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铁西第一小学
【关键词】兴趣 习惯 算例 计算
针对学生在计算当中常常出现的失误,数学组老师常在一起讨论提高正确率的有效方法,有时我会在错题旁边写出错题分析,每当学生计算出错,常常用:“我太粗心了”、“我大意”、“我马虎”等一语代过,从表面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一是由于他们的身心手脑发育不够成熟,有时心里想的口中念的和下笔写的不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计算要正确,首先要建立在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学具摆、画、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计算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是正确进行计算的保证。
一、计算准确离不开平时扎实的训练
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在家长会上和大家交流了口算练习的重要性,每天坚持5至10道口算,并且从一年级开始,一直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良好习惯坚持下来。有时也根据平时教学加入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由老师或者家长出题进行训练,积少成多,10以内,20以内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在计算中也能发现和总结规律。时间长了,对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是枯燥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开始我没有直接选择简单的计算练习,而是侧重一些图文并茂的情境式计算,有时我在黑板上画两只小猴比赛摘桃或两只小青蛙比赛谁先跳到河对岸,有利于增强竞赛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平时计算,对于全对的同学会画一个笑脸作为鼓励,如果有个别失误就在笑脸的头边画一滴汗,提醒学生如能更仔细一些就更好了。根据教学进度,每周在班上检查一次口算练习的情况,对完成好的孩子及时表扬,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
二、及时改错
做错误分析也要重视,学生算错在所难免,有几次我做了一下统计,其中一次一组20多道的计算题规定时间内有10人左右出错,我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有时我直接在学生错题旁边写出错题原因,如出现漏题等现象是因为追求计算速度,确实属于马虎大意,有时是进位没进上,有时不需要退位也当退位算,有时竖式结果是对的抄在等号后边就抄错了,在错题旁边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就要对他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要求多下一些功夫。在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上,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读题,题目要求至少读两遍,看清运算符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草稿本,不能直接达到口算或计算完后需要檢查的题目都在草稿纸上演草一遍。要求学生准备直尺,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数学作业书写工整,竖式计算上下对齐,进位退位标示清楚,计算前可以在心里估算结果,计算完后检查验证。
计算题是个死知识,方法掌握了,计算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错,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和细致。除了教师的严格要求,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低段计算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帮助,贵在坚持。
三、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習,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其次,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再次,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最后,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关键词】兴趣 习惯 算例 计算
针对学生在计算当中常常出现的失误,数学组老师常在一起讨论提高正确率的有效方法,有时我会在错题旁边写出错题分析,每当学生计算出错,常常用:“我太粗心了”、“我大意”、“我马虎”等一语代过,从表面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一是由于他们的身心手脑发育不够成熟,有时心里想的口中念的和下笔写的不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计算要正确,首先要建立在理解算理,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学具摆、画、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计算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是正确进行计算的保证。
一、计算准确离不开平时扎实的训练
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在家长会上和大家交流了口算练习的重要性,每天坚持5至10道口算,并且从一年级开始,一直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良好习惯坚持下来。有时也根据平时教学加入学生常错、易混淆的练习题由老师或者家长出题进行训练,积少成多,10以内,20以内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在计算中也能发现和总结规律。时间长了,对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是枯燥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开始我没有直接选择简单的计算练习,而是侧重一些图文并茂的情境式计算,有时我在黑板上画两只小猴比赛摘桃或两只小青蛙比赛谁先跳到河对岸,有利于增强竞赛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平时计算,对于全对的同学会画一个笑脸作为鼓励,如果有个别失误就在笑脸的头边画一滴汗,提醒学生如能更仔细一些就更好了。根据教学进度,每周在班上检查一次口算练习的情况,对完成好的孩子及时表扬,学生你追我赶,劲头十足。
二、及时改错
做错误分析也要重视,学生算错在所难免,有几次我做了一下统计,其中一次一组20多道的计算题规定时间内有10人左右出错,我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有时我直接在学生错题旁边写出错题原因,如出现漏题等现象是因为追求计算速度,确实属于马虎大意,有时是进位没进上,有时不需要退位也当退位算,有时竖式结果是对的抄在等号后边就抄错了,在错题旁边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就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原因;对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就要对他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要求多下一些功夫。在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上,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读题,题目要求至少读两遍,看清运算符号,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草稿本,不能直接达到口算或计算完后需要檢查的题目都在草稿纸上演草一遍。要求学生准备直尺,使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数学作业书写工整,竖式计算上下对齐,进位退位标示清楚,计算前可以在心里估算结果,计算完后检查验证。
计算题是个死知识,方法掌握了,计算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出错,才能体现数学的严谨和细致。除了教师的严格要求,家长的配合也至关重要,低段计算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帮助,贵在坚持。
三、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占主导,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数学抽象之间架一座桥梁,充分发挥学具操作的作用。在进行9加几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请出小棒一起来学習,在学生自主动手操作中优化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退位减打下基础。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新知识,构建教学知识结构的主要方式,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识,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比如,想加算减等都是学生通过知识间的联系来进行继续学习的。让学生理解透彻,他们才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方法计算。
四、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其次,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再次,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最后,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口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