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充满教育机智的艺术。同样的课堂,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每一堂课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就能充满活力,教与学才更有效性。
  下面就结合几年来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些方法。
  一、故事法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有生动的情节,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能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同时又符合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妙趣横生。如在上“自然数和零的认识”时,我就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原始森林里群居着一群猴子,由直立行走过渡到现在人类的祖先一一原始人。这些原始人为了生活,其中一部分身体比较壮的负责出去打猎。祖先们为了记载这些猎人的功劳。首先在一条长长的绳子打结。打一个结就表示一只猎物,打两个结就表示两只猎物。可是,由于人的大脑是不断进步,技术也不断改进和提高,所以打到猎物就越来越多了。这可怎么办呢?一只可以打一个结,两只打两个结,五十只打五十个结,非常不方便,于是祖先们就想:能不能运用一个固定的符号来表示“1”或“2”或“50”呢?就这样,自然数就在祖先们遇到困难时利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发明出来的。又有一次,那些猎人们出去打猎时恰好遇到大雨,只好空着双手回来。打不到一只猎物,该用什么表示,想了很久,最后想出两手空空也就是一个圆圈里面什么也没有,于是祖先们又发明了“O”。
  通过故事的引述,一下子像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侃侃而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既有趣又易懂,而且印象深刻,记得牢。
  二、激疑法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最佳状态。因此,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
  如在上教“乘法的初步认识”,先让学生写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式子,老师和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结果老师只用了不到一分钟就全部算出来。又如“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时,先让几个学生随便说出几个数,老师马上判断出这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这样的场面,学生就感到非常惊讶,促使学生竭力想知道老师采用什么妙法,激起了疑问。这样设疑生趣,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由好奇心产生探求心理,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主动思考这些本质的数学问题。多次实践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学习也更有效。
  三、联系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几何形体教学中,不仅在表象形成之前,需要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熟悉的实物,而且在初步表象形成之后还应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引用得当可以提高幾何模型的清晰度,同时也有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如在上“圆的初步认识”时,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东西的形状是圆的?”开始,学生的回答也许会较笼统。如说口杯、车轮、西瓜……接着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联系生活再说一说,学生明白了“口杯的口是圆的,车轮的外形是圆的,西瓜的切口是圆的……”又如:在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后,可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做一做下面的问题:你的身高是 .你的体重是 ,你的住房面积是 ,你一天在校的时间是 ,……联系生活进行学习,促进了学生更好地“学”与“用”,课堂知识深化了,空间观念也得到发展。
  四、操作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好奇,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比较薄弱。教材中不少内容,单靠教师详尽讲解,难以叙述清楚,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演练,与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相吻合,就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各种长方体,先闭着眼睛摸—摸,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得出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第二步再由学生操作,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发现相对的4条棱相等,把长方体纸盒拆下来,比一比,发现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第三步让学生找一找长方体的特例(相对的面中有两个正方形的长方体),再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填写长方体特征表格。这样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要点,不仅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而且真切感悟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游戏法
  根据小学生好动爱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教学游戏,可使学生的心情愉快,情绪饱满,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倒数”时,可设如下游戏:师说:“1、2”。生说:“2、1”。师说:“1、2、3”,生说:“3、2、1”。师说:“老师爱同学们”,生说:“同学们爱老师”。从而让学生悟出“倒”和“互为”的含义。接着教师引入:“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六分之五倒过来说成五分之六。”师生继续着游戏,慢慢深入学习倒数这一课中。穿插这样的游戏,学生和老师都是新知的参与者,课堂气氛融融,全班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实践证明,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六、成功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是学生成功的摇篮,老师是学生的点金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和试卷的设计中都要向大多数学生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促使学生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在克服困难中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一次测试,老师仿造《开心词典》,大胆放开以往的做法,允许同学们在测试中,可以有以下求救方法:1、降低难度;2、向老师请教;3、延长测试时间。(学生为之振奋,轻松应答)。消除了畏惧考试的心理,避免了因不会而进行偷看的坏习惯。测试后学生的成绩都比以前提高了一大截,且树立了信心,得到了进一步成功的机会。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使学生学得宽松有效,教师可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于课堂,不断变换学生口味,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潜能,定能让课堂达到持续有效。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最大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必须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创造,能培养出善于学习、善于质疑,具有批判精神,并能独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一、课堂教学设计与把握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以把握教材为前提。把握教材主要是把握教材内容、编者意图,把握知识生长点和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依据。把握了教材内容、编者意图、知识生长点和教学的重点后,教师应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具体、全面。具体,就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写作极富创造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一、创新的理念——鲜活的流程  生活是作文的的源泉,真诚感受生活,充实源头活水,作文就是这个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这就要求作文要有创新的理念,写作要有鲜活的流程。  1、题目要新。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