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年级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LHQC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小学语文高年级公开课教学,重点落在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识字写字教学则简单带过,以致于识字写字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而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上,识字写字则是重头戏,分析字音、区别字形、逐字指导书写,课堂一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识字写字教学上。那么,到了高年级,是不是还是要这样进行孤立而简单的识字写字教学呢?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市普教室开展的“探索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课题实验,通过校内课题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交流、学生问卷调查、寻找自主识字写字方法等,发现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应添加更多的元素。教师可将识字写字教学与学生的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语言实践有机联系起来,改变原先高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单一的方法。下面我就以《桥》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高年级识字写字的几点思考。
  一、借助工具书,在预习中解决生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强调独立识字的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要熟练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及时了解生字的读音和含义。由此可见,借助工具书识字是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往往跳过去,下一次遇到还是如此;有的读半边,借助熟悉的部件认,往往读音不对。结果很多字看似熟悉,却不知道它的准确的读音和含义。究其原因,学生没有使用工具书,长久下去,很多汉字不认识,写起作文错字连篇。针对这一现象,我在预习中规定学生使用工具书,遇到不会的字词或是模棱两可的字词立即翻阅词典,查找读音,理解含义,并标注在字典哪一页。第二天汇报交流时,学生能准确读出字音并理解字义。
  教学《桥》时,学生遇到了“窜”字,因为课后一、二类字中均没有标注它的读音,而“窜”和“蹿”是形近字,学生容易读成“cuān”。学生通过在预习中查字典,立即掌握了读音“cuàn”并且掌握字义,明白了“蹿”是向上跳的意思,“窜”意为乱跑。“水渐渐窜上来”说明当时洪水涨得快,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可怕,更体现了老支书在危险的、可怕的洪水面前镇定自若地指挥,凸显老支书的高大形象。经过大量持续的训练,严格的要求,学生养成了在预习中借助字典及时查阅生词的习惯,既能准确把握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了高年级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借助字理,在观察中巧妙辨析
  字理识字深受语文老师的喜爱,运用这样的方法识字,对学生掌握博大精深、生动形象的中华汉字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学生能从汉字的起源上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了解汉字的发展与变化,那么这个字就如同雕刻一样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桥》这篇课文出现的“祭”和“瞪”两个生词。“祭”的左上部件和“瞪”右上部件形状极其相似,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于是我借助网络,搜出“祭”和“瞪”两个字的字理演变过程让学生观看。“祭”字课件展示,我们祖先虔诚地用手把肉块等供品摆放在祭台上,进行祭祀。然后把古文字“”拆开为三部分:上边是左右结构。左边像“月”的字,实际上是“肉”字的变体。右半部是一只手,下边是古人祭祀时用来摆放祭品的祭台,凡是和鬼神有关的字往往从“示”如“神”“祷”“祭”等。“登”甲骨文=(双脚) (豆,盛器) (两手捧着),表示手捧祭品走上祭台,“豆”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登”字义是上车。字形采用“癶、豆”会义,像踏板登车的样子。学生很快就能发现“祭”字左上部件像“月”字的变体,“瞪”右上部件表示双脚打开准备上车。直觀的图片演示给予学生深刻的记忆,借助字理,巧妙辨析“祭”和“瞪”,效果很好。
  三、借助语境,在画面中深化理解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把生词读一遍就过去了,或是简单地理解生词的意思就行了。应该与阅读理解有机地整合起来,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把词语所体现的画面展现出来,达到深化理解。
  《桥》这篇课文开头写到:“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势不可当”一词学生在预习中借助词典明确了读音“dāng”,理解了词义: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如果就这样结束了这个词语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创设语言实践的环境,把词语体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
  教师:从课文哪些句子或词语看出洪水的势不可当?(学生回到文本细读很快抓住关键词:泼、倒、咆哮、一群受惊的野马、狂奔。)
  教师:从这些词语你感受到什么?
  生:雨非常大。
  生:洪水猛如野兽。
  教师:(相机播放下大雨、打雷的音频。)你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利剑一般的闪电划破漆黑的天空,紧接着 “轰隆”的雷声震耳欲聋。天似乎裂了一个大口子,雨一盆一盆地往下倒。
  生2:我仿佛听到雷像恶魔般在天空中嘶吼着、咆哮着,一声高过一声,道道闪电劈开黑漆漆的天空,大地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3:我仿佛看到一群脱了缰的野马气势汹汹地飞奔而来,那声音惊天动地。
  生4:我仿佛看到洪水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大树无奈地被洪水卷走,波涛滚滚的水面上漂流着动物的尸体。
  教师:雨之大令人毛骨悚然,洪水来势凶猛令人胆颤心惊。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出势不可当的洪水呢?(学生在刚才读词语、想画面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很自然地想到:势不可当的洪水描写,是为下文老支书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镇定地指挥群众撤离做铺垫。)
  高年级的识字教学,恰当地借助语言环境进行画面的想象,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四、丰富书写方式,不拘一格
  新《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写字的目标:1.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可见第三学段写字侧重美观且有一定的速度。如何落实语文课中10分钟的书写时间?我认为高年级写字方式不仅仅是简单的练字,还包括课堂的笔记、批注、仿写、续写等训练,书写时注意行款、字迹。不仅促进学生识字写字意识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也让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桥》一课到了最后牵动每一个读者的心,作者独具匠心地设置悬念,让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的关系竟然是父子,我们的心随着老太太的祭奠而分外沉重:多么可敬的老支书,在集体与个人之间选择了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多么令人感动啊!如果请你为老支书写一份颁奖词,会怎么写?学生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幕感人的画面,老汉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自然而然写出了感人的文字。提笔即练字,在写的时候要求做到书写工整,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总之,高年级的识字写字需要教师从多元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阅读理解、语言实践相结合,同样也能生成精彩的课堂。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作为两大版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中必须有效地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在谈新教材使用时,给一线老师这样的建议:“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老师们使用教材时,要在彼此融合方面多用心。”  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统编教材的编排更注重单元整体感。每个单元的课文
中国素有“诗国”的美誉。前人在诗歌创作中,为了“吟安一个字”,不惜“捻断数茎须”,经营之惨淡,令人叹服。《红楼梦》中记香菱学诗,苦心经营,数易其稿,终至梦中有成,传为佳话。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诗歌写作鲜有问津,成为被师生遗忘的“角落”,不能不让人心生悲哀。  究其原因,首先是观念的陈旧与落伍。时至今日,不少人依然认为诗歌创作是一项神秘的精神活动,是灵感思维的产物,是“不可教”的。其次,是考试评价的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中学语文考试中阅读的得分往往是语文成绩的分水岭。还有人总结出“得阅读者得天下”这个结论。不仅如此,阅读能力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语文教师来说,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重视阅读的地位。而阅读既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又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只有脑与心的默契配合,才能实现有效阅读。  一、阅读教学应由浅入深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内容是要使学生
第一眼看到它时,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带着好奇、带着疑惑,我认真拜读了赵谦翔老师的“绿色语文”。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是一种自然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课堂。在民主、平等、活跃、宽松的教学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思维可以无拘无束地碰撞。  语文教学要坚持不忘初心,与梦想同行;语文课堂要坚持活水源头,不做死水一潭。绿色语文从改变师生关系开始,逐渐改变课堂生态;从聚焦
一、议题的深化  群文阅读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师生阅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在过去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阅读经验的过程。  初中生已经学过关于故乡的主题,学生对思念故乡、对失去家园的主题并不陌生。高中阶段以“故乡家园”为母题的阅读,对议题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家园的思念、怀念这一宏观主题上,而要以更丰富、更深入的视角去看
昆曲是明初已经出现、明中叶以后正式形成的一种古老的戏剧样式,延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其诗、乐、歌、舞合一的艺术体系通过演员的表演展示环境、交代情节、展现人物心理,给观众带来充满诗意的艺术享受,呈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为后来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乃至其他新兴民族艺术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一  探本寻源,昆曲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南宋光宗朝(1189—1194)前后興起于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南戏。
高中阶段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与初中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个体在应对作文的能力和态度上有较大的差别。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对学生写作指导的效率,让更多的学生在面对60分的作文时有更多的信心和底气,成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本人一直致力于探索一种作文教学的模式——通过个性化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写作。通过对几届学生的实践和成果的分析来看,这种模式在教学中的确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教师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背诵《论语》中有关“孝”的经典语句。  2.联系生活,结合历史,理性解读儒家的“孝”文化。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孝”文化。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最初感觉,这是教学的起点。  2.能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从而加深对“孝”文化的整体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
作文命题始终是中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考写作命题有何特点,写作命题基本走势如何,更是教师、学生、家长关注的热点。笔者从搜集到的五年间(2013-2017)中考试卷中选取北京、浙江宁波等22个省市的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对中考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解释分析。研究发现,五年来22省市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测试内容关注道德教育,引导正向思考;关注传统文化,传颂中华文明;关注思辨能力,考查理性思维;关
古诗歌鉴赏能在引导学生咀嚼文化食粮的同时注重培养精神情操。古诗词在训练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因此,教师采用高效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高中生诗词鉴赏能力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几种鉴賞诗词的方法。  一、意象法,塑造诗词灵动美感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它与绘画艺术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追求意象美。意象既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又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灵魂所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