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与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学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社会生活、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其作用也日益突出.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侧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探究;注重学习结果,轻视学习过程;重视成绩评定,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会学习、会交流、会合作,有主体意识、有创新与实践意识,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应打破传统的框架与体系,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数学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应用能力.
  一、“探究—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应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但教师不应将问题设计为一问一答,应围绕教材重点与难点提出可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究的导学问题.
  例如,在讲“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播放一组幻灯片:①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②供火车行驶的铁轨;③横格纸中的线.教师设置问题: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平行线,你们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然后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而爱思考的学生会提问: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时教师可先不回答,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探究,进行归纳猜想.
  2.观察情境,产生猜想
  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或自己的提问开展合适的数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模型制作或实践操作等.通过实验、类比、观察、联想以及归纳等,产生数学化、抽象化的问题,然后进行猜想与探究.
  例如,在讲“圆”时,教师可准备猜图形的游戏,由教师说出此图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接着出示圆,使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圆与刚才的图形有何区别?它是以什么线围成的?这样,很快吸引学生参与,将学生带入“几何图形”的学习情境中.这时学生会猜想:是否所有以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都为圆呢?这时,教师可出示一个椭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与区分,然后让学生动手画画,并探究半径与直径的特征,这样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其学习兴趣.
  3.发散思维,探究问题
  现代的初中数学,题目都比较灵活,解题方式多样.这要求学生掌握问题特点,并充分发散思维,深入探究问题.
  4.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结果,还有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学会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对于同一问题,进行多种思维,并能用单一思维解决不同问题.
  二、“自学、联想、解疑及归纳”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较为开放,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师多样化问题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启发联想,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最后总结与归纳.
  1.自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在进行这一模式前,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引导他们自学,注重学生自学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长期以往,学生则能养成课前自学的良好习惯.当学生形成自学意识后,教师可逐渐放开,让他们自拟提纲,最终实现自学.自学时做到以下几点:①划出课本重点与难点;②结合新旧知识,以便温故知新;③掌握教材内容与思维模式;④做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简单习题,帮助理解知识.
  2.联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拓宽学生的联想空间.教师可采用多种诱导方法,如激发、引学及质疑等,引导他们发现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使其主动地获得知识.
  例如,在“图形变换”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联想来解答相类似题目.
  3.解疑
  在教学中,解疑是必不可少的.在解疑中,师生共同讨论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课堂上引导方式是多样的,如个别提问、问题引导或集体讨论等.同时通过问题的深浅与难度来发掘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能.在解疑过程中,教师应对提问进行引导与控制,从教材与教学要求出发,将问题进行分类处理.
  4.归纳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强化与引申知识结论,整理与归纳所学法则.
  其次,教师应借助联想思维,分析问题的要素,如问题背景、条件与结论等,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中的内容极为丰富,也极为重要,它传授的知识以我国的母语为基础,是打开我国民族精神窗口的钥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所以,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
复习课,无论是某一教学阶段后的复习,还是考前的复习,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常规课.学生多对复习课缺少兴趣,而大多教师又只注重知识系统性的讲解,忽视针对性,致使数学复习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导语的作用体现在多方面,良好的导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真正投身到数学课堂学习当中,进而真正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数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大多数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因此,物理实验对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着至关重
在许多师生的心目中,数学是抽象、严谨的代名词,数学知识枯燥乏味.笔者认为,学习数学应该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正如数学大师丘成桐所说:“数学并不枯燥,是我们把它教枯燥了.”  如何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让学生感受快乐呢?现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新课程的特色,已经成为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送课下乡”活动中,笔者听了“分式方程”第一课时,上课的教师创设
现在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和教师.新课程要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rn在教学实践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研究基础的科学.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每个定律的发现,无不是从科学的实验中推导出来的,可以说,离开了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的发展.  纵观高中物理实验,误差伴随着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可见误差分析在高中物理实验中要特别注意.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其目的是对测量结果做出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测量误差,或指出减少测量误差的方向,提高测量质量,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度.  由于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比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要求学校及老师转变教学模式,从“死学习”、只看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是语言以及文学、文化的简称,它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也可以说,语文是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
生活化教学是近年来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贴近学生生活和联系社会实际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