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和升学考试评价是学生、老师、家长最关注的考试评价,它引导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也引导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初中毕业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的探索和改革。但总体来说转变不够明显,存在的问题较多。
1.题型陈旧老化。语文毕业会考试题的基本题型是单选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以填空、选择为主)、命题作文,教师为了使学生适应这种题型及解题技巧,往往以大量的类似的题目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导致了题海战术,而且答案固定单一,存在着较大的机遇性,也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2.试题内容不新。初中语文课本篇目本来就不多,符合初中语文考试标准的篇目就更少了,所以这些篇目考试的几率相当的大。因此,教师进行复习往往也是抓住重点篇目,针对重点段落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而学生的练习也往往是围绕这些篇目和段落进行的,有些题目学生从不同的资料上做过多遍,颠来倒去,加重了学生负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试题难度过大。表现在拼音汉字的辨别、词语的解释、病句的分析、层次的划分等语法知识上,因为差别细微,学生很容易混淆。有些阅读理解中对中心理解的选项语义模糊、模棱两可,学生难以分辨。如四川2007年初中毕业会考试题,第一大题2小题,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A、点缀、酣梦、偃旗息鼓B、急燥、袅娜、招是搬非C、诧异、锤炼、深恶痛极D、慈祥、坚韧、故弄弦虚。这一题中,“袅娜”等词语在实际生活和口语中都很少用到,学生要记住并区分这些词语就只有靠死记硬背。
4.出题角度无变化。以作文为例,几乎总是命题记叙文,而记叙文无非是记人记事,所以有些学生干脆背几篇范文,无论作文题目如何变化,只要他将这些范文改几个字,或增减几句话,就成了一篇较好的作文。如株洲市2008年毕业会考语文试题作文题是《美》,学生可以将《我的父亲》、《我的老师》,甚至《白杨礼赞》、《荔枝蜜》之类的文章稍作变通就可以了。
5.分值太集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一般为每题两分,而其答案要求具有高精确度,学生稍不留神,两分就丢了,运气好的,两分就来了,而一篇作文竟占到50分,学生如果范文背得准,就来了大半分数。
初中语文素质试题改革重在适用和创新。所谓适用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语文考试与学生的未来、国家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所谓创新,即充分施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问题留有余地和想象空间。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中心,语文素质考试试题应体现德育为中心的地位。不能简单地将德育工作归并到思想课程,从文史哲不分家的角度来看,语文考试评价应突出德育教育:从大语文教育来看,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一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是几千年中国语文文化的精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考试应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应体现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试题要体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课外阅读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归咎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不考”。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引入考试评价体系中,与毕业和升学挂起钩来,这也是现实的,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设计成试题。
3.语文考试试题要贴近于生活。社会是“漫无边际”的语文学习课堂,电视节目、广告词、产品说明书等都可以与语文教育扯上关系。语文考试评价应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促进和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人生。例如:株洲市2008年初中毕业会考试卷附加题第四小题:“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两个符合上文理念的化工产品”。
4.将活动课引入考试评价试题。活动课通过开展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特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对学生各类活动能力的评价都可以通过游艺题、答记者问、演讲稿、辩论题、主持题、编创题等试题形式表现出来,只要难度适中,带有普及性。例如:株洲市2008年初中毕业会考试卷第六小题“发挥合理想象,描写出沂蒙山区那位教师说‘熊掌和粉条差不多’这句话时的情景”。
5.改变作文出题方式。初中语文毕业试题作文分值所占比例较大,在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分量,有些学生虽然语文基础较好,但例题作文很难把握,一旦离题则前功尽弃。因此,可以将单个的整篇作文改为要求写多个作文片段,甚至续故事、演讲稿等,这样既消除了学生背诵范文的可能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续写《项链》。
中学语文试题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符合中学生的学识水平,身心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发其智力、促进其更新,就可以作为语文考试评价试题。不断探索和研究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有利于引导整个语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考试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题型陈旧老化。语文毕业会考试题的基本题型是单选题、填空题、阅读理解题(以填空、选择为主)、命题作文,教师为了使学生适应这种题型及解题技巧,往往以大量的类似的题目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导致了题海战术,而且答案固定单一,存在着较大的机遇性,也使学生失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2.试题内容不新。初中语文课本篇目本来就不多,符合初中语文考试标准的篇目就更少了,所以这些篇目考试的几率相当的大。因此,教师进行复习往往也是抓住重点篇目,针对重点段落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而学生的练习也往往是围绕这些篇目和段落进行的,有些题目学生从不同的资料上做过多遍,颠来倒去,加重了学生负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3.试题难度过大。表现在拼音汉字的辨别、词语的解释、病句的分析、层次的划分等语法知识上,因为差别细微,学生很容易混淆。有些阅读理解中对中心理解的选项语义模糊、模棱两可,学生难以分辨。如四川2007年初中毕业会考试题,第一大题2小题,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A、点缀、酣梦、偃旗息鼓B、急燥、袅娜、招是搬非C、诧异、锤炼、深恶痛极D、慈祥、坚韧、故弄弦虚。这一题中,“袅娜”等词语在实际生活和口语中都很少用到,学生要记住并区分这些词语就只有靠死记硬背。
4.出题角度无变化。以作文为例,几乎总是命题记叙文,而记叙文无非是记人记事,所以有些学生干脆背几篇范文,无论作文题目如何变化,只要他将这些范文改几个字,或增减几句话,就成了一篇较好的作文。如株洲市2008年毕业会考语文试题作文题是《美》,学生可以将《我的父亲》、《我的老师》,甚至《白杨礼赞》、《荔枝蜜》之类的文章稍作变通就可以了。
5.分值太集中。选择题和填空题一般为每题两分,而其答案要求具有高精确度,学生稍不留神,两分就丢了,运气好的,两分就来了,而一篇作文竟占到50分,学生如果范文背得准,就来了大半分数。
初中语文素质试题改革重在适用和创新。所谓适用即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语文考试与学生的未来、国家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所谓创新,即充分施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问题留有余地和想象空间。要做到这两点,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德育是中学教育的中心,语文素质考试试题应体现德育为中心的地位。不能简单地将德育工作归并到思想课程,从文史哲不分家的角度来看,语文考试评价应突出德育教育:从大语文教育来看,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德育教育的职责。一方面,中学语文教材是几千年中国语文文化的精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考试应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应体现社会主义新的道德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试题要体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课外阅读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归咎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不考”。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引入考试评价体系中,与毕业和升学挂起钩来,这也是现实的,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设计成试题。
3.语文考试试题要贴近于生活。社会是“漫无边际”的语文学习课堂,电视节目、广告词、产品说明书等都可以与语文教育扯上关系。语文考试评价应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促进和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人生。例如:株洲市2008年初中毕业会考试卷附加题第四小题:“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两个符合上文理念的化工产品”。
4.将活动课引入考试评价试题。活动课通过开展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激发其兴趣,培养其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特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充分体现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对学生各类活动能力的评价都可以通过游艺题、答记者问、演讲稿、辩论题、主持题、编创题等试题形式表现出来,只要难度适中,带有普及性。例如:株洲市2008年初中毕业会考试卷第六小题“发挥合理想象,描写出沂蒙山区那位教师说‘熊掌和粉条差不多’这句话时的情景”。
5.改变作文出题方式。初中语文毕业试题作文分值所占比例较大,在语文试卷中占有重要分量,有些学生虽然语文基础较好,但例题作文很难把握,一旦离题则前功尽弃。因此,可以将单个的整篇作文改为要求写多个作文片段,甚至续故事、演讲稿等,这样既消除了学生背诵范文的可能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续写《项链》。
中学语文试题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只要符合中学生的学识水平,身心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发其智力、促进其更新,就可以作为语文考试评价试题。不断探索和研究语文考试评价体系,建立更加完善的有利于引导整个语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考试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