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多老师常抱怨自己的“苦口婆心”对学生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背道而驰。然而老师们可曾反思过,自己的“逆耳忠言”在批评教育时是否已经让学生无地自容,成为使学生产生“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心态。
  一、如何正确认识批评的内涵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其加以评判,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探索研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见解,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想法,对学生所具有的观念给以暴露的机会,以便教师从中挖掘有价值的见解。同时应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批评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应该像学习的春风,总是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所以,只要从老师口中道出的批评是出于真心关怀,学生才会乐意接受。
  二、批评要讲原则
  (一)实事求是、态度诚恳
  毛泽东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批评不会让学生觉得空谷来风。同样道理,教师批评学生,评价也要客观,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進方法,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正自己的错误。
  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不能因自己的权威受到了触动,丢了面子,把心中怒气发泄到学生身上,进行挖苦、讽刺、甚至是无情打击。批评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心和关切,从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
  (二)营造自尊、爱护学生
  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老师的用意,实际上批评也是爱。孩子哪能没有自尊心呢?孩子在第一次受到了严厉的训斥时,都是觉得很受不了的。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可是经过一次次严厉的训斥,他逐渐产生逆反心理。
  学生是很注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的。教师的批语不公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影响学生在班级中的威信。小学生还处在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正是培养自尊心的重要关头。只要教师能多给孩子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句表扬的话语,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像春天里的小苗一样,茁壮地成长。
  (三)情真意切、因势利导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体会和思考问题,在对待学生的错误上,我们如果急于改变它,学生会从我们的眼中看到不耐心、不信任,从而感觉到对他不抱希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利用要有及时性和适时性,在学生的错误出现时,及时地意识到错误的价值,考虑到学生此时的学习心态。当学生处于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时,以批评或惩罚的方式指出错误,很难让学习者心悦诚服,同时也很难引发他的思考,也就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留有余地、迂回启发
  教师不可急于求成,“消灭错误”的做法或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对一些过程性的概念错误,有时后面的知识对前面的知识会有正迁移的作用。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下一段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一种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
  三、批评讲艺术
  (一)批评寓讲故事、打比方之中
  低年级学生天真幼稚,对道理的理解往往不容易到位,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的批评可采取傍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或意味深长的动作、言语之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
  (二)建议性的批评
  建议性的批评是指在批评时带有商量、讨论的口气,与学生交换意见式的批评,切忌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老师以商量问题的态度,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交谈时,平心静气,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打消顾虑,与教师配合,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做好铺垫的批评
  批评之前,要做好使学生愿意接受批评的铺垫工作。利用晨会课,讲讲面对错误的正确做法;树立榜样,讲讲名人在错误面前是怎样做的;在班级里反复强调勇于接受批评是学生的美德;讲讲“闻过则悲”、“闻过则闹”的危害,从多方面提高学生对批评的承受能力,逐渐在班上形成自觉自愿接受批评的风气。
  (四)用表扬代替批评
  每个学生都会有缺点和错误,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表扬话,不愿听批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如果用表扬来代替批评其不是效果会更好。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必须怀着爱心。怀着爱心,含着理解,说出话来就是教育型的,反之,就是非教育型的。
  (五)暗示性的批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学生偶尔有一些过失,在所难免,有的事情只要学生自己或经过老师暗示,点拨醒悟,大可不必求全责备。有时,轻轻抚摸学生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膀很是有效。当然,这种批评是在“已有所语”的前提下,经过暗示批评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它不等同于那种不负责任的撒手不管,而是教师精心的一招,是催人改正、激人上进而不伤学生自尊的一味良药。
  (六)戴“功”立“罪”的批评
  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不足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教师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可消除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综上所述,教育的全过程用一个字眼来诠释,那就是爱!用两个字眼来诠释,那就是人性。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的互动,就是人性化的教育。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电子白板是多媒体信息教育技术中的一种创新型手段,运用电子白板花较少时间便可进行课件制作,对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在电子白板教学方式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探讨。  一 、拓宽思维空间,激活教材内容  幼教对于孩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来说,都是一种智慧性的开启,人在初学时期对万事万物都有丰富的想象力,渴望探索一切未知现象的原因,这是人的本能。因此做好这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儿童是本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处在价值多元化社会,应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善于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下面就結合执教的《
“亲其师,信其道。”想必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学生非常重视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或激励,说得通俗一点,即老师的评价很重要。老师的一个赞赏的眼神、手势或一句肯定的话,学生会牢牢记住,并会以此为动力。  以前,我们往往在语文课上能听到精辟、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可能是因为数学更注重思维的训练,严密的推理。在数学课上,一般不会有老师注重语言的精彩,数学老师的语言简洁、明了。而听了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
我的妹妹可爱极了。她长得白白胖胖的,胖乎乎的小手和肉肉的腿,像一节节的莲藕(ǒu)。她的肚子圓滚滚的,好像一个大皮球。她的小脸蛋肉嘟(dū)嘟的,像刚出炉的大馒(mán)头。她整齐的刘海好像蘑(mó)菇(gu)的那把“伞”,盖在饱满的额(é)头上。她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地眨巴着,笑的时候眼睛、鼻子挤成一堆,发出的咯咯声能传出好远。  我到她家去玩,有时候她是一位好客的小主人,我一进门,就拿出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会写200到300字左右的连贯通顺的话,为三年级开始的作文训练奠定基础,一二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我认为训练孩子的写话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为写话打下基础;其次要进行多方面的写话练习,为培养孩子的写作创造条件。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这两方面。  一、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一)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小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情达意。  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
镜头特写一  开学初,我最先记住的便是他,一个如此显眼的男孩。当别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桌子上静息时,只有他一个人高抬小脑袋;当其他孩子都稍息立正站好时,只有他在手舞足蹈。他的调皮让初为人师的我束手无策:窜上跳下,大声嚷嚷,随意走动;更有甚者,在我低头插U盘时会跑上来拍我的头,还会在我经过他座位边时冷不防伸出一只脚。课上经常被提到,课后总是被找去谈话,还是无济于事,他依旧我行我素。自认为我给了他很
“爸爸,你看,树叶都掉光了,鸟儿也都不来了,树好孤单呀!聪明的好爸爸,想个办法让树高兴一下,好不好?”  “嗯,让我想想。给树一个大大的红气  球?这个主意算不上好。用圣诞彩带把树打扮一下?这个主意也不怎么样。啊,我想到啦,我们做一串玉米风铃挂在树上吧!金灿灿的玉米风铃,风儿一吹叮当响的玉米风铃。这样的话,鸟儿们也会回来的。要是鸟儿把玉米粒啄(zhuó)光了,我们就再挂上一串新的!怎么样?”  “
从我转学到我们班上起,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了,看了前面大家写的数学日记,我觉得我和班上的同学已经熟悉了。今天轮到我来写,写什么呢?我想就写写我“狡猾”的爸爸吧。  今天中午,我坐在阳台的秋千上津津有味地吃雪饼时,爸爸下班回来了。  可能是爸爸肚子很饿了,他先到厨房去想偷吃妈妈刚做好的红烧肉,眼明手快的妈妈一筷子打在他手上。他转了一圈,又盯上了我手里的雪饼。  爸爸对我说:“乖女儿,来,分爸爸一块吧。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重点”在哪?这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方向。    一、内化《纲要》理念,“重”数学活动的科学性  数学具有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我们必须内化《纲要》理念,走进新课程。幼儿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幼儿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将数学和科学的有机融合,让
2010年9月17日,这一天,我不能忘记,我也忘不了。那天,我参加了江阴市教学新秀课堂教学决赛。上课的内容是前一天通知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空气中有什么》。由于我是兼职科学老师,实验操作是我致命的一个弱项,加上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我上了一堂失败的科学课。  下面就结合那堂课,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真诚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细心观察营造氛围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