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全课程思政的可能性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95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中所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所有的课程中,形成全课程思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课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深化课程改革,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形成的课程思政经验充分结合起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使得全课程思政成为可能。
   关键词:全课程思政 教师 学生 上下联动
  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家、那个民族都是不可缺少的任务,在学校教育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并配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师,而在其它课程特别是比较专业的理工科类课程中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课程都有情感、价值观的因素,即都是有意识的。所以,所有的课程都可以挖掘出思想政治的因素。本文所指的全课程思政即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因素,现就实现全课程思政的可能性,谈一下个人的浅显的认识。
  一.什么是全课程思政
  要解释全课程思政,先要理解什么是课程思政。所谓“课程思政”,即发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上升到德育的高度,达到既育人又育心的目的。现在,课程思政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研究者众多,而全课程思政的形成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
  1.全课程思政
  全课程思政就是指: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动员全部教学资源、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挖掘每一门课程中所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把做人做事的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所有的课程中[1],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2.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是全课程思政将思政因素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使得专业课程活起来了,为专业课注入了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专业课程的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政理论的建设。进行全课程思政建设既不能抹杀专业课的专业性,牵强附会、生拉硬拽地为思政而思政[3],强行说理以至于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的反感,更要克服专业课没有思政因素的错误认识。须知,能力是受方向控制的,方向错了,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3.全课程思政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进行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高、大、上又要朴、专、实,朴即朴素,用朴素、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阐述出来;专即专业,要懂一点专业知识;实即实际,要能结合生活实际,也就是要接地气。要吃得透、拿得准;接得住。关键要懂专业。要想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因素,靠专业课教师自身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向专业课教师学习、懂一点专业,发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优势与专业课教师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全课程思政建设。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和案例。
  二.为什么要进行全课程思政
  全课程思政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问题,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政治立场,而具有什么政治立场与教育过程、培养方式有关,在中国,教育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1.党的要求
  党始终把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放在首位,实现“三全”育人要求进行全课程思政。
  2.新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要求有新作为,只有让每一个青年学子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环境的要求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冲击,在所难免,传统道德受到挑战,特别是信仰迷茫、贪图享乐、校园霸凌、三观尽失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这都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全课程思政。
  三.实现全过程思政的基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动文化源远流长。广大教职员工和青年学子在党的领导下健康成长,他们都热爱自己的伟大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进行全课程思政是人心所向。
  1.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全过程思政的坚强保证。在当今中国,离开党的领导将一事无成。所以,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为全课程思政指明正确的方向。
  2.精干的教师队伍
  广大的教师队伍都是兢兢业业的奋斗在教育一线,他们有爱心、有理想、有知识、有情怀、有抱负,为全课程思政的可能打下了人才基础。
  3.良好的学生基础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一颗追求美好、朴实善良的心,尤其是生活在新时代的莘莘学子都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内心深处都向往着美好的青春梦,为全课程思政的可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怎样进行全课程思政
  实现全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人,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形成合力。所谓自上而下就是:不搞形式主义,真抓实干,领导、组织有序,教学大纲、教材要从上而下进行改革,还要建立督导、评价体系等;所谓自下而上就是:从基层教师做起,针对具体课程挖掘思政因素、总结经验进而形成经典案例,然后推广。这里,主要谈一下自下而上的看法。
  1.全员培训,培养教师的思政头脑
  要告诫全体教职员工思想问题是头等大事,要防止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必须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正学的懂、弄的通、灵活用,只有这樣,才能克服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意识的困惑[4],使每一个教师具有思政头脑,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形成合力。
  2.不断拓展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道德情操
  你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滴水。在当今互联网大流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抱残守缺、困守旧识只能被时代淘汰,作为教师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求新、求变。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不但要有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但要有纵向的知识,还要有横向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学会向学生学习,了解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残情(残障学生)的学生的特长,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情,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捕捉到启迪学生的思政因素。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在新冠疫情的紧张局势之下,全球陷入了一种恐慌的状态中。高校生命教育课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对于生命有更多的困惑。青年一代就是国家和未来各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取向,如何能够引导广大青年人建立一个健全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亟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   关键词:疫情 生命教育 心理  2020年初,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竟然可以快速在我国广泛传播。在整个社会迅速
内容摘要:人们常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形容如果缺少必要的条件,那么再能干的人也很难做成事的窘态困境。然而,对于每一位文学创作工作者来说,却根本不存在创作上的“无米之炊”的后顾之忧,因为社会现实生活已为每一位文学创作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题材和丰富的素材——不仅“有米”,而且品種、数量繁多。所以,如何“巧为有米之炊”——即如何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提炼素材、最后做成一道文学的“美味佳
内容摘要:发展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时代趋势,教师素养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未来的教师培养应走向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素质教育与生涯教育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师资培养的质量与适应性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培养的重点,积极打造核心素养教师培养团队,完善教师质量标准,将是今后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核心素养 教师教育 转变思维 教育改革  20世纪
内容摘要:修身齐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对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个人的根本学问。名著《战国策》中说有用的个人“上要臣其君,下要齐其家,中要索交诸侯”,较早的把齐家当做对个人的要求。一直到了当代,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来。齐家的学问一直很丰富。在明末,有部朱子治家格言,就是修身齐家的经验总结,被誉为“治家之经”。文中论述了齐家的方方面面,有很鲜明有用的德育思想,旗帜鲜明的提出孝友勤俭的道德要求。在
内容摘要:教育伦理学是当代应用伦理学或教育哲学的新兴学科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杜威较早正式使用“教育伦理学”这一学术概念,并对教育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深入,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伦理学研究日益得到教育界、伦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有所展开,与此同时,师生关系存在严重问题,杜威教育伦理学思想及其构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
内容摘要:在教育全球化和“互联网 ”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已经成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伴随中国的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汉语热”也逐渐成为发展热潮,对外汉语专业也随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然而,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对外汉语师资在海外发展中也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为促进海外汉语师资建设,本文旨在依据当下汉语桥世界中文比赛的积极影响,结合师资力量等问题,浅
内容摘要:纪录片《美国工厂》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出海企业”——福耀在海外遭遇的种种“水土不服”,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福耀的烦恼,也是中国“出海企业”如何实现海外本土化管理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理论,以福耀为例,分析了中国“出海企业”海外发展所面临的跨文化挑战,并结合该理论,针对出海企业的“水土不服”提出相应的企业管理策略。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文化差异 企业管理
内容摘要:以壮族嘹歌为研究对象,运用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现代“交往理性”理论,破解壮族男女交往理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及成因,从人际和谐与交往理性的视角审视壮民族的民族性格及民族特点。   关键词:嘹歌 交往理性 和谐  壮族嘹歌是自战国时期至明代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流行于平果、田东、武鸣、巴马一带的民歌发展汇集。壮族嘹歌是壮族文学的瑰宝,它最早通过口头进行传播,后经一批专家
内容摘要: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以成功走出国门的网剧《陈情令》为例,通过对生态翻译学进行解释,结合字幕的特点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探究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策略。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陈情令》 字幕翻译 文化负载词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软实力的力量来自其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软实力才会产生越来越强大的力量。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逐渐崛起,中国网剧从
内容摘要: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发音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无障碍溝通交流,且能促进语法和汉字的学习。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语音学习较日韩的学习者更快掌握。但由于汉英语音存在一些差异,还是会对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本篇论文以母语为英语的英国留学生为例,基于CNKI文献资料总结英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上的特点,本文分别从元音、辅音、声调三个方面入手,然后给出合理的教学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