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调整技战术。谁能够主动调整、适应变化,谁就将成为新赛制中的强者。
[关键词]:羽毛球 21分制 后场 进攻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自第一部羽毛球规则诞生,70多年来实行的15分(女单11分)发球得分制的羽毛球规则不久形成了羽毛球项目特有的魅力,也形成了运动员较为固定的技战术体系。但是冗长的比赛进程不仅把观众“困跑了”、把记者“累跑了”、把电视转播“熬跑了”、把赞助商“吓跑了”,还使羽毛球项目面临被奥运大家庭淘汰的危机!2001年国际羽联曾迈出改革步伐试行7分制,但新赛制并没有达到缩短时间、吸引赞助的目的,结果15分制得以“复辟”。2006年5月6日国际羽联年度代表大会在东京举行,经国际羽联全体会员代表投票通过,决定废除传统的发球得分制,并正式启用21分每球得分制。21分新赛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由现在的15分制(女单11分制)改为21分制;由原来的发球得分制改为每球得分制,双打比赛不再有两次发球权a国际羽联称出台这一赛制改革举措的目的是希望缩短比赛时间,有利于媒体报道和球迷观看,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调整技战术。谁能够主动调整、适应变化,谁就将成为新赛制中的强者。因此新赛制实行以后,有必要对羽毛球比赛中采用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和不同。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新赛制,更快的适应新赛制。对新赛制下羽毛球比赛的技术运用进行研究,对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的世界先进水平意义重大。对于女单项目来说,后场技术在整个羽毛球技战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场进攻技术是女单项目使用频率最多,最主要得分手段之一。对11分和21分赛制下女子单打后场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将来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21分制,提高我们日常训练水平和效果,为我们在日后的比赛中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选择正确地前场战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询国内外近50篇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分析讨论
(一)对于高球,新赛制下,高球比例减小。在11分制里高球使用率比较高,但大多是用于过渡球为进攻创造机会,而在21分制比赛中高球使用率明显减少,大部分的屬于平高球,因为改成每球得分制后比赛节奏明显加快,下压球较多,球路以进攻为主,所以高球使用率减少了。
(二)对于吊球,新赛制下的吊球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随着进攻性的加强,轻吊明显减少,主要以劈吊为主来加快进攻的速度。
(三)对于杀球,新赛制下,杀球次数有明显增加。在’21分制里杀球次数增多,进攻性加强了。因为是每球直接得分,所以在比赛中每球必争,杀球成为比赛中最直接最多的进攻手段。
(四)对于被动低吊,新赛制下,被动低吊比例也很小。但比例也有进一步减小,在比赛中选手的网前抢网速度快,被动中过渡网前球也少,所以被动低吊用的不多。
(五)对于被动抽,新赛制下,使用次数有所增加。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在后场被动的情况下更多地选择被动抽而不使用被动低吊这种相对稳定但威胁性不高的技术。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的进攻性加强的特点。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比赛平均每场总的拍数减少说明在每球得分的规则下,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所增加。
2、比赛总拍数减少的同时,杀球不但没有同比例减少,后场杀球的比例反而显著上升。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来争取比赛的胜利。
3、作为过渡技术的被动吊球和抽球所占比例和绝对拍数都相对很少。这充分在说明了在21分制下,由于每球得分的刺激,运动员过渡战术的应用在减少,主动攻击性增强。而被动抽球较被动低吊有所增加,说明运动员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采取威胁性较高的技术。
(二)建议。
1、本论文只是对21分制实行以后,女子羽毛球单打比赛的后场技术进行了基础的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对于后场技术的分析还能再进一步细化、量化,并和接发球、前场、中场的技术应用变化结合起来整体来分析。
2、新赛制的实行让比赛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选手应加强后场进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72-76
[3]王荣,试析新赛制对羽毛球运动的影响[J],百家论坛,2006,(3);21-23
[4]刘建,竞赛规则演变的外部动因与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63-65
[5]马志洋,对羽毛球新规则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61,72
[6]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92-93
[7]房巍,羽毛球新规则的特点及对策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50-56
[8]金花、程勇民,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育训练观念的质疑[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24-28
[9]李涛、等,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追踪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79-81
[10]刘继君,多球练习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98-99
[关键词]:羽毛球 21分制 后场 进攻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
自第一部羽毛球规则诞生,70多年来实行的15分(女单11分)发球得分制的羽毛球规则不久形成了羽毛球项目特有的魅力,也形成了运动员较为固定的技战术体系。但是冗长的比赛进程不仅把观众“困跑了”、把记者“累跑了”、把电视转播“熬跑了”、把赞助商“吓跑了”,还使羽毛球项目面临被奥运大家庭淘汰的危机!2001年国际羽联曾迈出改革步伐试行7分制,但新赛制并没有达到缩短时间、吸引赞助的目的,结果15分制得以“复辟”。2006年5月6日国际羽联年度代表大会在东京举行,经国际羽联全体会员代表投票通过,决定废除传统的发球得分制,并正式启用21分每球得分制。21分新赛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由现在的15分制(女单11分制)改为21分制;由原来的发球得分制改为每球得分制,双打比赛不再有两次发球权a国际羽联称出台这一赛制改革举措的目的是希望缩短比赛时间,有利于媒体报道和球迷观看,增加比赛的观赏性。
新赛制对于在旧赛制下已形成的技战术的挑战无疑是颠覆性的,并引起羽毛球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巨变。对于中外羽毛球选手而言,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实战,尽快掌握21分制的规律,调整技战术。谁能够主动调整、适应变化,谁就将成为新赛制中的强者。因此新赛制实行以后,有必要对羽毛球比赛中采用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变化和不同。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新赛制,更快的适应新赛制。对新赛制下羽毛球比赛的技术运用进行研究,对保持我国羽毛球运动的世界先进水平意义重大。对于女单项目来说,后场技术在整个羽毛球技战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场进攻技术是女单项目使用频率最多,最主要得分手段之一。对11分和21分赛制下女子单打后场技术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将来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21分制,提高我们日常训练水平和效果,为我们在日后的比赛中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选择正确地前场战术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文献法:查询国内外近50篇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分析讨论
(一)对于高球,新赛制下,高球比例减小。在11分制里高球使用率比较高,但大多是用于过渡球为进攻创造机会,而在21分制比赛中高球使用率明显减少,大部分的屬于平高球,因为改成每球得分制后比赛节奏明显加快,下压球较多,球路以进攻为主,所以高球使用率减少了。
(二)对于吊球,新赛制下的吊球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但是随着进攻性的加强,轻吊明显减少,主要以劈吊为主来加快进攻的速度。
(三)对于杀球,新赛制下,杀球次数有明显增加。在’21分制里杀球次数增多,进攻性加强了。因为是每球直接得分,所以在比赛中每球必争,杀球成为比赛中最直接最多的进攻手段。
(四)对于被动低吊,新赛制下,被动低吊比例也很小。但比例也有进一步减小,在比赛中选手的网前抢网速度快,被动中过渡网前球也少,所以被动低吊用的不多。
(五)对于被动抽,新赛制下,使用次数有所增加。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在后场被动的情况下更多地选择被动抽而不使用被动低吊这种相对稳定但威胁性不高的技术。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的进攻性加强的特点。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比赛平均每场总的拍数减少说明在每球得分的规则下,比赛的激烈程度和观赏性都所增加。
2、比赛总拍数减少的同时,杀球不但没有同比例减少,后场杀球的比例反而显著上升。说明在新赛制下女单运动员更加积极主动的进攻来争取比赛的胜利。
3、作为过渡技术的被动吊球和抽球所占比例和绝对拍数都相对很少。这充分在说明了在21分制下,由于每球得分的刺激,运动员过渡战术的应用在减少,主动攻击性增强。而被动抽球较被动低吊有所增加,说明运动员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更倾向于采取威胁性较高的技术。
(二)建议。
1、本论文只是对21分制实行以后,女子羽毛球单打比赛的后场技术进行了基础的分析,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对于后场技术的分析还能再进一步细化、量化,并和接发球、前场、中场的技术应用变化结合起来整体来分析。
2、新赛制的实行让比赛的节奏加快竞争激烈,选手应加强后场进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鹤洲,从隔网对抗项群竞赛规则演进趋势看羽毛球规则的变革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72-76
[3]王荣,试析新赛制对羽毛球运动的影响[J],百家论坛,2006,(3);21-23
[4]刘建,竞赛规则演变的外部动因与发展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63-65
[5]马志洋,对羽毛球新规则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61,72
[6]庄志勇,我国高校羽毛球比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6):92-93
[7]房巍,羽毛球新规则的特点及对策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3):50-56
[8]金花、程勇民,对羽毛球项目若干体育训练观念的质疑[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5):24-28
[9]李涛、等,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追踪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1):79-81
[10]刘继君,多球练习法在普通高校羽毛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