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sw3_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唯恐分析课文不够详尽透彻,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下来,他们并没多少时间真正去阅读,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课、思品课、练习课等模糊了界限。其实,教师应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熟练地读课文,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学生有了疑问,不是直接公布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去阅读中寻找答案;学生有了独特感触,不是为赶时间一带而过,而要耐心地让他们去阅读中再度品味。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引者,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自由选择阅读方法,自由选择阅读收获的交流方式。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阅读,然后彼此交流阅读收获,这样把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有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没有读书声的课堂和小和尚念经般机械背诵的课堂一样,只会令学生认为阅读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创设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主动、有效地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个性阅读——有效阅读的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略读”,“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要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默读、跳读,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高声诵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要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浏览,要赏析文辞优美的片段可以圈点品读。
  同时,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可以用批注,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拓展阅读视野,自能阅读——有效阅读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的确,进行课堂有效阅读追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能阅读。从对“例子”的阅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延伸至课外,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如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课内阅读让学生深受震撼,意犹未尽。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描写有关动物界及人类之间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此时此刻,学生课堂上的阅读体验被再度唤醒、强化,震撼他们心灵的不仅是课本中的故事,还有阅读那不可抗拒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就会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能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推开一扇观赏世界的窗户。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内容,其中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师应抓住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7中孔子相关知识的复习。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第七单元《孔子游春》一文中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孔子和学生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伟人的风采。在练习7中“语文与生活”部分,介绍了孔子的6句名言;“诵读与积累”部分则向我们介绍了与孔子有关的12个成语。这组成语写出了孔子知识的渊博,学习、做人的方法以及先进的教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一、在理解领悟中超越文本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后,不免要对作品进行鉴别和欣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
“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也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何将课堂变成学生个性思考的过程,我想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时间是保证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体现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充分发展其多元的智能,促进学习和成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也有其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特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笔者曾经听过《白鹭》的一堂公开课,教者精心设计教学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能交流,会说话。在人际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一席合宜的话语不仅能调和现场气氛,解决一些争端,而且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凸显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象回放  (1)一节县级小语公开课上,借班老师随机指名数个学生在课堂交流。学生思考踊跃,能紧扣话题认真交流,但部分学生交流时结巴、声音小,交流时语言过于简单,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  (2)一堂小学四年级情境作文课上,
2011年4月,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教学比赛,有十二位教师参加了。笔者以评委的身份听了老师们的课后,不禁回忆起2009年10月自己在全县课改基地校上的示范课——《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堂很多教师以为成功的课,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同许多教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学生不敢真正放手。  一、为个性解读确保时间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醒语文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这个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起来,不但要“心动”,还要“会动”,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一、营造氛围,令学生“心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