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还在读师范的时候,那时才十五六岁,还不大懂得作为一名教师所應承担的责任。但有一天,在去饭堂的途中,我却亲眼目睹了触动我心灵的一幕:一名腿有残疾的妇女,她一拐一拐地拿着大堆垃圾去倒,她那个身体完全正常、只有四、五岁的儿子跟在后面,样子天真可爱,但也学着她妈妈的样子在一拐一拐地走路。脸上充满了稚气的笑容,可能他觉得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走路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而这孩子的妈妈由于走在前面,对此却浑然不知。这是多么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啊!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模仿力强,而教师是他们最经常、最直接、最权威的模仿、学习对象。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是教育人的人,那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行为等会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教师首先是一个人,那么就不等同于机械人。虽然在传授知识时,有教参、教案等资料书。但一个活着的人,他(她)总有一些个人的东西,每个老师的思想、知识等都会千差万别。因此,老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老师自身的一些东西一定会影响对学生的育人效果。简单地说,自身的东西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
“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你是老师,这个问题你一定懂。”人们常常这样说。这可以说是对老师是一种抬举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不仅要有学识,还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学识水平。因此有学识才能成为一名老师。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教师有丰富而渊博的学识。打铁须先身板硬,这就要求做一名好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独到的教育思想。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更要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还要不断增加,试问一个目不识丁或者学识不高的老师能给予学生什么呢?学问不精误人子弟。因此我们要把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好坏,还对学生的品德、学习习惯、性格等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名教师如果不具有广博而又专业的知识,那么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从而动摇了教育的权威性,不会信服于老师,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曾经有过一件这样的事情,一名只有小学毕业水平,而经过几个月的函授的教师,在她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写了“科学的春天”这么一个词语搭配,但该老师认为是错的,扣了该学生的分数,该学生愤愤不平,与老师辩解,该老师却由于自身的水平限制,坚持己见。这件事在那位学生的心上留下了阴影,老师的光辉形象没有了,以后对老师所教育的东西总是抱怀疑态度。学生把教师当成一个他们获得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学生有什么都问,什么都相信老师的心理。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除了能教授正确的知识,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去信服,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反之,像前面所说的那位老师,就会误人子弟。
(二)教师的思想素质
老师的思想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老师是学生的指引人、带路人。当学生对一些事情迷茫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分辨是非与对错,许多事情似是而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那么老师就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质去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学生也就会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教人”,“教人”过程中与其说是“言教”还不如说是“身教”。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任何教育人格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老师还注意用身教去影响、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操,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例如有一个四年级,该班学生的卫生及保洁意识极差,该班老师虽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大。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有一天,他上课,一走进教室,就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清洁教桌。最后这位老师说:“我们班太脏了,一会儿放学后,看有哪一位同学清洁一下。”结果,由于受到老师的熏陶,一下课,同学们就抢着清洁。以后也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身教并不是说老师装出来的,而是老师的一种真正的思想道德的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转化。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以民主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反之,老师用粗暴、压制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唯唯诺诺或者造成反叛心理。在某区教育界轰动一时的“唐某事件”中,如果唐某是一个普通人,那她的事情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但正是她是一位人民教师,人们也对她赋予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水平。唐某由于违反交通规则,而被交通协管员进行劝阻,唐某老师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与该名协管员发生争执甚至进行厮打,完全丧失了为人师表的形象,可以说,丢了我们区全体教师的脸,闻者足戒,我们一定要从中敲醒警钟。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性情也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作为教师应使自己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且积极、欢乐的情绪应占主导地位。善于驾驭情感,做情感的主人。曾经有一部电影叫《烛光里的微笑》,那一位女老师即使在平常生活遇到了极大的伤痛,但每当她一走进教室,她总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面带笑容,俨然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位教师就是一个好的榜样。有时教师举止粗鲁、语言不文明都对学生造成坏影响。有时又由于学生违纪而出现的异常的愤怒等,这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因素。情绪不健康则表现为变态,它对教师工作是很不利的。曾经某市有位男老师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导致心理不健康,砍伤了自己同是当老师的妻子,这是多么可怕啊!试想想:在他心理逐渐畸形的过程中,哪里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传国因对方舟子、方玄昌等人在互联网和其他媒体上质疑其学术成果不满,遂接受远房亲戚戴建湘找人殴打方舟子二人的提议。随后,在北京做生意的戴建湘找到社会闲散人员许立春,并将肖传国提供的“二方”照片、住址等信息及部分资金交给同为闲散人员许立春。随后,他们对方玄昌、方舟子实施了殴打。肖传国这种扭曲的心态,又怎能教育学生呢?
二、外在因素
老师需要为人师表。2010年,南京市教育局发布了《给南京市中小学教师15条礼仪建议》,内容涉及形象与举止礼仪、办公与教学礼仪两部分,涵盖教师的着装、举止、教学、社交、网络等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中小学教师外穿衣物不能过于单薄透明,不外穿吊带衫,不佩戴夸张的耳环、项链等饰物,不能染指甲和头发。老师言行穿着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身教重于言传,为人表率,严于律己,应成为每个教师言行的座右铭,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身正,不令而行,不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更多地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对我们教师的尊重。同行们,让我们都来塑造我们教师的美好形象,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象征着文明和美丽的天使吧!
参考文献
[1]李亚平.南京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发出15条礼仪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J].教育研究,1980(06).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模仿力强,而教师是他们最经常、最直接、最权威的模仿、学习对象。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是教育人的人,那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行为等会不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教师首先是一个人,那么就不等同于机械人。虽然在传授知识时,有教参、教案等资料书。但一个活着的人,他(她)总有一些个人的东西,每个老师的思想、知识等都会千差万别。因此,老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老师自身的一些东西一定会影响对学生的育人效果。简单地说,自身的东西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
一、内在因素
(一)教师的知识水平
“不懂的问题就问老师,你是老师,这个问题你一定懂。”人们常常这样说。这可以说是对老师是一种抬举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不仅要有学识,还要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学识水平。因此有学识才能成为一名老师。当今社会高速发展,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教师有丰富而渊博的学识。打铁须先身板硬,这就要求做一名好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独到的教育思想。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更要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水还要不断增加,试问一个目不识丁或者学识不高的老师能给予学生什么呢?学问不精误人子弟。因此我们要把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决定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好坏,还对学生的品德、学习习惯、性格等也具有深刻的影响。一名教师如果不具有广博而又专业的知识,那么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水平,从而动摇了教育的权威性,不会信服于老师,那么教育效果就会大大降低。曾经有过一件这样的事情,一名只有小学毕业水平,而经过几个月的函授的教师,在她任教的班级里,有一名学生写了“科学的春天”这么一个词语搭配,但该老师认为是错的,扣了该学生的分数,该学生愤愤不平,与老师辩解,该老师却由于自身的水平限制,坚持己见。这件事在那位学生的心上留下了阴影,老师的光辉形象没有了,以后对老师所教育的东西总是抱怀疑态度。学生把教师当成一个他们获得知识的宝库,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学生有什么都问,什么都相信老师的心理。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除了能教授正确的知识,还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去信服,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反之,像前面所说的那位老师,就会误人子弟。
(二)教师的思想素质
老师的思想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老师是学生的指引人、带路人。当学生对一些事情迷茫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分辨是非与对错,许多事情似是而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法,那么老师就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素质去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明灯,学生也就会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等。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教人”,“教人”过程中与其说是“言教”还不如说是“身教”。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任何教育人格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老师还注意用身教去影响、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操,教育效果更是事半功倍。例如有一个四年级,该班学生的卫生及保洁意识极差,该班老师虽经多次教育,但效果不大。最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有一天,他上课,一走进教室,就弯下腰捡起地上的垃圾,清洁教桌。最后这位老师说:“我们班太脏了,一会儿放学后,看有哪一位同学清洁一下。”结果,由于受到老师的熏陶,一下课,同学们就抢着清洁。以后也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身教并不是说老师装出来的,而是老师的一种真正的思想道德的体现。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转化。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蔼可亲,以民主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反之,老师用粗暴、压制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唯唯诺诺或者造成反叛心理。在某区教育界轰动一时的“唐某事件”中,如果唐某是一个普通人,那她的事情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但正是她是一位人民教师,人们也对她赋予了作为一名教师要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水平。唐某由于违反交通规则,而被交通协管员进行劝阻,唐某老师不但不听劝告,反而在大庭广众之下,与该名协管员发生争执甚至进行厮打,完全丧失了为人师表的形象,可以说,丢了我们区全体教师的脸,闻者足戒,我们一定要从中敲醒警钟。
(三)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性情也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作为教师应使自己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且积极、欢乐的情绪应占主导地位。善于驾驭情感,做情感的主人。曾经有一部电影叫《烛光里的微笑》,那一位女老师即使在平常生活遇到了极大的伤痛,但每当她一走进教室,她总是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面带笑容,俨然变成了另一个人。这位教师就是一个好的榜样。有时教师举止粗鲁、语言不文明都对学生造成坏影响。有时又由于学生违纪而出现的异常的愤怒等,这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因素。情绪不健康则表现为变态,它对教师工作是很不利的。曾经某市有位男老师由于工作上的挫折,导致心理不健康,砍伤了自己同是当老师的妻子,这是多么可怕啊!试想想:在他心理逐渐畸形的过程中,哪里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肖传国因对方舟子、方玄昌等人在互联网和其他媒体上质疑其学术成果不满,遂接受远房亲戚戴建湘找人殴打方舟子二人的提议。随后,在北京做生意的戴建湘找到社会闲散人员许立春,并将肖传国提供的“二方”照片、住址等信息及部分资金交给同为闲散人员许立春。随后,他们对方玄昌、方舟子实施了殴打。肖传国这种扭曲的心态,又怎能教育学生呢?
二、外在因素
老师需要为人师表。2010年,南京市教育局发布了《给南京市中小学教师15条礼仪建议》,内容涉及形象与举止礼仪、办公与教学礼仪两部分,涵盖教师的着装、举止、教学、社交、网络等日常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中小学教师外穿衣物不能过于单薄透明,不外穿吊带衫,不佩戴夸张的耳环、项链等饰物,不能染指甲和头发。老师言行穿着都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身教重于言传,为人表率,严于律己,应成为每个教师言行的座右铭,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身正,不令而行,不但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还能更多地得到学生和整个社会对我们教师的尊重。同行们,让我们都来塑造我们教师的美好形象,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成为象征着文明和美丽的天使吧!
参考文献
[1]李亚平.南京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发出15条礼仪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J].教育研究,19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