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以温情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并不幸福的故事。许三观虽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但他的个人生活又反映出了时代的大主题并折射出面对生活要保持乐观并且淡定的生存态度的理念。作者将许三观这个人物设置在苦难的精神节点之中,但又给他赋予了许多特质:责任,爱,甚至是在面对死亡、贫穷时的坚强和乐观。在描写这种苦难的悲剧的生活同时,作者又在作品中穿插相对轻快的幽默的笔调,用以呈现在充满困境的生活中的乐观精神,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生存;人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07-02
一,余华早期作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先锋精神的作家,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1]。然而,《许三观卖血记》可谓是余华的转型作品。作者不再将其作品的内容层面停留在神秘的宿命论和人性的黑暗上,转而写出了一个充满人性道德温情的作品。余华不再进行冷酷或残忍美学的表述,不再迷恋对暴力的冷漠叙述,而是笔锋一转,用一个更为平和、平淡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市井小人物在面对苦难生活时的种种生活形态。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中读出小人物与大主题之间的关系:许三观反映了大多数人正处于苦难之中的大背景,同时又折射出了人生充满了矛盾与统一,苦难中的温情,幸福中的无奈的哲学理念。
二,许三观是一个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在充满了贫穷饥饿和苦难的年代里,为了生存的理由,为了让他的家庭可以活下去,为了给患病的儿子治病,他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来维持生计。这是他的无奈之举,但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小人物的高大形象:为了家庭,为了妻子,为了儿子,最后是为了自己。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比起对暴力死亡的冷漠描写,显然更注重于对心灵的解读和对人性的探讨:“90年代的几部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日常经验不再被置于与他所追求‘本质的真实’的相对立的地位上。叙述当然还是冷静,朴素,有控制力的,但也有心境放松之后的余裕,来把握叙述上的节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觉察到那种含而不漏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从卑微的普通人的类乎灾难的经历,和他们内心中,发现那种只得继续生活的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是这些作品的重心”[2]。许三观就经历着像卑微的普通人一样的经历,并且发现他只得以卖血为生的方式继续简单生活。许三观的婚姻生活、家庭变故是在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背景下进行的,历史以“苦难”和“生存”的形式进入许这一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而他的话语似乎是幽默而又轻松的,似乎他能依靠血液来解决一切问题。而他的心是悲凉的,他体会到了人生中的苦涩滋味,并且发现,他不能改变这些上天让他承载的苦难。唯有他能做的,只是默默的接受,并且想办法克服。“与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叙事相比,九十年代的余华对现实显得过于宽容了,甚至还有点含情脉脉,尤其他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更是使苦难丧失了给人物和读者带来自我感动和道德审判的可能,它成了生活的馈赠,成了生活中我们必须经历的环节,成了现实得以展开的依据,成了存在的基本内容”[3]。这或许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当在苦难中经历痛苦之时,或许人们会显得渺小而又不堪一击,但人类又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另一种精神存在体,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精神会让我们承受住这些重重的担子,并体会到另一种层面的幸福。“应该说,“卖血”所喻示的这种人生方式,是带有一重悲剧色彩的,但按照《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许三观”的生活始终笼罩在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淡淡的幸福氛围当中,这种幸福氛围既是作者讲故事时有意渲染出来的,又是故事中的“许三观”势必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4]。文章结尾处,许三观和他的家庭终于不用再因为生活的问题而痛苦,他不用再买血也可以吃到徐玉兰给他做的炒猪肝,养家糊口的重任也终于不用再落到许三关的肩上,不用再融进他的血液里。这似乎像是黑暗后的黎明一样:虽然光亮微弱,但依旧让人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去迎接未来。“《许三观卖血记》让人时悲时喜,悲与喜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存在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两者相互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亦悲亦喜的整体美学风格”[5] 。
然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许三观似乎一直都是在他自己营造的看似喜剧的悲剧生活中生存着。作者以喜剧精神展示悲剧内涵,在悲喜剧的矛盾中,显现出强烈的审美张力。特别是在结尾处,他在喜剧氛围中感到了人生荒谬,让人产生了厚重感。
当他年老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卖血,于是决定为了自己,为了再喝二两黄酒,吃一盘炒猪肝去一次血站,即使他已不再需要。他到了血站后,却被年轻的血头告知,他的血液已经不能再用,只能卖给油漆工匠当做家具的底漆。他顿时崩溃并且无助——许三观卖血半生,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他接受不了,像一个孩子一样在街上大哭起来。想他辛苦一辈子,换来的却是无助,不知所措的眼泪,这又怎不是一种在人生得到快乐时却散透出的痛苦。他的黄酒和炒猪肝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而成为了一种符号:他内心的精神支撑和心灵寄托。这似乎给了许三观一个理由,让他继续卖血。当他为了卖血而卖血的时候,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怕的,让人为之叹息的麻木吗?“在希望中余华仍然不时显露出他的悲哀和无助。在创作中余华仍不放过任何来自现行的苦难,并将其酿成一张张绝望之网,让笔下的人物挣扎于其中,或生存或毁灭。只不过这种绝望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隐藏在字里行间,并非由作者直接抒发,而是让读者在反复阅读中体验感知”[6]。许三观看似通过血这个重要的因素而从苦难中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但他真正老去,整个人却已变成了被榨干的老人。伴随着他的血被一次次的抽出,他的人,他的灵魂也在被慢慢的抽干。这又反映出了另一个层面的人生哲学:当我们觉得苦尽甘来,当我们似乎以为真正将幸福握在手中,才发现幸福不一定是真正源于内心,而是源于习惯,一种可怕的习惯。“许三观不仅是以卖血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苦难,还要通过这爱与温情承受来自于世俗伦理的压力,在这种道德伦理的胁迫下,使许三观在精神上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7]。而这时,我们或许会像许三观一样,当失去了经历苦难的权利时,当一种习惯被告知已不能再继续时,在大街上像小孩子一样默默的哭泣。因为我们发现,此刻,我们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和孤独。正像他的妻子和儿女不能完全的理解他最后的哭泣一样,我们之外的人也不能体会我们心中的哭泣。而更为真切的一个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苦难的遭遇是外化的,心灵上的距离才是内在的。在悲号的哭泣的痛苦背后,隐藏着的是心灵上的沉默。
三,即便是这样,我更愿意相信,余华想告诉我们的还是更为积极的人生思考。卖血是许直面存在的唯一方式,一生卖血,成了其价值的存在方式。以自损而自救及救人,这是一个生命升华的过程。这并不是他逃避苦难,或是害怕苦难的荼毒,只是单纯的相信人性的美好善良。即使我们会变的无助而又苍老,但生活的的确确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出困境,虽然不能看到那样确定的希望。虽然许三观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确实养活了整个家,养活了下一代,让孩子们得以继续生存。“人们可以像许三观那样充满温情与爱意,虽受生活的践踏与捉弄,仍能保持对它们的体贴和关怀”[8]。而像许三观这样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透射出的人生哲学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在面对苦难时,每一个人都会无助与无奈。但为了更大的责任与爱,我们还是要挺起胸膛坚强的接受。在苦尽甘来的一瞬,我们或许又体会到那源于内心的辛酸。正因为人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才会在苦难与温情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体会。重要的是,虽然有时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卑微的,但我们依旧要努力地向前,为了无私的爱和责任,生生不息。
注释:
[1]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1期.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0.
[3]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1期
[4]《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 李林荣《名作欣赏》2002 1期.
[5]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 王飞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2期.
[6]希望与绝望———余华90年代创作试探2002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刘昕华, 黄灿.
作者简介:郭文锐,女(1990.12—),河南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本科学生。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生存;人道精神
中图分类号:I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07-02
一,余华早期作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先锋精神的作家,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他小说中的生活是非常态、非理性的,小说里的人物与情节都置于非常态、非理性的现实生活之中。谢有顺指出:“暴力是余华对这个世界之本质的基本指认,它也是贯穿余华小说的一个主词”[1]。然而,《许三观卖血记》可谓是余华的转型作品。作者不再将其作品的内容层面停留在神秘的宿命论和人性的黑暗上,转而写出了一个充满人性道德温情的作品。余华不再进行冷酷或残忍美学的表述,不再迷恋对暴力的冷漠叙述,而是笔锋一转,用一个更为平和、平淡的语调讲述了一个市井小人物在面对苦难生活时的种种生活形态。我们可以从他的生活中读出小人物与大主题之间的关系:许三观反映了大多数人正处于苦难之中的大背景,同时又折射出了人生充满了矛盾与统一,苦难中的温情,幸福中的无奈的哲学理念。
二,许三观是一个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在充满了贫穷饥饿和苦难的年代里,为了生存的理由,为了让他的家庭可以活下去,为了给患病的儿子治病,他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卖血来维持生计。这是他的无奈之举,但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小人物的高大形象:为了家庭,为了妻子,为了儿子,最后是为了自己。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比起对暴力死亡的冷漠描写,显然更注重于对心灵的解读和对人性的探讨:“90年代的几部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日常经验不再被置于与他所追求‘本质的真实’的相对立的地位上。叙述当然还是冷静,朴素,有控制力的,但也有心境放松之后的余裕,来把握叙述上的节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觉察到那种含而不漏的幽默和温情。透过现实的混乱、险恶、丑陋,从卑微的普通人的类乎灾难的经历,和他们内心中,发现那种只得继续生活的简单而完整的理由,是这些作品的重心”[2]。许三观就经历着像卑微的普通人一样的经历,并且发现他只得以卖血为生的方式继续简单生活。许三观的婚姻生活、家庭变故是在中国当代历史的重大事件背景下进行的,历史以“苦难”和“生存”的形式进入许这一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而他的话语似乎是幽默而又轻松的,似乎他能依靠血液来解决一切问题。而他的心是悲凉的,他体会到了人生中的苦涩滋味,并且发现,他不能改变这些上天让他承载的苦难。唯有他能做的,只是默默的接受,并且想办法克服。“与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叙事相比,九十年代的余华对现实显得过于宽容了,甚至还有点含情脉脉,尤其他在《许三观卖血记》里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更是使苦难丧失了给人物和读者带来自我感动和道德审判的可能,它成了生活的馈赠,成了生活中我们必须经历的环节,成了现实得以展开的依据,成了存在的基本内容”[3]。这或许正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生哲学:当在苦难中经历痛苦之时,或许人们会显得渺小而又不堪一击,但人类又是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另一种精神存在体,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精神会让我们承受住这些重重的担子,并体会到另一种层面的幸福。“应该说,“卖血”所喻示的这种人生方式,是带有一重悲剧色彩的,但按照《许三观卖血记》的叙述,“许三观”的生活始终笼罩在一种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淡淡的幸福氛围当中,这种幸福氛围既是作者讲故事时有意渲染出来的,又是故事中的“许三观”势必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4]。文章结尾处,许三观和他的家庭终于不用再因为生活的问题而痛苦,他不用再买血也可以吃到徐玉兰给他做的炒猪肝,养家糊口的重任也终于不用再落到许三关的肩上,不用再融进他的血液里。这似乎像是黑暗后的黎明一样:虽然光亮微弱,但依旧让人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去迎接未来。“《许三观卖血记》让人时悲时喜,悲与喜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较为完美的融合.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存在于文本的每一个角落,两者相互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亦悲亦喜的整体美学风格”[5] 。
然而,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许三观似乎一直都是在他自己营造的看似喜剧的悲剧生活中生存着。作者以喜剧精神展示悲剧内涵,在悲喜剧的矛盾中,显现出强烈的审美张力。特别是在结尾处,他在喜剧氛围中感到了人生荒谬,让人产生了厚重感。
当他年老的时候,他意识到他的一生都在为别人而卖血,于是决定为了自己,为了再喝二两黄酒,吃一盘炒猪肝去一次血站,即使他已不再需要。他到了血站后,却被年轻的血头告知,他的血液已经不能再用,只能卖给油漆工匠当做家具的底漆。他顿时崩溃并且无助——许三观卖血半生,最后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他接受不了,像一个孩子一样在街上大哭起来。想他辛苦一辈子,换来的却是无助,不知所措的眼泪,这又怎不是一种在人生得到快乐时却散透出的痛苦。他的黄酒和炒猪肝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物,而成为了一种符号:他内心的精神支撑和心灵寄托。这似乎给了许三观一个理由,让他继续卖血。当他为了卖血而卖血的时候,这难道不是一种可怕的,让人为之叹息的麻木吗?“在希望中余华仍然不时显露出他的悲哀和无助。在创作中余华仍不放过任何来自现行的苦难,并将其酿成一张张绝望之网,让笔下的人物挣扎于其中,或生存或毁灭。只不过这种绝望以一种更隐晦的方式隐藏在字里行间,并非由作者直接抒发,而是让读者在反复阅读中体验感知”[6]。许三观看似通过血这个重要的因素而从苦难中一步一步地走了出来,但他真正老去,整个人却已变成了被榨干的老人。伴随着他的血被一次次的抽出,他的人,他的灵魂也在被慢慢的抽干。这又反映出了另一个层面的人生哲学:当我们觉得苦尽甘来,当我们似乎以为真正将幸福握在手中,才发现幸福不一定是真正源于内心,而是源于习惯,一种可怕的习惯。“许三观不仅是以卖血的方式来消解生活的苦难,还要通过这爱与温情承受来自于世俗伦理的压力,在这种道德伦理的胁迫下,使许三观在精神上最终完成了自我救赎”[7]。而这时,我们或许会像许三观一样,当失去了经历苦难的权利时,当一种习惯被告知已不能再继续时,在大街上像小孩子一样默默的哭泣。因为我们发现,此刻,我们显得是那样的苍老和孤独。正像他的妻子和儿女不能完全的理解他最后的哭泣一样,我们之外的人也不能体会我们心中的哭泣。而更为真切的一个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苦难的遭遇是外化的,心灵上的距离才是内在的。在悲号的哭泣的痛苦背后,隐藏着的是心灵上的沉默。
三,即便是这样,我更愿意相信,余华想告诉我们的还是更为积极的人生思考。卖血是许直面存在的唯一方式,一生卖血,成了其价值的存在方式。以自损而自救及救人,这是一个生命升华的过程。这并不是他逃避苦难,或是害怕苦难的荼毒,只是单纯的相信人性的美好善良。即使我们会变的无助而又苍老,但生活的的确确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出困境,虽然不能看到那样确定的希望。虽然许三观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确实养活了整个家,养活了下一代,让孩子们得以继续生存。“人们可以像许三观那样充满温情与爱意,虽受生活的践踏与捉弄,仍能保持对它们的体贴和关怀”[8]。而像许三观这样的小人物的人生经历透射出的人生哲学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在面对苦难时,每一个人都会无助与无奈。但为了更大的责任与爱,我们还是要挺起胸膛坚强的接受。在苦尽甘来的一瞬,我们或许又体会到那源于内心的辛酸。正因为人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们才会在苦难与温情中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体会。重要的是,虽然有时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卑微的,但我们依旧要努力地向前,为了无私的爱和责任,生生不息。
注释:
[1]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1期.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0.
[3]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1期
[4]《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 李林荣《名作欣赏》2002 1期.
[5]许三观卖血记》的悲剧精神与喜剧效应 王飞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 第02期.
[6]希望与绝望———余华90年代创作试探2002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刘昕华, 黄灿.
作者简介:郭文锐,女(1990.12—),河南郑州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09级本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