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与“语言”的双促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的特点,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所以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其实质是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好了数学语言才真正地学好了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能力;模仿;感悟;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24-1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语言发展尚不完备。具体来说:一是说话的完整性不够。二是说话的准确性不够。三是说话的简洁性不够。而且,学生习惯于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样的情形,我们认为,在学习的初始阶段,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所以,作为一个低年级的数学教师,我们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期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过渡,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仅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
  一、模仿数学语言
  我们知道,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我们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讲解,那么必定会由“会听”转变到“会说”。
  例如,我在教学5 2 1等于几这道连加算式时,先由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学生说完以后,由我把算理归纳清楚:先算5 2=7,再算7 1=8,所以5 2 1=8。在我表述的时候,请学生仔细倾听。然后,由学生模仿着说,请想说的同学试着说一说,说给大家听。等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完整表达后,请同桌学生互相说说,互相评价说得好不好。个别学生说不完整,可由同桌帮着说,最后让全班学生来说。在学生能讲清楚5 2 1这道题的算理的基础上,我再请学生出类似的2道连加题,请学生试讲,以达到巩固表达的目的。这样通过学生的认真倾听和模仿表达,使学生掌握了怎样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连加的算理”,既理清了连加计算的思维过程,也为以后学习连减与加减混合作了铺垫。正是由于学生的连加算理掌握得很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所以怎么样”成了学生们在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时一个准确的数学表达形式,因而在学习连减及加减混合时便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了。所以,要使学生学会说,首先是要学生学会倾听。只有会倾听的人,才会表达。
  二、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真正理解的要求。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们认为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高。同样,对数学阅读投入时间和精力,也直接影响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所以,我们从数学阅读着手,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第59页11题时:图中哪些可以用7 3=10来表示?我请学生看图,请学生仔细阅读,通过阅读,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收集完成后,请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相关数学问题?
  通过对图的数学化阅读,学生对图中的数学信息,已经有了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如就图中的“牵牛花”这个信息:有学生说:“花架上已经开了3朵牵牛花,又开了7朵,一共有几朵?”我表扬这位学生说的很好,同时继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同一种图意:“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于是又有学生说:“上面有7朵牵牛花,下面有3朵牵牛花,一共有几朵?”有学生说……通过对数学信息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对同一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和灵活性。
  三、应用数学语言
  一年级学生刚走出无拘无束的幼儿园生活,他们生性活泼,喜欢表现自己,可又不善于表现自己。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若能适时引导,将能发掘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经常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通过各种策略,促使学生想说话,会说话。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运用数学语言,熟练数学语言。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小猪很热心,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希望帮它把房子盖得又坚固又漂亮。出示情景图,你们瞧他们做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
  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同时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多种互动形式。
  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学习的密度和效度,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