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产生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思想传统等因素的不同,其精神特质也有天壤之别。中国文化的崇礼尚和、天人合一、群体认同精神迥然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崇力尚争、天人相分和个人本位精神。中西方文化的这些精神差异在沈从文的《边城》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因此,可以说,《边城》和《老人与海》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精神的艺术观照。
一、崇礼尚和与崇力尚争
礼既是中国古代先哲对宇宙秩序的概括,又是他们模仿和借鉴宇宙规律而总结出的人伦秩序。《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云:“礼者,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礼体现的是天地时空、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的共同规律,礼是天地间的普适原理和最高准则。“礼之用,和为贵。”孔子高度概括了礼的作用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認为,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应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行事。当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应礼让、宽容,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达到“礼治”的和谐境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崇礼尚和文化精神长期影响的结果。
《边城》描绘了一个以“崇礼尚和”文化精神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性皆美”的理想社会形态。小说中到处呈现出一派由礼文化雨露滋润而形成的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这里,民风淳厚,人们以礼相待、以诚相见、以善相亲,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融洽,互相体贴和关爱。
老船夫除了每月领取公家三斗米、七百钱外,从不另外向他人索取分文,见人皆和气如亲人。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是什么人,只要需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即刻将人家送过河去。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关爱老船夫。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互敬互爱,谦逊礼让。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当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发生抵牾时,兄弟俩也曾一度郁闷、苦恼,但各自却又极能克制自己,以“礼”的方式、“和”的手段解决矛盾和冲突。当翠翠选择傩送时,天保为成人之美主动退让,乘船外出,途中不幸遇难。傩送为哥哥之死内疚不安,于是也乘船离去。兄弟俩都不愧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其他如士兵、水手、妓女,等等,大都有一颗礼让平和的心。《边城》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奉行“君子成人之美”的处事准则,都可以称得上是“克己复礼”的正人君子。
因此,《边城》不仅是一幅流淌着浓郁诗情的美丽湘西风俗画,而且是一曲洋溢着人际和谐美的动人乐章。
与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经济和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不同,西方文化是建立在海洋贸易的商业经济基础上的。商业经济活动必然伴随着利益冲突。人们必须通过努力和竞争,才能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一个部落和城邦也必须主动参与竞争和争夺才能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商业竞争发展到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和生存空间,西方文化的竞争意识发展为崇力尚武的文化精神。而要在竞争、战争中战胜对手,需要有力量和实力做后盾。所以,西方人崇拜力量,把能以力量征服对手的人看作英雄。赫拉克利特说:“力量是万物之王,斗争产生一切。”由此可以看出,与中国文化崇礼尚和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种崇力尚争的文化。“力”与“争”是西方文化的特质,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
研读《老人与海》,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从头到尾贯串着“崇力尚争”的西方文化精神。
小说中的马林鱼、鲨鱼、狮子等,都是力量的象征。在老人圣地亚哥眼中,马林鱼不愧为鱼中豪杰,它不仅体积巨大、强壮有力,而且风度翩翩、沉着机智、英勇善战,简直是力量的化身。老人对它赞不绝口:“它真出色,真奇特……我从没见过这样强壮的鱼”“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崇高的东西”。老人视马林鱼为真正的男人,甚至称它为“兄弟”。欣赏、赞叹马林鱼,体现了圣地亚哥对力量的崇拜,杀死这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兄弟”,其主要目的也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力量。小说中多次写到狮子,出海前老人就梦到狮子,在与马林鱼鏖战的过程中,老人又想起并梦见狮子。每次想到、梦见狮子后,老人的疲倦似乎都消除了,而信心与斗志则倍增。对于狮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把狮子看作猎物和客体,以狮衬人,突出老人异乎寻常的勇气;一是把狮子作为猎者和主体,以狮喻人,借助狮子兽中之王的形象表现老人非凡的力量。无论从哪个视角解读,狮子这个意象都体现了老人对勇气、对力量的崇拜和追求,对胜利的渴望——老人就是大海中的一头雄狮。
圣地亚哥与马林鱼搏斗,与鲨鱼争夺马林鱼的过程,将西方文化崇力尚争的精神演绎得酣畅淋漓。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在这里表现得无以复加:马林鱼与老人在海上搏斗了两天两夜,它不断掀起巨浪,一次次试图奋力挣脱钓索。从鱼的抗争中,我们看到它为了求生而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感受到它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圣地亚哥也苦战得疲惫万分,背部血肉模糊。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老人凭着执着、坚韧和顽强最终俘获了马林鱼。但返航途中却遭到了鲨鱼的围堵。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的老人仍不放弃。与鲨鱼作战的武器丢失殆尽,他说:“只要我有桨、短棍和舵把,我还要试试。”绝不妥协,永不言弃,圣地亚哥的这种精神行为,正是崇力尚争的西方文化精神的艺术再现。
然而,小说也体现了作家对崇力尚争的矛盾态度和质疑、反思。圣地亚哥一方面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一方面又说“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希望不必再斗了”,停下不久,“快到午夜时分,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他承认自己被鲨鱼打败了:“它们如今可把我打垮了。”他失败了,但心里却很轻松:“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我从来没想过竟会这么轻松。”作家的矛盾还体现在故事的结局上。作家一方面极力叙写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场面,讴歌绝不妥协、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一方面又让老人以失败而告终。主人公圣地亚哥语言、行为、心理的矛盾和小说故事情节的处理都表现了作家对崇力尚争的质疑和反思。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华文明最初发源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决定了其以农为主的生产方式。农耕经济和农业文明,人类靠天生存,人与自然关系密切,人类渴望与自然契合,与自然协调一致。因而,农业文明催生了中国文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的共同观念。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从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群体认同思想熏陶渐染而产生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牺牲精神,看到的是个体意识的淡化,集体意识的增强。
与中国文化群体认同的价值理念不同,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孕育出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本位的个人主义精神。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关注人的现世利益,使个人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个人本位“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具有普适性,是西方人把握人与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态度和思维方式”。个人本位主义肯定个人的价值、尊严,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本位主义鼓励自我实现,推崇个人奋斗,反对任何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所以,个人本位主义思想能够激励人们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追求个人成就。其消极方面则是导致合作精神缺失,群体观念淡薄。
《老人与海》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圣地亚哥与马林鱼较量、与鲨鱼抗争的目的是什么?在被马林鱼拖着在海上飘荡时,他想:“这条鱼真大,肉要是好的话,卖的钱可多啦。”捕到马林鱼后老人想的是:“足有一千五百磅,假如卖三角钱一磅,该卖多少钱啊!”从他的内心话语中,不难看出,他最初的动机是捕大鱼卖大钱,没有一丝一毫为他人、为群体的动机和愿望。
但为什么老人捕大鱼卖大钱的愿落了空卻不悲伤、颓丧? 这表明生存的需要并不是老人与鱼抗争的全部。老人反复强调,他是为尊严而战,为荣誉而战。他不断对自己说:“你永远是行的”“我一定要制服它”“感谢上帝,它们没有我们人类聪明”。他要让大自然知道人有多么聪明,人有多少能耐。他要通过与大自然的悲壮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在于谁弄死谁,而在于战斗本身是美丽而庄严的。”通过与象征着自然伟力的马林鱼和鲨鱼搏斗,圣地亚哥实现了自我价值,内心“充满了骄傲的感觉”。在这场人鱼大战中,圣地亚哥为了个人尊严和荣誉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对现世人生意义的肯定,对个体生命意志和欲望的张扬。
《老人与海》在张扬个人本位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小说写老人在独自出海捕鱼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想到小男孩,想到、梦到狮子,似乎隐含着同一个主题——群体认同、互助合作。
圣地亚哥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妻子去世多年,没有孩子,也没有别的亲人。他一个人住在海边,同村里人没什么来往;唯一的伙伴和帮手小男孩曼诺林也因他一直不走运而被迫离去。小男孩跟老人有深厚的友谊,在老人濒临绝境时,他设法给老人弄来食物,二人以往捕鱼有过很好的合作。这次,老人独自出海,虽然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一时间难以应付。这时他大声自语:“但愿那孩子在就好了,他可以帮帮我。”小男孩是群体的代表。老人明白了群体力量的重要,他渴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作家是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老人饿得吃生鱼,两次呼唤男孩。这说明离开互助合作的群体行动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又怎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狮子除了象征力量和勇气,还应有更深的含意。老人想到、梦到的不是单个狮子,而是一群狮子,“他爱它们,就如同爱小男孩一样”。老人的这种心理活动,体现了他对互助协作的集体生活的向往。这应该隐含着作家对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质疑,对群体认同价值观的肯定。
通过上面的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边城》生动地展示了崇礼尚和、天人合一、群体认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而《老人与海》则对崇力尚争、天人相分、个人本位的西方文化精神进行了艺术的再现和深刻的反思。所以说,《边城》和《老人与海》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精神的艺术观照。
参考文献
①叶秀山.《西方哲学史(第3岁)》.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③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6页。
[作者通联:安徽凤台县第一中学]
一、崇礼尚和与崇力尚争
礼既是中国古代先哲对宇宙秩序的概括,又是他们模仿和借鉴宇宙规律而总结出的人伦秩序。《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云:“礼者,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礼体现的是天地时空、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的共同规律,礼是天地间的普适原理和最高准则。“礼之用,和为贵。”孔子高度概括了礼的作用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認为,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应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行事。当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时,应礼让、宽容,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达到“礼治”的和谐境界。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崇礼尚和文化精神长期影响的结果。
《边城》描绘了一个以“崇礼尚和”文化精神为思想基础建立起来的“人性皆美”的理想社会形态。小说中到处呈现出一派由礼文化雨露滋润而形成的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这里,民风淳厚,人们以礼相待、以诚相见、以善相亲,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融洽,互相体贴和关爱。
老船夫除了每月领取公家三斗米、七百钱外,从不另外向他人索取分文,见人皆和气如亲人。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是什么人,只要需要过渡,他便毫无怨言地即刻将人家送过河去。投之以李,报之以桃。人们也总是想方设法关爱老船夫。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互敬互爱,谦逊礼让。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当自己的幸福和别人的幸福发生抵牾时,兄弟俩也曾一度郁闷、苦恼,但各自却又极能克制自己,以“礼”的方式、“和”的手段解决矛盾和冲突。当翠翠选择傩送时,天保为成人之美主动退让,乘船外出,途中不幸遇难。傩送为哥哥之死内疚不安,于是也乘船离去。兄弟俩都不愧为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其他如士兵、水手、妓女,等等,大都有一颗礼让平和的心。《边城》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奉行“君子成人之美”的处事准则,都可以称得上是“克己复礼”的正人君子。
因此,《边城》不仅是一幅流淌着浓郁诗情的美丽湘西风俗画,而且是一曲洋溢着人际和谐美的动人乐章。
与中国传统文化诞生于农耕经济和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不同,西方文化是建立在海洋贸易的商业经济基础上的。商业经济活动必然伴随着利益冲突。人们必须通过努力和竞争,才能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一个部落和城邦也必须主动参与竞争和争夺才能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从商业竞争发展到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和生存空间,西方文化的竞争意识发展为崇力尚武的文化精神。而要在竞争、战争中战胜对手,需要有力量和实力做后盾。所以,西方人崇拜力量,把能以力量征服对手的人看作英雄。赫拉克利特说:“力量是万物之王,斗争产生一切。”由此可以看出,与中国文化崇礼尚和不同,西方文化是一种崇力尚争的文化。“力”与“争”是西方文化的特质,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
研读《老人与海》,不难发现,这部小说从头到尾贯串着“崇力尚争”的西方文化精神。
小说中的马林鱼、鲨鱼、狮子等,都是力量的象征。在老人圣地亚哥眼中,马林鱼不愧为鱼中豪杰,它不仅体积巨大、强壮有力,而且风度翩翩、沉着机智、英勇善战,简直是力量的化身。老人对它赞不绝口:“它真出色,真奇特……我从没见过这样强壮的鱼”“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崇高的东西”。老人视马林鱼为真正的男人,甚至称它为“兄弟”。欣赏、赞叹马林鱼,体现了圣地亚哥对力量的崇拜,杀死这个与自己实力相当的“兄弟”,其主要目的也还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力量。小说中多次写到狮子,出海前老人就梦到狮子,在与马林鱼鏖战的过程中,老人又想起并梦见狮子。每次想到、梦见狮子后,老人的疲倦似乎都消除了,而信心与斗志则倍增。对于狮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一是把狮子看作猎物和客体,以狮衬人,突出老人异乎寻常的勇气;一是把狮子作为猎者和主体,以狮喻人,借助狮子兽中之王的形象表现老人非凡的力量。无论从哪个视角解读,狮子这个意象都体现了老人对勇气、对力量的崇拜和追求,对胜利的渴望——老人就是大海中的一头雄狮。
圣地亚哥与马林鱼搏斗,与鲨鱼争夺马林鱼的过程,将西方文化崇力尚争的精神演绎得酣畅淋漓。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残酷性在这里表现得无以复加:马林鱼与老人在海上搏斗了两天两夜,它不断掀起巨浪,一次次试图奋力挣脱钓索。从鱼的抗争中,我们看到它为了求生而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感受到它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圣地亚哥也苦战得疲惫万分,背部血肉模糊。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老人凭着执着、坚韧和顽强最终俘获了马林鱼。但返航途中却遭到了鲨鱼的围堵。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的老人仍不放弃。与鲨鱼作战的武器丢失殆尽,他说:“只要我有桨、短棍和舵把,我还要试试。”绝不妥协,永不言弃,圣地亚哥的这种精神行为,正是崇力尚争的西方文化精神的艺术再现。
然而,小说也体现了作家对崇力尚争的矛盾态度和质疑、反思。圣地亚哥一方面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一方面又说“我真希望不必再斗了”。“他想,我希望不必再斗了”,停下不久,“快到午夜时分,他又搏斗了。而这一回,他明白搏斗也是徒劳”。他承认自己被鲨鱼打败了:“它们如今可把我打垮了。”他失败了,但心里却很轻松:“你给打垮了,反倒轻松了,他想。我从来没想过竟会这么轻松。”作家的矛盾还体现在故事的结局上。作家一方面极力叙写老人与马林鱼、鲨鱼搏斗的场面,讴歌绝不妥协、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一方面又让老人以失败而告终。主人公圣地亚哥语言、行为、心理的矛盾和小说故事情节的处理都表现了作家对崇力尚争的质疑和反思。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华文明最初发源于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决定了其以农为主的生产方式。农耕经济和农业文明,人类靠天生存,人与自然关系密切,人类渴望与自然契合,与自然协调一致。因而,农业文明催生了中国文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的共同观念。在中国古代先哲看来,人与自然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 我们从这些人身上看到的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群体认同思想熏陶渐染而产生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牺牲精神,看到的是个体意识的淡化,集体意识的增强。
与中国文化群体认同的价值理念不同,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孕育出西方文化强调个体本位的个人主义精神。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关注人的现世利益,使个人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并成为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个人本位“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它具有普适性,是西方人把握人与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态度和思维方式”。个人本位主义肯定个人的价值、尊严,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个人本位主义鼓励自我实现,推崇个人奋斗,反对任何外在因素以任何形式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所以,个人本位主义思想能够激励人们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追求个人成就。其消极方面则是导致合作精神缺失,群体观念淡薄。
《老人与海》是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圣地亚哥与马林鱼较量、与鲨鱼抗争的目的是什么?在被马林鱼拖着在海上飘荡时,他想:“这条鱼真大,肉要是好的话,卖的钱可多啦。”捕到马林鱼后老人想的是:“足有一千五百磅,假如卖三角钱一磅,该卖多少钱啊!”从他的内心话语中,不难看出,他最初的动机是捕大鱼卖大钱,没有一丝一毫为他人、为群体的动机和愿望。
但为什么老人捕大鱼卖大钱的愿落了空卻不悲伤、颓丧? 这表明生存的需要并不是老人与鱼抗争的全部。老人反复强调,他是为尊严而战,为荣誉而战。他不断对自己说:“你永远是行的”“我一定要制服它”“感谢上帝,它们没有我们人类聪明”。他要让大自然知道人有多么聪明,人有多少能耐。他要通过与大自然的悲壮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在于谁弄死谁,而在于战斗本身是美丽而庄严的。”通过与象征着自然伟力的马林鱼和鲨鱼搏斗,圣地亚哥实现了自我价值,内心“充满了骄傲的感觉”。在这场人鱼大战中,圣地亚哥为了个人尊严和荣誉而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西方文化对现世人生意义的肯定,对个体生命意志和欲望的张扬。
《老人与海》在张扬个人本位的西方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对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小说写老人在独自出海捕鱼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想到小男孩,想到、梦到狮子,似乎隐含着同一个主题——群体认同、互助合作。
圣地亚哥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妻子去世多年,没有孩子,也没有别的亲人。他一个人住在海边,同村里人没什么来往;唯一的伙伴和帮手小男孩曼诺林也因他一直不走运而被迫离去。小男孩跟老人有深厚的友谊,在老人濒临绝境时,他设法给老人弄来食物,二人以往捕鱼有过很好的合作。这次,老人独自出海,虽然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一时间难以应付。这时他大声自语:“但愿那孩子在就好了,他可以帮帮我。”小男孩是群体的代表。老人明白了群体力量的重要,他渴望有人助他一臂之力。作家是在说明,人类征服自然,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老人饿得吃生鱼,两次呼唤男孩。这说明离开互助合作的群体行动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又怎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狮子除了象征力量和勇气,还应有更深的含意。老人想到、梦到的不是单个狮子,而是一群狮子,“他爱它们,就如同爱小男孩一样”。老人的这种心理活动,体现了他对互助协作的集体生活的向往。这应该隐含着作家对个人本位主义思想的质疑,对群体认同价值观的肯定。
通过上面的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边城》生动地展示了崇礼尚和、天人合一、群体认同的中国文化精神,而《老人与海》则对崇力尚争、天人相分、个人本位的西方文化精神进行了艺术的再现和深刻的反思。所以说,《边城》和《老人与海》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精神的艺术观照。
参考文献
①叶秀山.《西方哲学史(第3岁)》.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②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八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③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6页。
[作者通联:安徽凤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