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迎风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格外醒目。
故土家园:难以淡忘的灵魂记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一些港人有所担忧,有些人遂移民海外,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1992年至1997年间,就有30万港人移民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可是,之后香港平稳回归,与内地的经贸愈趋紧密,迁居海外的不少香港人开始回流,这被称作“凤还巢”。
专为港人办理移民手续的关景鸿表示,移民数字无论升跌,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指出,1992至1997年是香港人移民的高峰期,“当时选择移民的多有较高学历,所以超过七成是技术移民,只有不足三成是投资移民。”要走的都走了,回归初年移民人数即明显下跌。
据特区政府统计处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当时香港就有约118,400回流人士,之后亦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调查估计,香港目前约有30多万回流人士。
49岁的谢世斌就是其中一位。在瑞典生活了七八年后,他变卖了自己经营得非常成功的酒吧回到香港。他说:“肯定要回流啦,因为祖国经济发展很快,外汇储备有一万多亿美元,我还要回内地发展。”
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港人正在申请特区护照。他们认为,特区护照使用方便的原因之一在于,香港护照持有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20多个,大大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等证件所获得的免签数目。此外,港人表示,香港回归前到海外旅行、工作,拿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到英国使领馆办事,没有人重视你,感觉像二等公民。如今,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特区护照到中国的海外使领馆,“像是回到家,处处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精神回归:记忆深处的民族根基
回归10年来,“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始终是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自觉爱国及爱港。以10分为满分计,受访者自觉爱国的平均分近6.5分,爱港的平均分近7.6分。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说:“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与国家在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不开。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港人倍感自豪。雅典奥运会内地获金牌运动员访港,神五、神六上天,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先后访问香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万人空巷,争睹他们的风采。”
此次调查还问及被访者对16项内地和香港本土特征标记的自豪、亲切及抗拒三种感觉。结果发现,令香港人最感到自豪的分别是“万里长城”、“维港夜景”以及“中华民族”。调查还询问港人在过去10年间,对内地和香港本土特征标记的感觉,在自豪感方面,普通话、国旗、国歌、解放军及特区区旗的自豪感都有大幅上升。“香港人是爱国的,对国家也有贡献,而且不是形式化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表示,“在抗日的时候,香港人以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在华东发生水灾的时候,香港全社会自发募捐;在内地办学、办医院、修桥修路等方面,也有很多善心人。”
青年群体:自我身份的社会认同
6月12日公布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同回归前相比,香港青少年的社会身份认同十年来出现一些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回归十年以来,多了香港青少年认同双重身份(中国人,其次是香港人),少了香港青少年认同单一的社会身份(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评价提高了,对自己和香港前景的信心也提高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念虽无明显变化,但开始把对国家民族的承担与拥护国家政策连结起来。
该项跨越1997香港回归历史性时刻的大型研究,名为“香港青少年社会身份认同”,由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牵头。分别在1996年、2006年进行全港性调查,成功访问了13000多名平均年龄十五岁的中学生。
林瑞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项研究重在呈现数字和事实,让更多的人深思公民教育、中国人身份及爱国等议题。至于回归十年香港青少年身份认同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她个人觉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归后生活:“煲冬瓜”热的文化认可
若问回归后,香港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百人百答,个个不同。但十年来,港人与内地的合作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却是有目共睹。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充当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加速了两地水乳交融关系的形成。
这一点,从香港的“煲冬瓜(普通话)”在这个城市的慢慢出现,便可略见一斑。
大街小巷的一些茶餐厅,收银的阿叔阿婆只要一看出你是内地人,便会大胆地用不咸不淡的“煲冬瓜”同你做生意,一扫早年那种“鸡同鸭讲”的尴尬,更惹来旁人称羡地赞叹几句。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迅猛,展现给世界的机会前所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关乎港人能否在祖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分一杯羹”,也关乎香港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香港“普通话推广基金会”创会人朱树豪道出了港人日益热衷学习普通话的初衷。
除经济关系外,港人喜欢“煲冬瓜”也有对祖国文化认同的因素。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及一些青年机构,经常在假期举办一些活动营,组织学生们前往内地参观、交流,报名者如不懂普通话,便很难获得机会。“听不懂国语,到时没法交流。”该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婚姻嫁娶:香港内地的水乳交融
香港和内地一衣带水,回归十年来,两地的融合愈加密切。美丽的东方之珠上演了千百出两地联姻喜剧,北嫁北娶一家亲。如今,来香港随意拜访一个年轻家庭,都经常能听到普通话、广东话或英语,父母孩子两文三语交流,其乐融融。
据香港特区政府的最新数字,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总数已约有34500宗。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近年涉及两地的婚姻,不只是香港男士到内地娶妻,香港女士与内地男士结婚也渐趋普遍。
纵观过去十年,在香港注册结婚而夫妻其中一方为内地人的数目,由1997年约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2006年逾1.8万名香港男士在港与内地女子注册结婚,同期有1万人申请俗称“寡佬证”的无结婚证明书返内地结婚,即推算合共2.8万名港男娶内地女士,总数较1996增加14%。
香港资深婚姻顾问表示,早年因“上落”不方便,语言不通等原因,来港结婚者不多。回归后,旅游便利,两地交往频密,不少香港人普通话顶呱呱的背后,是对内地和内地人的了解和亲近,而内地人对香港的了解也在逐渐深入,两地男女互生情愫而结秦晋之好的故事比比皆是,成为佳话美谈。
(责任编辑 吴晓丽)
故土家园:难以淡忘的灵魂记忆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一些港人有所担忧,有些人遂移民海外,香港特区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1992年至1997年间,就有30万港人移民加拿大、美国、英国、澳洲、新西兰……可是,之后香港平稳回归,与内地的经贸愈趋紧密,迁居海外的不少香港人开始回流,这被称作“凤还巢”。
专为港人办理移民手续的关景鸿表示,移民数字无论升跌,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指出,1992至1997年是香港人移民的高峰期,“当时选择移民的多有较高学历,所以超过七成是技术移民,只有不足三成是投资移民。”要走的都走了,回归初年移民人数即明显下跌。
据特区政府统计处199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当时香港就有约118,400回流人士,之后亦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的调查估计,香港目前约有30多万回流人士。
49岁的谢世斌就是其中一位。在瑞典生活了七八年后,他变卖了自己经营得非常成功的酒吧回到香港。他说:“肯定要回流啦,因为祖国经济发展很快,外汇储备有一万多亿美元,我还要回内地发展。”
不仅如此,目前越来越多的港人正在申请特区护照。他们认为,特区护照使用方便的原因之一在于,香港护照持有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在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达到120多个,大大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等证件所获得的免签数目。此外,港人表示,香港回归前到海外旅行、工作,拿英国国民(海外)护照到英国使领馆办事,没有人重视你,感觉像二等公民。如今,拿着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特区护照到中国的海外使领馆,“像是回到家,处处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关怀和温暖。”
精神回归:记忆深处的民族根基
回归10年来,“香港人的身份与国家认同”始终是社会学界感兴趣的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自觉爱国及爱港。以10分为满分计,受访者自觉爱国的平均分近6.5分,爱港的平均分近7.6分。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说:“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与国家在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不开。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港人倍感自豪。雅典奥运会内地获金牌运动员访港,神五、神六上天,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先后访问香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的热烈欢迎,万人空巷,争睹他们的风采。”
此次调查还问及被访者对16项内地和香港本土特征标记的自豪、亲切及抗拒三种感觉。结果发现,令香港人最感到自豪的分别是“万里长城”、“维港夜景”以及“中华民族”。调查还询问港人在过去10年间,对内地和香港本土特征标记的感觉,在自豪感方面,普通话、国旗、国歌、解放军及特区区旗的自豪感都有大幅上升。“香港人是爱国的,对国家也有贡献,而且不是形式化的。”香港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表示,“在抗日的时候,香港人以血肉之躯保卫国家;在华东发生水灾的时候,香港全社会自发募捐;在内地办学、办医院、修桥修路等方面,也有很多善心人。”
青年群体:自我身份的社会认同
6月12日公布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同回归前相比,香港青少年的社会身份认同十年来出现一些明显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回归十年以来,多了香港青少年认同双重身份(中国人,其次是香港人),少了香港青少年认同单一的社会身份(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的评价提高了,对自己和香港前景的信心也提高了;香港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念虽无明显变化,但开始把对国家民族的承担与拥护国家政策连结起来。
该项跨越1997香港回归历史性时刻的大型研究,名为“香港青少年社会身份认同”,由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林瑞芳牵头。分别在1996年、2006年进行全港性调查,成功访问了13000多名平均年龄十五岁的中学生。
林瑞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项研究重在呈现数字和事实,让更多的人深思公民教育、中国人身份及爱国等议题。至于回归十年香港青少年身份认同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不一而足,她个人觉得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
归后生活:“煲冬瓜”热的文化认可
若问回归后,香港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百人百答,个个不同。但十年来,港人与内地的合作交流,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却是有目共睹。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充当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加速了两地水乳交融关系的形成。
这一点,从香港的“煲冬瓜(普通话)”在这个城市的慢慢出现,便可略见一斑。
大街小巷的一些茶餐厅,收银的阿叔阿婆只要一看出你是内地人,便会大胆地用不咸不淡的“煲冬瓜”同你做生意,一扫早年那种“鸡同鸭讲”的尴尬,更惹来旁人称羡地赞叹几句。
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特别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迅猛,展现给世界的机会前所未有。“学好普通话,才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关乎港人能否在祖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分一杯羹”,也关乎香港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香港“普通话推广基金会”创会人朱树豪道出了港人日益热衷学习普通话的初衷。
除经济关系外,港人喜欢“煲冬瓜”也有对祖国文化认同的因素。香港“国民教育中心”及一些青年机构,经常在假期举办一些活动营,组织学生们前往内地参观、交流,报名者如不懂普通话,便很难获得机会。“听不懂国语,到时没法交流。”该中心一位负责人说。
婚姻嫁娶:香港内地的水乳交融
香港和内地一衣带水,回归十年来,两地的融合愈加密切。美丽的东方之珠上演了千百出两地联姻喜剧,北嫁北娶一家亲。如今,来香港随意拜访一个年轻家庭,都经常能听到普通话、广东话或英语,父母孩子两文三语交流,其乐融融。
据香港特区政府的最新数字,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总数已约有34500宗。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近年涉及两地的婚姻,不只是香港男士到内地娶妻,香港女士与内地男士结婚也渐趋普遍。
纵观过去十年,在香港注册结婚而夫妻其中一方为内地人的数目,由1997年约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2006年逾1.8万名香港男士在港与内地女子注册结婚,同期有1万人申请俗称“寡佬证”的无结婚证明书返内地结婚,即推算合共2.8万名港男娶内地女士,总数较1996增加14%。
香港资深婚姻顾问表示,早年因“上落”不方便,语言不通等原因,来港结婚者不多。回归后,旅游便利,两地交往频密,不少香港人普通话顶呱呱的背后,是对内地和内地人的了解和亲近,而内地人对香港的了解也在逐渐深入,两地男女互生情愫而结秦晋之好的故事比比皆是,成为佳话美谈。
(责任编辑 吴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