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ow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能力,培养思维能力,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谈建议。
  1.注重培养阅读兴趣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需要,这样教学法就会发出高度有效的作用。”就初中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重要的意向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展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为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力求避免使用那种包教百课的平推式肢解法,采用新鲜活泼、比较实用的教法,力求课堂上有条理、有幽默、有笑声、有沉思,生动活泼,以趣贯穿课堂,以有趣引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呢?
  首先,师生共读。面对一篇优美的作品老师应创设准确、生动的语言情境,用自己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情与文的相融,从而领会美、欣赏美。因此,在教学中,对一些优美作品,如朱自清的《春》,教师应准确、生动、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在学生朗读时,教师也应跟着一起读,接着有感情地范读(语速稍慢),学生边听边想象,想象出课文中描绘的美丽图景,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魅力;朗读梁衡的《夏感》一文中“收麦、割麦”的语段,要读出“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古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都是精炼、优美的语句值得我们品味,更需要熟读成诵……这样朗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
  其次,创设情境,通过介绍时代背景、作者逸闻趣事或欣赏精美图片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特别是一些作者的逸闻趣事,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阅读作品。例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陶渊明的隐逸躬耕与其《归园田居》,普法战争与《最后一课》,三顾茅庐与《隆中对》,梁山英雄与《智取生辰纲》,封建科举制度与《范进中举》等这些历史故事都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等课文时,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图片,从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美的享受,进而激发阅读兴趣。
  2.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审美世界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明确地指出艺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上一篇篇课文毫无疑问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的事物应该以整体的眼光看待。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学生沿着“整体—局部—整体”的模式学习一篇篇文章。可如今的阅读教学呢?教师往往停留于局部的分析或是仅仅完成从整体到局部的一个循环,缺少对后一个环节的深入研讨与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主体得到的感受是零星的、可怜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破坏了原作完整的审美意蕴,使学生无法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而且破坏了学生的审美感受,使他们的审美认识不能得到落实,主体的精神不能“神游其中”。所以学生只能对课文的“部件”——字词有些认识,而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对字词的运用缺乏明确的感悟,这是今天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的一个隐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阅读教学的规律,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遨游。当然学生初次阅读时感受各不相同,有的被优美的词句吸引,有的被作品的气势感动,但这仅仅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当阅读结束后,作品才显示他的独特魅力和内在神韵。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点拨才更有价值,但倘若停留在这样的层面,则只不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教师还必须再一次带领学生寻幽探胜,从理性上把握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整体—局部—整体,再整体—局部—整体,如此反复,才能使学生走进审美的艺术殿堂,体会到蕴含在作品中的意味,感受到作品的魅力,才能使阅读教学的愉悦性得到保证。
  3.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求知、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农村中学的学生自身阅读兴趣不浓,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调剂,而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成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3.1坚持每周一读。教师要善于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我们可以尝试把本应进行语文训练或考试的课变为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课后,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
  3.2做到每课一读。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通过朗诵、演讲、表演的方式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向同学们展示。学生自己选择的内容大都能比较适合,都具有很好的吸引力。有些学生选择一些谜语作为美文欣赏的开始,如:山东快电(猜一作家的名字),其他学生苦苦思索却一脸茫然。接着学生就会说,想知道他是谁,请认真听听他的作品。为了解开谜底,同学们都很投入地朗读。有些学生选择梁实秋等人的幽默小品,如《男人》、《女人》等,文中对男人女人诙谐幽默的描写让他们十分兴奋。我做小结的时候问学生喜不喜欢,无人说不喜欢;问他们想不想听更多,都说再读一篇,此时进行适时的启发:“好书很多,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享受,其开心度绝不亚于你们吃一顿美餐。可课堂时间有限,我不能给你们读了,如果你们有兴趣,就自己去找来读。”并建议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班上,大家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参考文献:
  [1]朱志友.浅析初中语文快乐阅读教学.
  [2]董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3]絮语悠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新气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新教材在带来欣喜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的多样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实施;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人文性,摒弃工具性等。那么,在语文
摘 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本学科,根据教学需要,使语文课程与学生体验、其他学科、现实社会、科技发展和自然环境相联系,适当拓展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拓展课堂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
本文就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如何有效地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其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信息限度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作为重点、核心。怎样才能改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呢?必须做到“有效”,即“有效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发挥师生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有效教学 师生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
语文是一门内容最丰富、应用最广泛、最具艺术性的学科。按理说,语文学习应当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应是最理想的。然而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课堂信息接收不全、反馈不畅的现象。课堂讨论不激烈,发言不积极,练习不主动,以致对语文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很多。我认为,过分地强调语文的科学性、实效性,而忽视语文的艺术性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比如,在
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AL)是指由反转录病毒科禽反转录病毒属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kosisvirus,ALV)引起的以禽类造血组织中一些细胞成分大量增生而导致的一类传染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