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夜趣味多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r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夜晚,如果没有电,我们的夜生活可谓无从谈起。那么在古时,没有电的情况下,人们又如何度过黑暗的夜晚?
  像古装剧里那样灯火通明的古代夜生活是没有的。除了历代的宵禁政策外,一个直接的困难是:没有电的古代岁月里,晚上点个亮照个明不只困难,还相当费钱。古时比较普遍的照明工具是蜡烛和油灯,价格相当不菲,长期以来都不是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贵族富豪们的专享。这么一来,对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古时的夜生活自然贫乏得可怜。
  不过贫乏不意味着单调,人们依然能从中找到許多乐趣。有看星星的,比如辛弃疾夜行黄沙道时,心情很好,就抬头看星星,然后吟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也有听雨的,杜甫曾经在成都草堂种菜养花,听到下雨让他很高兴,然后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陆游的心情好像不是很好,在小楼里听了整整一夜的雨,百无聊赖地叹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除了听雨,也有人选择登高望远,爬楼想心事,比如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可能是远眺时,眼界突然开阔了,心中愁绪也就没了。
  古人夜间还喜欢到户外,享自然山水之乐,无数千古名篇就这样横空出世。这其中最厉害的当属苏轼,一夜月下江边漫步,看到江上壮美景色,教科书级别的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诞生了;一夜睡前看到门户中投入的月光,便起床到寺院叫上好友张怀民,共赏庭中月色,最美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诞生了;还有两次,他与好友带着美酒月夜泛舟赤壁,流传千年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又诞生了。
  到了宋朝,普通百姓夜生活贫乏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宋太祖赵匡胤采用了坊市合一的城市规划,并取消了宵禁制度。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使得灯具成本大幅降低。夜生活的成本,于是渐渐低了下来。夜市日渐兴起,让劳作了一天的百姓也可以在夜幕下迎来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朝时,东京和临安等繁华大都市几乎可称作“不夜城”:“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宵不绝。”烧烤小吃是夜市的灵魂所在,种类随时节变化也各有不同。《东京梦华录》记载,夏天有各种凉菜冷饮:麻腐、细粉素签、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杏片、梅子姜;冬天则卖各类蒸煮热食:盘兔、旋灸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等。吃饱喝足,再去“勾栏瓦舍”转一圈,那里杂剧、影戏、说书、舞番曲、傀儡戏等娱乐活动彻夜不休,连宋仁宗都偷偷来做“热心观众”。
  到了明清时期,不仅是大城市,就连许多经济发达的普通市镇,夜生活也都变得更加丰富,显示古代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发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笔下,就记录了他所接触到的部分明代士大夫们夜宴的场景。
  《春江花月夜》这样写夜晚的月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色如旧,月下的人们已更迭了不知多少代,回望古人的夜生活,却也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其他文献
一出村庄,我就看见了那一片田野。那是一片玉米田,玉米正拔节到了最高的时候。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搭眼一看就知道,它们不会长得再高了。就像大人们眼中的孩子的个子,蹿到了某个尺寸,就不会再蹿了。剩下的事情,就是长壮了。   这些玉米还没有长壮,所以格外亭亭玉立,修长的玉米叶和玉米叶之间还有着疏朗的空隙。风吹过来,玉米们微微摇动,如在跳舞。它们的颜色翠玉一样闪闪发光,这翠玉有浅翠,有深翠,有墨翠,交杂辉映,
有些美好,像风,抓不着,却能感受到。更神奇的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散去,倒是历久弥新。  91年外出求学,我一乡下姑娘,第一次坐市内公交车。  是姐姐的男朋友带我坐的。姐姐在西安上学,我考入的是她男朋友就读的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校在渭南市南边的塬下,离市还有一段距离。一个周末,哥说带我进市里转转。上了公交,只有靠过道一个座位,哥用手帕擦了擦,让我坐。我推辞着,从小在家里,都是大人坐孩子站。哥催促
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物件。我们上班忙,沒有多少时间陪她,而她时常牵挂的孙子也去上大学了,工作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亲戚、朋友都在故乡,找熟人唠嗑几乎不可能。做针线活,特别是衲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
提到秋,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更试翻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在他们的歌咏中,也都把秋染上凄迷哀凉的色调。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柳永的《雪梅香辞》:“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周密的《声声慢》:“对西风休赋登楼,怎去得,怕凄凉时节,团扇悲秋。”   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便是美的元素,这种美的元素只有“秋”才有,
眼睛是个小容器,但盛满天地万物和人间百态。当我看到孤独的鲁迅,在充满愁绪的烟雾里,他的凝视——深沉而辽远。我最早知道鲁迅是因为一部令人感伤的彩色故事片。那是个冬天,节令进入大寒,阴冷得仿佛能把人说出的话语冻住。一辆手扶拖拉机“突突突”颠簸着,是公社的放映队来了!十里八乡的人都追赶着夜色,簇拥在我们的大院里,说过年、谈庄稼、叙粮食……他们大多戴着硕大的火车头帽,裹着略带油污的羊皮袄,穿着粗笨而磨出小
在景德镇旅游时,最吸引人眼球的恐怕就是那些华丽的瓷器了。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到了景德镇,不买个瓷器回去,就好像没有到过景德镇。我也不能落了这个俗套。在一家瓷器店,我終于看中了一瓶青花瓷。那色泽、那釉体、那玲珑、那粉彩,无不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我买下这瓶价格不菲的青花瓷,就像买下整个景德镇。一路上,双手搂着这瓶青花瓷,就像搂抱着个宝贝似的,格外小心,心里还一遍
翻看杂志时,偶然看到这幅漫画。一扇窗开,半幅帘卷,窗下木桌,桌上杯壶杂置,窗前一弯淡月高挂,画的空白处随意自然地写着:“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寥寥数笔,清新脱俗,弥漫着淡淡的欢喜,有种曲终人散,可喜悦犹存,清凉依旧的宁静,如小河淌水,如清风徐来,透彻而又纯净。   由于十分喜欢,我查了查此画的出处,原来是画家丰子恺多年前在上海首幅公开发表的漫画作品。丰子恺的散文我读过不少,朴实自然,烟火气息
2020年虽然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但人们丝毫没有因为经济衰退而降低对“双十一”的热情。  不过,“双十一”这样的购物节并非现代人的创举,自古至今,人们都有提前购物以备不时之需的意识,因而,历朝历代都有类似于“双十一”的购物节,除叫法不同、交易形式有别,本质上大同小异。  古代没有超市,更没有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人们无法实行网购。但古人通过“赶集”的方式把买和卖聚集在一地,巧妙地进行线下交易,实有殊途
不用说,情况很明了——到处都有茶园,到处都有茶叶——为什么有的地方茶叶名气很大,而有的却不为人所知?無非是因为,人。再明白一点,天时地利人和也。天好地好,风生水起,便有了出产好茶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要出在名人故乡,就最好了;故乡无缘,那就让名人品饮,留下些许文字来,要是有幸在《茶经》《茶录》《东溪试茶录》等等典籍里留下只言片语,那就万事大吉;倘若品饮无缘,再退而求其次,便是让名人路过一下也好,留
磁湖与遗爱湖,都曾经是与苏东坡有关的湖。  磁湖在黄石,遗爱湖在黄冈。黄石的由来早见于《水经注》,称其地“石色皆黄”,故而以“黄石”而名之。当初自称“烟波钓徒”的大唐诗家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苏子的《浣溪沙》,让西塞山坐实了盛名,它成了黄石的标记。与之交相呼应的磁湖,就是苏东坡兄弟风雨泛舟的相会之地。  而遗爱湖之名,出自苏子的《遗爱亭记代巢元修》一文,有云: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