿表示,移民数字无论升跌,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指出,1992至1997年是香港人移民的高峰期,“当时选择移民的多有较高学历,所以超过七成是技术移民,只有不足三成是投资移民。”要走的都走了,回归初年移民人数即明显下跌。
  据特区政府统计处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当时香港就有约118,400回流人士,之后亦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调查估计,香港目前约有30多万回流人士。
  49岁的谢世斌就是其中一位。在瑞典生活了七八年后,他变卖了自己经营得非常成功的酒吧回到香港。他说:“肯定要回流啦,因为祖国经济发展很快,外汇储备有一万多亿美元,我还要回内地发展。”
  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港人正在申请特区护照。他们认为,特区护照使用方便的原因之一在于,香港护照持有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20多个,大大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等证件所获得的免签数目。此外,港人表示,香港回归前到海外旅行、工作,拿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到英国使领馆办事,没有人重视你,感觉像二等公民。如今,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特区护照到中国的海外使领馆,“像是回到家,处处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精神回归:记忆深处的民族根基
  
  回归10年来,“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始终是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自觉爱国及爱港。以10分为满分计,受访者自觉爱国的平均分近6.5分,爱港的平均分近7.6分。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说:“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与国家在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不开。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港人倍感自豪。雅典奥运会内地获金牌运动员访港,神五、神六上天,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先后访问香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万人空巷,争睹他们的风采。”
  此次调查还问及被访者对16项内地和香港本土特征标记的自豪、亲切及抗拒三种感觉。结果发现,令香港人最感到自豪的分别是“万里长城”、“维港夜景”以及“中华民族”。调查还询问港人在过去10年间,对内地和香港本土特征标记的感觉,在自豪感方面,普通话、国旗、国歌、解放军及特区区旗的自豪感都有大幅上升。“香港人是爱国的,对国家也有贡献,而且不是形式化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表示,“在抗日的时候,香港人以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在华东发生水灾的时候,香港全社会自发募捐;在内地办学、办医院、修桥修路等方面,也有很多善心人。”
  
  青年群体:自我身份的社会认同
  
  6月12日公布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同回归前相比,香港青少年的社会身份认同十年来出现一些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回归十年以来,多了香港青少年认同双重身份(中国人,其次是香港人),少了香港青少年认同单一的社会身份(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评价提高了,对自己和香港前景的信心也提高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念虽无明显变化,但开始把对国家民族的承担与拥护国家政策连结起来。
  该项跨越1997香港回归历史性时刻的大型研究,名为“香港青少年社会身份认同”,由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牵头。分别在1996年、2006年进行全港性调查,成功访问了13000多名平均年龄十五岁的中学生。
  林瑞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项研究重在呈现数字和事实,让更多的人深思公民教育、中国人身份及爱国等议题。至于回归十年香港青少年身份认同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她个人觉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归后生活:“煲冬瓜”热的文化认可
  
  若问回归后,香港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百人百答,个个不同。但十年来,港人与内地的合作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却是有目共睹。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充当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加速了两地水乳交融关系的形成。
  这一点,从香港的“煲冬瓜(普通话)”在这个城市的慢慢出现,便可略见一斑。
  大街小巷的一些茶餐厅,收银的阿叔阿婆只要一看出你是内地人,便会大胆地用不咸不淡的“煲冬瓜”同你做生意,一扫早年那种“鸡同鸭讲”的尴尬,更惹来旁人称羡地赞叹几句。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迅猛,展现给世界的机会前所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关乎港人能否在祖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分一杯羹”,也关乎香港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香港“普通话推广基金会”创会人朱树豪道出了港人日益热衷学习普通话的初衷。
  除经济关系外,港人喜欢“煲冬瓜”也有对祖国文化认同的因素。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及一些青年机构,经常在假期举办一些活动营,组织学生们前往内地参观、交流,报名者如不懂普通话,便很难获得机会。“听不懂国语,到时没法交流。”该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婚姻嫁娶:香港内地的水乳交融
  
  香港和内地一衣带水,回归十年来,两地的融合愈加密切。美丽的东方之珠上演了千百出两地联姻喜剧,北嫁北娶一家亲。如今,来香港随意拜访一个年轻家庭,都经常能听到普通话、广东话或英语,父母孩子两文三语交流,其乐融融。
  据香港特区政府的最新数字,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总数已约有34500宗。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近年涉及两地的婚姻,不只是香港男士到内地娶妻,香港女士与内地男士结婚也渐趋普遍。
  纵观过去十年,在香港注册结婚而夫妻其中一方为内地人的数目,由1997年约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2006年逾1.8万名香港男士在港与内地女子注册结婚,同期有1万人申请俗称“寡佬证”的无结婚证明书返内地结婚,即推算合共2.8万名港男娶内地女士,总数较1996增加14%。
  香港资深婚姻顾问表示,早年因“上落”不方便,语言不通等原因,来港结婚者不多。回归后,旅游便利,两地交往频密,不少香港人普通话顶呱呱的背后,是对内地和内地人的了解和亲近,而内地人对香港的了解也在逐渐深入,两地男女互生情愫而结秦晋之好的故事比比皆是,成为佳话美谈。
  
  (责任编辑 吴晓丽)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SARS……:困境中的坚守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横扫东亚,香港这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损失惨重,股市、楼市大跌,经济出现负增长。香港恒生指数从1997年最高位的18000点,跌落至6000点。作为香港经济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也遭受空前的打击,房价高位暴跌近百分之七十,个别热门屋村暴跌百分之八十。房产指数从1997年的100点,下跌到2003年最低30点。作为个人资产主要部分的股票市值及不
政工队伍建设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提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水平,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基于此,分析了国有企业政工队伍发展现状,探析了新时期国有企业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种各样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兴办起来,这些中小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人口就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中小企业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弊端,如果不进行战略调整,将会影响中小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试图探讨中小企业战略调整的方向。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小企业;战略改变    一、浙江省目前中小企业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南巡讲话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世界已经跨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而管理会计在信息化时代下的建设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比起发达
期刊
在可预见的大环境下,简单地选择钉住单个货币的严格固定的汇率或者选择完全浮动的汇率,都不利于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战略过渡期的利益.在转轨期内,汇率制度改
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在深入实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国外汇储备正在飞速增长,巨额的外汇储备不仅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贸易相应的福利,但背后也隐含着巨大的
当前我国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也带动着相应的工程企业不断发展,然而在当前的一些企业中如建筑工程在招标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尤其体现在标底编制问题上以及投标
“巨新公司从建立那天起,就立志在平网领域做精做强。我希望巨新能够承担起发展高端平网印花机的责任。”何大碧的这番言语,有作为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志气,也饱含了一个纺机从业者
近几年,我国对于水权理论的探讨逐步深入,但对农村相关水权法律制度的重视不够.本文提出农村水权法律问题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农村水权的权属和市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