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难于理解,导致学生惧怕学地理,厌倦地理课。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效制造特定的课堂气氛,预设好课堂导入攸关重要。故此,笔者就抓好地理课堂导入方面作肤浅的说明。
【关键词】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导入对于一节课而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理念,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地理课堂导入法:
(一)以故事为基石踏上妙趣横生的地理课堂之旅
如何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在地理科学的知识中傲游,领略地理之无穷魅力呢?创造一个生动、幽默而又寓意性的故事导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能,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还能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为正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我在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的时候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导入:原苍南中学学生梁晓多在美国攻读博士,有一天中午上好课,很想老妈,就打一个电话回家向老妈问好(其中有段对话)
梁:妈,我课刚上好,还没吃中午饭,饿死我了。
妈:美国人怎么这么不讲人道呀!半夜还不让人吃饭!你要是实在受不了咱不读 ,回家来妈给你烧好吃的!
梁:不是呀,妈,现在是正午,太阳好猛呢,街上很多人撑伞正往家赶呢!
妈:什么?太阳很猛?哦!发达国家就是发达,连太阳都能够造出来,半夜都有太阳,你赶紧学好本领回来帮我们国家也制造一个太阳出来,让咱国家也能半夜有太阳,咱也亮亮!
那么发达国家真能够制造太阳出来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段新奇、有趣的笑话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以问题之钥匙开启地理思维之门
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课堂的导入必须采用形象鲜活的语言,叙述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如在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我采用了新编电影“十八级强台风”中剪切部分视频,并让学生看视频的同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想一想视频中反映了什么现象?2、结合相应的地理实事,谈谈其有何影响?因为自小出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经常性经历过台风的袭击,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相应自然灾害的危害。老师继续追问除了这种灾害自然災害外,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据大家了解的还有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大家的举例,问那么这些都是自然灾害吗?什么才称为自然灾害呢?这样通过两个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能与老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为正课的学习起到很有力的铺垫作用。
(三)以情境之石激荡学生之心灵
导入新课是仅限于从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教学的短暂几分钟,如果从一开始教师就冗长罗嗦、滔滔不绝讲一些不着边际、离题万里的事情,这样不但会使学生思维无法集中,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甚至于造课堂资源的浪费、事与愿违的后果。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请问你的区位在哪里?”学生哑口无言,不知老师之所云,引导了半天最后却只能落下我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
地理教学应该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使地理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与时俱进,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地理课堂教学是选择那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社区问题或学生明白的重大社会问题等作为中介,创设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则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呼应。如在教学导入《人口增长模式》一课时,就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剪辑有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相应资料作为导入。
(四)温故而知新,有的放矢
教育先贤指出,温故而知新。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在堂课的前几分钟做恰当而自然地复习已学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使得每节课的知识之间环环相扣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学生塑造知识框架。然而很多时候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法往往被误认为是监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课后复习情况,因此在课前搞复习提问,弄得学生提问前正襟危坐、没叫到他便幸灾乐祸、提完问则长舒一口气。有时候有些老师甚至能为了勾连旧知识,单纯寻求联系而牵强附会地建构联系。这样不但导致导入过于机械、呆板,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也是赶鸭子上架。实际上即使是温故式的引入教学,也同样可以采用相应的故事、案例、问题等多种情境的创设,只要能顺利、自然、和谐地引入新课服务便可。
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时,笔者采用了一幅杂志公告——巨额悬赏:“如果谁能够提供线索证明世界上目前仍有袋狼存活,他们将给予其125万澳元(983,000美元)的赏金。 长期有效”提问:“同学们,大家看到公告上的赏金了吗?为什么有那么高的赏金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各个都惊叹不已,争先恐后的喊道:“因为物种灭绝,袋狼灭绝了!”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接着提问:“人类目前除了面临着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之外,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当学生纷纷回忆起人类面临着主要环境问题之后,便可顺势提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中迅速的调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思维定向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为传承可持续发展理论做了很直观的铺垫。
总之,地理课堂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①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听课/说课/上课》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③任志鸿主编:《高中优秀教案》
【关键词】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导入对于一节课而言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理念,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地理课堂导入法:
(一)以故事为基石踏上妙趣横生的地理课堂之旅
如何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在地理科学的知识中傲游,领略地理之无穷魅力呢?创造一个生动、幽默而又寓意性的故事导入地理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的求知欲望能,愉快而主动地进行学习,还能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为正课的进行做好铺垫。
我在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课的时候就采用了下面一段导入:原苍南中学学生梁晓多在美国攻读博士,有一天中午上好课,很想老妈,就打一个电话回家向老妈问好(其中有段对话)
梁:妈,我课刚上好,还没吃中午饭,饿死我了。
妈:美国人怎么这么不讲人道呀!半夜还不让人吃饭!你要是实在受不了咱不读 ,回家来妈给你烧好吃的!
梁:不是呀,妈,现在是正午,太阳好猛呢,街上很多人撑伞正往家赶呢!
妈:什么?太阳很猛?哦!发达国家就是发达,连太阳都能够造出来,半夜都有太阳,你赶紧学好本领回来帮我们国家也制造一个太阳出来,让咱国家也能半夜有太阳,咱也亮亮!
那么发达国家真能够制造太阳出来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通过这段新奇、有趣的笑话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调动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以问题之钥匙开启地理思维之门
思维是各种能力的核心,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课堂的导入必须采用形象鲜活的语言,叙述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能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体会思维的乐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如在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时,我采用了新编电影“十八级强台风”中剪切部分视频,并让学生看视频的同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想一想视频中反映了什么现象?2、结合相应的地理实事,谈谈其有何影响?因为自小出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经常性经历过台风的袭击,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容易就能总结出相应自然灾害的危害。老师继续追问除了这种灾害自然災害外,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据大家了解的还有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大家的举例,问那么这些都是自然灾害吗?什么才称为自然灾害呢?这样通过两个提问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绪也能与老师的讲课交融在一起,为正课的学习起到很有力的铺垫作用。
(三)以情境之石激荡学生之心灵
导入新课是仅限于从课间休息转入到课堂教学的短暂几分钟,如果从一开始教师就冗长罗嗦、滔滔不绝讲一些不着边际、离题万里的事情,这样不但会使学生思维无法集中,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甚至于造课堂资源的浪费、事与愿违的后果。笔者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站起来回答:“请问你的区位在哪里?”学生哑口无言,不知老师之所云,引导了半天最后却只能落下我自问自答的尴尬局面。
地理教学应该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使地理课堂充满时代的气息,与时俱进,让学生真正学习到身边有用的地理知识。比如在地理课堂教学是选择那些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直接面临的社区问题或学生明白的重大社会问题等作为中介,创设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则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呼应。如在教学导入《人口增长模式》一课时,就完全可以通过视频剪辑有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等相应资料作为导入。
(四)温故而知新,有的放矢
教育先贤指出,温故而知新。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在堂课的前几分钟做恰当而自然地复习已学内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使得每节课的知识之间环环相扣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学生塑造知识框架。然而很多时候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法往往被误认为是监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课后复习情况,因此在课前搞复习提问,弄得学生提问前正襟危坐、没叫到他便幸灾乐祸、提完问则长舒一口气。有时候有些老师甚至能为了勾连旧知识,单纯寻求联系而牵强附会地建构联系。这样不但导致导入过于机械、呆板,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也是赶鸭子上架。实际上即使是温故式的引入教学,也同样可以采用相应的故事、案例、问题等多种情境的创设,只要能顺利、自然、和谐地引入新课服务便可。
在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时,笔者采用了一幅杂志公告——巨额悬赏:“如果谁能够提供线索证明世界上目前仍有袋狼存活,他们将给予其125万澳元(983,000美元)的赏金。 长期有效”提问:“同学们,大家看到公告上的赏金了吗?为什么有那么高的赏金呢?”这一问题马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各个都惊叹不已,争先恐后的喊道:“因为物种灭绝,袋狼灭绝了!”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之后,接着提问:“人类目前除了面临着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之外,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当学生纷纷回忆起人类面临着主要环境问题之后,便可顺势提问:“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学生的异口同声中迅速的调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思维定向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为传承可持续发展理论做了很直观的铺垫。
总之,地理课堂的导入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分钟,但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自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①刘旭:《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听课/说课/上课》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③任志鸿主编:《高中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