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2013 年,海南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各部门联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合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多形式引入产业支撑乡村发展,因地制宜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循序渐进突破乡村建设难点。
五年来,海南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将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特色城镇化建设主要载体和突破口,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同时着力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营造小镇特色风貌,促进产镇融合发展。
高耸入云的参天枷茂树、若隐若现的白鹭身影,骑行在定安县的乡间小道,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风掠过脸颊,让人总有停下拍照留念的冲动。这是定安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次我们走进定安县的三滩村和高林村。
三滩村——绿野乡村 河岸人家
龙州河水静又美,孕育三滩月亮湾,船桨划破椰林影,谁家渔船披霞归……如此美景便是美丽三滩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这里集中展现了定安的静与美,她被大地碧绿的眼睛——月亮湾环抱呵护着,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村中生长着三株形态各异的参天枷茂树,当午后的太阳斜照,从树枝叶的缝隙中散落的阳光,照在乘凉的老人与玩耍的小孩身上,感受到的是那样的静谧安详。
三滩村是定安县新竹镇大株村委会一个自然村,座落在龙州河畔,三面环河,百年古树环绕在村边,全村3个村民小组,150户人家,800余人,劳动力630人,耕地面积900亩,村没有集体经济,因外出务工人口有300余人,外出务工便成了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村农户主要是以种植水稻、芋头、冬季瓜菜、橡胶、槟榔及养殖畜牧业为生。这里,水资源丰富。月亮湾三面环绕。这里,绿意盎然,村子到处充满了绿色生机。
三滩村有三棵年代久远的枷茂树,现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了三滩一大亮点。其中最大的一棵叫沙罗尾,它绿盖占地六、七亩,枝叶苍翠,树干直径约达3.5米,五、六个成年人联手抱不拢,树上一年四季都有白鹭鸟栖息、筑窝,繁衍子孙后代。三滩村除了生长的枷茂树年代久、茂盛、挺拔高大外,沙子多、椰子树多也是远近闻名的,再加上村中其他的树木,遍地郁郁葱葱、青青绿绿,把三滩村点缀得美丽而自然。
三滩是原始的,也是落后的,行路难、饮水难、发展难等都曾成为阻碍村子发展的绊脚石。在新竹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的三滩村人民以新竹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和龙州河畔美丽乡村连片创建为契机,齐心协力做好本村的发展。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三滩村的建设,现已完成建设2480米环村道路水泥硬化,4250米路巷石砖铺设,3050米排水管道、雨水井和沉沙井各182个。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休闲,村祠堂对面建了文化室,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力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目前,全村实现了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在住建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三滩村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优化村庄生活环境。规范垃圾倾倒点设置,按时清理,杜绝垃圾积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和良好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习惯。
三滩村倡导“孝”文化,以孝爱文化带民风、立村风、树新风,并在全村大街小巷设置孝道文化标语及二十四孝壁画等,着重宣传展示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的优秀典型,以悠久的孝爱文化促进党风村风养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的三滩村,政通人和、人心思进、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不仅有敢想敢干、与时俱进的两委班子和热心群众,展望未来,一处人居与自然统一和谐,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桃源新村正冉冉升起在月亮湾河畔。
高林村——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古村 高林村位于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坐落于海南著名旅游景区文笔峰脚下,紧邻省级风景名胜区南丽湖,地理位置优越。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旅游局、文物局、国土部、农业部等七部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为维护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村民自成村规,修缮、新建房屋外立面均统一风格,都以瓦房为主。年代久远的石板路,韵味悠长的小巷,五十多间用石头砌成的民居,透出一股静谧的灵气。生在探花故里的高林村,村民汲取了喜好读书学习的灵气,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就出了70多名大学生。村民多数在外打工,村里只留有少数村民。
1986年,高林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就此提出了联合保护高林村古建筑的倡议,倡议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许。
2008年,高林村张岳崧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高林村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随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林村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村内民居依照旧时模式和风格,对自然破坏的古宅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古朴自然。
2010年,高林村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定安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村。
2012年,高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高林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荣誉的获取,更坚定了高林村人保护传统古村落的信念,尽心尽力地维护着高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用生活的本真,沿袭着高林村朴素的乡风学风,成为了海南人民的一段佳谈。
五年来,海南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将特色风情小镇作为海南特色城镇化建设主要载体和突破口,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同时着力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营造小镇特色风貌,促进产镇融合发展。

高耸入云的参天枷茂树、若隐若现的白鹭身影,骑行在定安县的乡间小道,带着泥土气息的乡风掠过脸颊,让人总有停下拍照留念的冲动。这是定安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次我们走进定安县的三滩村和高林村。
三滩村——绿野乡村 河岸人家
龙州河水静又美,孕育三滩月亮湾,船桨划破椰林影,谁家渔船披霞归……如此美景便是美丽三滩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这里集中展现了定安的静与美,她被大地碧绿的眼睛——月亮湾环抱呵护着,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村中生长着三株形态各异的参天枷茂树,当午后的太阳斜照,从树枝叶的缝隙中散落的阳光,照在乘凉的老人与玩耍的小孩身上,感受到的是那样的静谧安详。
三滩村是定安县新竹镇大株村委会一个自然村,座落在龙州河畔,三面环河,百年古树环绕在村边,全村3个村民小组,150户人家,800余人,劳动力630人,耕地面积900亩,村没有集体经济,因外出务工人口有300余人,外出务工便成了村里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村农户主要是以种植水稻、芋头、冬季瓜菜、橡胶、槟榔及养殖畜牧业为生。这里,水资源丰富。月亮湾三面环绕。这里,绿意盎然,村子到处充满了绿色生机。

三滩村有三棵年代久远的枷茂树,现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了三滩一大亮点。其中最大的一棵叫沙罗尾,它绿盖占地六、七亩,枝叶苍翠,树干直径约达3.5米,五、六个成年人联手抱不拢,树上一年四季都有白鹭鸟栖息、筑窝,繁衍子孙后代。三滩村除了生长的枷茂树年代久、茂盛、挺拔高大外,沙子多、椰子树多也是远近闻名的,再加上村中其他的树木,遍地郁郁葱葱、青青绿绿,把三滩村点缀得美丽而自然。
三滩是原始的,也是落后的,行路难、饮水难、发展难等都曾成为阻碍村子发展的绊脚石。在新竹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勤劳的三滩村人民以新竹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和龙州河畔美丽乡村连片创建为契机,齐心协力做好本村的发展。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三滩村的建设,现已完成建设2480米环村道路水泥硬化,4250米路巷石砖铺设,3050米排水管道、雨水井和沉沙井各182个。为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休闲,村祠堂对面建了文化室,为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大力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目前,全村实现了有线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在住建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三滩村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优化村庄生活环境。规范垃圾倾倒点设置,按时清理,杜绝垃圾积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文明、卫生常识,倡导文明行为和良好的个人及家庭卫生习惯。
三滩村倡导“孝”文化,以孝爱文化带民风、立村风、树新风,并在全村大街小巷设置孝道文化标语及二十四孝壁画等,着重宣传展示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的优秀典型,以悠久的孝爱文化促进党风村风养成,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如今的三滩村,政通人和、人心思进、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不仅有敢想敢干、与时俱进的两委班子和热心群众,展望未来,一处人居与自然统一和谐,生态良好、环境宜人、村容整洁、生活舒适的桃源新村正冉冉升起在月亮湾河畔。
高林村——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文化古村 高林村位于海南省定安县龙湖镇,坐落于海南著名旅游景区文笔峰脚下,紧邻省级风景名胜区南丽湖,地理位置优越。2012年,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旅游局、文物局、国土部、农业部等七部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为维护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村民自成村规,修缮、新建房屋外立面均统一风格,都以瓦房为主。年代久远的石板路,韵味悠长的小巷,五十多间用石头砌成的民居,透出一股静谧的灵气。生在探花故里的高林村,村民汲取了喜好读书学习的灵气,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就出了70多名大学生。村民多数在外打工,村里只留有少数村民。
1986年,高林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里就此提出了联合保护高林村古建筑的倡议,倡议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许。

2008年,高林村张岳崧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高林村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随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林村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村内民居依照旧时模式和风格,对自然破坏的古宅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古朴自然。
2010年,高林村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定安县唯一获此殊荣的古村。
2012年,高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高林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些荣誉的获取,更坚定了高林村人保护传统古村落的信念,尽心尽力地维护着高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用生活的本真,沿袭着高林村朴素的乡风学风,成为了海南人民的一段佳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