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日》的媒介集体记忆建构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1938年底的《上海一日》因其形象真实、情感充沛等特点成为呈现孤岛上海颇具代表性的群众性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从发起、编纂到出版,都带有鲜明的左翼色彩,是战时上海左翼文化运作的一部分,报告文学这一体裁赋予了其群众性、动员性的特征。《上海一日》回溯了'八·一三'时期的'战争记忆'与'孤岛记忆',将'孤岛不孤'的形象传承了下来,以征文为生产机制,构建了左翼意识形态下的集体记忆。
其他文献
当下信息技术渗透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让新时期的电视记者面临新的挑战。新媒体带给电视记者更大的竞争压力,电视记者要做好新闻采访,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本文主要对企业报深度报道质量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文章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第二部分指出企业报在做好深度报道质量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有关企业报深度报道的
6月4日,环境保护部向媒体通报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由于采取了综合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实现双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出现“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7年是节能减排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之年,实行“区域限批”,遏止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中央财政全年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对于通报中提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接触新闻的媒介与途径增加,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但这种竞争环境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有促进作用,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