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豉约创制于春秋、战国之际。《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据注释大苦即为豆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先秦文献无豆豉,当是秦汉之际出现。《史记·货殖列传》始见豆豉记述。《齐民要术》载有制作豆豉的技法。东汉开始用作药物。以后历代食籍、药籍均有关于豆豉的记述,至今仍为重要的调味料之一。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一、豆豉的来历、分类及传说
“豆豉”这个词大家经常会听到、看到,却始终不明白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其实它就是一种咸味调料品,是由黑大豆或黄大豆蒸煮后发酵制成的,其功能犹如今天的酱。说起来,酱与豉还有一段有趣的纠葛。豉在古代是食用十分广泛的调味品,就像现在的酱,而酱在当时则主要是当作菜肴来食用的,只偶尔用来调味。可以说,酱和豉在现在发生了有趣的置换,酱从原来的菜肴一变,也成了重要的调味品,而不再仅作为一种现成的菜肴搬上餐桌。
“豉”本来的意思即好吃,它令人喜吃不厌,其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豆豉是到了汉代出现的,当时就已作为一种咸味调料品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史记》中有记载说:京师富商中,七人中两人都是豆豉商人。可见当时豉商的风度一点不比盐商差。现在人们经常会酱油醋、酱油醋的一起说,在汉唐时期,人们是经常盐豉、盐豉连用的,可见豉在当时可以说是与盐平起平坐,旗鼓相当。正是因为二者同是加工烹饪菜肴的必备调料,人们出去买调料的时候,买了盐一定还会再买上豉,卖者也是将两者搭配起来卖的,于是有了“盐豉一合”的说法。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两种。以黑褐色或黄褐色、鲜美可口、咸淡适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气者为佳。
豆豉因发酵时微生物种类不同,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三台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风味略有不同。港粤潮厨师喜用曲霉型风格。但厨师将豆豉分类,一般要分咸豆豉、淡豆豉、发酵豆豉三种。
我国较为有名的豆豉有:云南双柏的妥甸豆豉、广东阳江豆豉、广西黄姚豆豉、山东八宝豆豉、湖南的浏阳豆豉、陕西汉中香辣豆豉和风干豆豉、四川的永川豆豉等。而四川的永川豆豉还有这样的一个典故:
据传,永川豆豉是明朝一位姓崔的女子发明的,她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饱读诗书,容貌出众,聪明能干,贤良淑德,后因父亲病逝而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东河边开了小饭店。一天,崔氏带着孩子在蒸黄豆,黄豆刚起锅,有官兵打此路过,崔氏害怕官兵趁兵荒马乱之际抢人抢豆,慌乱中将满满一筲箕黄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然后化妆成丑陋的老婆婆带着孩子逃了出去。半个月后,崔氏回到小饭店,突然闻到后院奇香扑鼻,打开后院门搬开柴草,黄豆变成了生霉发酵的“毛霉豆”。崔氏本想扔掉毛霉豆,但又觉得扔了可惜。于是,崔氏将毛霉豆洗净,加盐装在坛子里,以留着饥荒时家人佐菜下饭用。次年开春,崔氏打开坛子后,发现毛霉豆变得色泽晶莹、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入口化渣回甜,惹得家人争相食之。此后,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传开了,以吃崔氏店里的豆豉为荣。
二、豆豉的营养和药用功效
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据现代营养科学分析,每百克豆豉中含蛋白质31.2 g,脂肪19.9 g,碳水化合物22.8 g,钙331 mg,磷503 mg,铁13.7 mg,维生素C 3.2 mg,维生素B1 0.13 mg、维生素B2 0.25 mg等,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豆豉还以其特有的香气使人增加食欲,促进吸收。建议每天食用40 g左右。
自古以来,豆豉就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东方特产”。1915年,在巴拿马召开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中国豆豉受到了国际烹饪界的一致好评,并荣获了博览会银质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膳食,就是以豆豉为主要调料。全国各地大量生产,支援前线。
如果说豆豉的营养价值绝对可以和牛肉相媲美,是不是要大吃一惊?其实别看豆豉一幅貌不惊人、贫民百姓的样子,营养价值绝对可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有些元素,比如钙元素还远远高于牛肉,并含有大豆中的各种有益成分,因此有“营养丸”之称。
豆豉除作调味和食用外,医疗功用也很多。民间食谚云:“豆豉点点,饭多一碗。”可见,豆豉有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早为寻常百姓所认识。另外,豆豉的医疗功效也为古代医家发现和应用。明代的医药学著作《本草汇言》、《本草纲目》等记载,豆豉具有解毒、除烦、宣郁的功效,能治四时热病、头痛寒热、胸中烦闷、虚烦不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近年来,在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豆豉一直畅销不衰。最近,美国一位营养学家宣称:“常吃豆豉,可以防治老年性痴呆。”他认为:“豆豉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还含有一些能产生大量B族维生素和抗生素的细菌;而导致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血栓的形成。”
无独有偶,日本宇都宫大学教授、著名医学家前田安彦最近发现,豆豉能治骨质疏松症。不久前,前田安彦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茨城县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比和哥县要少得多,原因是跟一种叫“豆豉”的食品有关;和哥县人几乎不吃豆豉,而茨城县则相反。为此,前田安彦专门撰写了论文《豆豉——日本人战胜骨质疏松症的食品》。文中不仅指出了豆豉对治疗骨质松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多发病有效,而且还有抗菌性。最后,这位教授提倡人们在日常的饮食中,不妨多吃些豆豉。
豆豉还不仅只是一种调料品,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本草纲目》中亦有其踪影!由此看“营养丸”之称谓——愧乎?不愧也!
三、豆豉的烹调应用
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佐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与豆腐、茄子、芋头、萝卜等烹制菜肴别有风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锅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调料。广东人更喜欢用豆豉作调料烹调粤菜,如“豉汁排骨”、“豆豉鲮鱼”和焖鸡、鸭、猪肉、牛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时用豆豉作调料,风味更佳。豆豉用陶瓷器皿密封盛载为宜。这样可保存较长时间,香气也不会散发掉。但忌生水入侵,以防豆豉发霉变质。
烹调时要用小火烹调,如果火候大,就会使豆豉粘锅,出现焦煳味。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不要食用变质或发霉的豆豉。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豆豉菜肴:
豆豉蒸排骨
主料:排骨500 g。
辅料:豆豉1汤匙。
调料:辣椒粉1汤匙,酱油2汤匙,糖1汤匙,绍酒1汤匙,葱5段,姜4片,淀粉3汤匙。
烹制方法:1. 排骨斩成小块,洗净沥干水分待用。
2. 起油锅,爆香豆豉、葱、姜、辣椒,再加酱油、糖、酒调匀。
3. 将排骨与刚才做好的调料加淀粉拌匀,放入蒸锅蒸30 min出锅即可。
注意事项:排骨要纯肋排,斩小一点香,如果不能吃辣的,可以使用蒜蓉豆豉酱(就变成蒜蓉豆豉蒸排骨了),不管怎样一定要爆香姜葱。
豆豉鲮鱼油麦菜
主料:油麦菜800 g。
辅料:豆豉鲮鱼4汤匙。
调料:盐、味精1汤匙,白糖1汤匙,香油少许,料酒1汤匙,生粉2汤匙,大蒜2瓣。
烹制方法:1. 将油麦菜洗净后切成段、大蒜切末备用;
2. 坐锅点火倒油,将油麦菜倒入爆炒至颜色翠绿,放入少许盐、味精、白糖出锅装盘,锅中再加少许油,下蒜末煸香放入豆豉鲮鱼,加料酒、少许清水、味精、白糖、酱油调味,出锅前勾芡淋香油,浇在油麦菜中即可。
特点:豉香浓郁,脆嫩爽口。
营养价值:油麦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大量钙、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是生食蔬菜中的上品,有“凤尾”之称。油麦菜具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豆豉作为平民最为普及食用的调料,随着华夏灿烂的饮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从而进入现代饮食中来。为了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对于每个从事烹饪工作的人来说,有责任、有义务去多整理、多发掘民间调料(原料)奉献给美食爱好者们。
一、豆豉的来历、分类及传说
“豆豉”这个词大家经常会听到、看到,却始终不明白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其实它就是一种咸味调料品,是由黑大豆或黄大豆蒸煮后发酵制成的,其功能犹如今天的酱。说起来,酱与豉还有一段有趣的纠葛。豉在古代是食用十分广泛的调味品,就像现在的酱,而酱在当时则主要是当作菜肴来食用的,只偶尔用来调味。可以说,酱和豉在现在发生了有趣的置换,酱从原来的菜肴一变,也成了重要的调味品,而不再仅作为一种现成的菜肴搬上餐桌。
“豉”本来的意思即好吃,它令人喜吃不厌,其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豆豉是到了汉代出现的,当时就已作为一种咸味调料品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史记》中有记载说:京师富商中,七人中两人都是豆豉商人。可见当时豉商的风度一点不比盐商差。现在人们经常会酱油醋、酱油醋的一起说,在汉唐时期,人们是经常盐豉、盐豉连用的,可见豉在当时可以说是与盐平起平坐,旗鼓相当。正是因为二者同是加工烹饪菜肴的必备调料,人们出去买调料的时候,买了盐一定还会再买上豉,卖者也是将两者搭配起来卖的,于是有了“盐豉一合”的说法。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两种。以黑褐色或黄褐色、鲜美可口、咸淡适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气者为佳。
豆豉因发酵时微生物种类不同,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三台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风味略有不同。港粤潮厨师喜用曲霉型风格。但厨师将豆豉分类,一般要分咸豆豉、淡豆豉、发酵豆豉三种。
我国较为有名的豆豉有:云南双柏的妥甸豆豉、广东阳江豆豉、广西黄姚豆豉、山东八宝豆豉、湖南的浏阳豆豉、陕西汉中香辣豆豉和风干豆豉、四川的永川豆豉等。而四川的永川豆豉还有这样的一个典故:
据传,永川豆豉是明朝一位姓崔的女子发明的,她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饱读诗书,容貌出众,聪明能干,贤良淑德,后因父亲病逝而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东河边开了小饭店。一天,崔氏带着孩子在蒸黄豆,黄豆刚起锅,有官兵打此路过,崔氏害怕官兵趁兵荒马乱之际抢人抢豆,慌乱中将满满一筲箕黄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然后化妆成丑陋的老婆婆带着孩子逃了出去。半个月后,崔氏回到小饭店,突然闻到后院奇香扑鼻,打开后院门搬开柴草,黄豆变成了生霉发酵的“毛霉豆”。崔氏本想扔掉毛霉豆,但又觉得扔了可惜。于是,崔氏将毛霉豆洗净,加盐装在坛子里,以留着饥荒时家人佐菜下饭用。次年开春,崔氏打开坛子后,发现毛霉豆变得色泽晶莹、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入口化渣回甜,惹得家人争相食之。此后,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传开了,以吃崔氏店里的豆豉为荣。
二、豆豉的营养和药用功效
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是以大豆或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曲霉或者细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质,达到一定程度时,加盐、加酒、干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而制成。
据现代营养科学分析,每百克豆豉中含蛋白质31.2 g,脂肪19.9 g,碳水化合物22.8 g,钙331 mg,磷503 mg,铁13.7 mg,维生素C 3.2 mg,维生素B1 0.13 mg、维生素B2 0.25 mg等,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豆豉还以其特有的香气使人增加食欲,促进吸收。建议每天食用40 g左右。
自古以来,豆豉就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东方特产”。1915年,在巴拿马召开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中国豆豉受到了国际烹饪界的一致好评,并荣获了博览会银质奖。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志愿军入朝参战的膳食,就是以豆豉为主要调料。全国各地大量生产,支援前线。
如果说豆豉的营养价值绝对可以和牛肉相媲美,是不是要大吃一惊?其实别看豆豉一幅貌不惊人、贫民百姓的样子,营养价值绝对可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有些元素,比如钙元素还远远高于牛肉,并含有大豆中的各种有益成分,因此有“营养丸”之称。
豆豉除作调味和食用外,医疗功用也很多。民间食谚云:“豆豉点点,饭多一碗。”可见,豆豉有增食欲、助消化之功效,早为寻常百姓所认识。另外,豆豉的医疗功效也为古代医家发现和应用。明代的医药学著作《本草汇言》、《本草纲目》等记载,豆豉具有解毒、除烦、宣郁的功效,能治四时热病、头痛寒热、胸中烦闷、虚烦不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近年来,在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豆豉一直畅销不衰。最近,美国一位营养学家宣称:“常吃豆豉,可以防治老年性痴呆。”他认为:“豆豉含有大量能溶解血栓的尿激酶,还含有一些能产生大量B族维生素和抗生素的细菌;而导致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血栓的形成。”
无独有偶,日本宇都宫大学教授、著名医学家前田安彦最近发现,豆豉能治骨质疏松症。不久前,前田安彦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茨城县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比和哥县要少得多,原因是跟一种叫“豆豉”的食品有关;和哥县人几乎不吃豆豉,而茨城县则相反。为此,前田安彦专门撰写了论文《豆豉——日本人战胜骨质疏松症的食品》。文中不仅指出了豆豉对治疗骨质松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多发病有效,而且还有抗菌性。最后,这位教授提倡人们在日常的饮食中,不妨多吃些豆豉。
豆豉还不仅只是一种调料品,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本草纲目》中亦有其踪影!由此看“营养丸”之称谓——愧乎?不愧也!
三、豆豉的烹调应用
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佐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与豆腐、茄子、芋头、萝卜等烹制菜肴别有风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锅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调料。广东人更喜欢用豆豉作调料烹调粤菜,如“豉汁排骨”、“豆豉鲮鱼”和焖鸡、鸭、猪肉、牛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时用豆豉作调料,风味更佳。豆豉用陶瓷器皿密封盛载为宜。这样可保存较长时间,香气也不会散发掉。但忌生水入侵,以防豆豉发霉变质。
烹调时要用小火烹调,如果火候大,就会使豆豉粘锅,出现焦煳味。食用前要充分加热,不要食用变质或发霉的豆豉。下面给大家介绍几款豆豉菜肴:
豆豉蒸排骨
主料:排骨500 g。
辅料:豆豉1汤匙。
调料:辣椒粉1汤匙,酱油2汤匙,糖1汤匙,绍酒1汤匙,葱5段,姜4片,淀粉3汤匙。
烹制方法:1. 排骨斩成小块,洗净沥干水分待用。
2. 起油锅,爆香豆豉、葱、姜、辣椒,再加酱油、糖、酒调匀。
3. 将排骨与刚才做好的调料加淀粉拌匀,放入蒸锅蒸30 min出锅即可。
注意事项:排骨要纯肋排,斩小一点香,如果不能吃辣的,可以使用蒜蓉豆豉酱(就变成蒜蓉豆豉蒸排骨了),不管怎样一定要爆香姜葱。
豆豉鲮鱼油麦菜
主料:油麦菜800 g。
辅料:豆豉鲮鱼4汤匙。
调料:盐、味精1汤匙,白糖1汤匙,香油少许,料酒1汤匙,生粉2汤匙,大蒜2瓣。
烹制方法:1. 将油麦菜洗净后切成段、大蒜切末备用;
2. 坐锅点火倒油,将油麦菜倒入爆炒至颜色翠绿,放入少许盐、味精、白糖出锅装盘,锅中再加少许油,下蒜末煸香放入豆豉鲮鱼,加料酒、少许清水、味精、白糖、酱油调味,出锅前勾芡淋香油,浇在油麦菜中即可。
特点:豉香浓郁,脆嫩爽口。
营养价值:油麦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大量钙、铁、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成分,是生食蔬菜中的上品,有“凤尾”之称。油麦菜具有降低胆固醇、治疗神经衰弱、清燥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是一种低热量、高营养的蔬菜。
中华饮食博大精深,豆豉作为平民最为普及食用的调料,随着华夏灿烂的饮食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从而进入现代饮食中来。为了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对于每个从事烹饪工作的人来说,有责任、有义务去多整理、多发掘民间调料(原料)奉献给美食爱好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