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唯恐分析课文不够详尽透彻,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下来,他们并没多少时间真正去阅读,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课、思品课、练习课等模糊了界限。其实,教师应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熟练地读课文,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学生有了疑问,不是直接公布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去阅读中寻找答案;学生有了独特感触,不是为赶时间一带而过,而要耐心地让他们去阅读中再度品味。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引者,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自由选择阅读方法,自由选择阅读收获的交流方式。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阅读,然后彼此交流阅读收获,这样把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有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没有读书声的课堂和小和尚念经般机械背诵的课堂一样,只会令学生认为阅读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创设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主动、有效地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个性阅读——有效阅读的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略读”,“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要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默读、跳读,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高声诵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要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浏览,要赏析文辞优美的片段可以圈点品读。
同时,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可以用批注,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拓展阅读视野,自能阅读——有效阅读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的确,进行课堂有效阅读追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能阅读。从对“例子”的阅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延伸至课外,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如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课内阅读让学生深受震撼,意犹未尽。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描写有关动物界及人类之间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此时此刻,学生课堂上的阅读体验被再度唤醒、强化,震撼他们心灵的不仅是课本中的故事,还有阅读那不可抗拒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就会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能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推开一扇观赏世界的窗户。
(责编 韦淑红)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唯恐分析课文不够详尽透彻,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下来,他们并没多少时间真正去阅读,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与科学课、思品课、练习课等模糊了界限。其实,教师应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熟练地读课文,入情入境地读课文,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学生有了疑问,不是直接公布标准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去阅读中寻找答案;学生有了独特感触,不是为赶时间一带而过,而要耐心地让他们去阅读中再度品味。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引者,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自由选择阅读方法,自由选择阅读收获的交流方式。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阅读,然后彼此交流阅读收获,这样把长课文化为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有效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没有读书声的课堂和小和尚念经般机械背诵的课堂一样,只会令学生认为阅读是枯燥无味的。只有创设自由的空间,学生才能主动、有效地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指导阅读方法,个性阅读——有效阅读的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低年级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阅读的乐趣;中年级要求学生“学习略读”,“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高年级要求学生“默读有一定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要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授之以渔,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不同的课文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默读、跳读,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高声诵读。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要了解文章大意可以浏览,要赏析文辞优美的片段可以圈点品读。
同时,学生因各人的知识水平不一样,兴趣、爱好不一样,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学习《云房子》这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学小鸟在云朵中飞来飞去,可以用画画的方式画出各种各样的云房子,可以用批注,等等。这样,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三、拓展阅读视野,自能阅读——有效阅读的目标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就“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的确,进行课堂有效阅读追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能阅读。从对“例子”的阅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延伸至课外,开放课堂,开放教材,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补充课文,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如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课内阅读让学生深受震撼,意犹未尽。教师利用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合作学习,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组合,进行专题研究阅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阅读描写有关动物界及人类之间亲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来,然后小组交流,分门别类,整理编辑。学生通过合作阅读,积累内化大量的语言材料。此时此刻,学生课堂上的阅读体验被再度唤醒、强化,震撼他们心灵的不仅是课本中的故事,还有阅读那不可抗拒的魅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会方法,养成习惯,就会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当阅读成为一种自能的活动,学生才能真正推开一扇观赏世界的窗户。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