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与冒险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决定与解题目不同。这点不同,也是工作与学习的根本区别。
  解题是依据充分的已知条件与可靠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经常也是唯一的答案。虽然有时候也要分情况讨论,比如大于零、等于零还是小于零,结果会不一样,但是可能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情况,无论是困境、难题还是小问题,已知条件从来都不充分,答案永远不唯一,而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永远是有限的。超过了时限,有些项目会取消,有些工作将不得不推倒重来,就算是比较好的情况,也有些东西会报废,由此导致的损失,金额有可能大得惊人。因此,负有责任的人,必须依据手头现有的信息,头脑高速运转,理清思路,分辨主次,形成最佳方案,并下达进一步行动的指示。每一次解决问题,都是一场考试;每作出一个决定,某种程度上,都是一次冒险。
  如果连续几次在这样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你作出的决定都成功了,结果不差,你的威望也就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你,问你该怎么办。这就是工作,负担加重了,成就感也加强了。
  成就感是做好工作的主要动力,其强劲程度超过薪酬和奖金。
  因为能够收集到的信息不充分,需要主观填补,填补的部分就是工作经验。作决定会有失败的情况发生,这样的失败有时很冤枉。但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有人认为你的失败不是“完美的”失败,你将承担与此相关的全部责任。比如你对焦急等在电话另一端的客户说实验可以做下去而实验又没有成功,人家就会认为你学识不够。尽管你并没有义务一定要作出决断,人家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探讨。没有人理会过程,大家记住了结果——在你的亲自指导下实验失败了,所以你没有学识,而且造成了损失。
  所谓学识,不全是你读了多少书,旅行去了多少地方,涉猎过多少学科和专题——学识不仅是你知道多少,而是面对支离破碎的信息,虽然不在现场,却能够合乎逻辑地补充缺失的环节,还原出尽可能真实的完整图像,快速作出正确决定、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
  这里面包含有风险、赌的成份,这种概率事件被称为人生机遇。人生在世,一个偶然接着一个偶然,几十年过去了;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辈子到头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的这首诗不仅非常优美,而且深刻。
  责任编辑 萧 田
其他文献
教育,是生命的福音!是因为教育不仅给人带来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激发人内在的潜能,启迪人的智慧,促进人性的完美,让人变得更自信更阳光更出彩,使人内心深处自发的对生命有所感悟,在真善美的道路上不断追求……  然而,长期以来,有着长远的精神价值追求的教育却在现实功利面前迷失了根本,在我们的教育中,“人”不见了。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成了分数之奴。分数成了惟一的选才识人标准。我们的教育不是
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源,但我国煤炭利用一直处于一种单一发展煤炭生产、不注重煤炭综合利用的不合理产业布局。电力、化工和其他行业在技术工艺、设备设施上的不
从育人的角度盘点慢慢远去的2015年,可谓是一次舒畅的与“德”同行的精神旅程。那些温暖的善德、闪亮的信德、明净的公德和细腻的孝徳至今回荡在耳畔,给师生,也给许许多多人留下了浓郁的芳香和幸福。  “笑脸照”是最温暖的善德。70岁的武汉市民屠礼带着半年来自己在公交车和地铁上拍的59张让座人的“笑脸照”找到媒体,要求“表扬一下这些心存善意的陌生人”。 “笑脸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发了公众对公交车上让座
期刊
<正>《中庸》开篇提出:&#39;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39;意思是说,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顺着人的自然本性行事是道,按照人道的原则修治是教。奇妙的是,英国教育
教育中,生命是第一位的。生命是“1”,其余的品行、知识、智慧、创新都是“0”,没有“1”的存在,其余“0”的附加都没有意义。没有生命的“1”,就不会产生教育的思想、手段、过程
摘 要 目的:了解血清胱抑素C的检测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糖尿病肾病,35肾病综合征42例高血压慢性肾病患者与68名正常人群,按GFR分为A、B、C三组分别测各组血清Cys C、GFR、Scr、尿mAlb和尿β2-MG。结果:Cys C作为评价肾功能的重要内源性指标,在慢性肾病早期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表明慢性肾病血清Cys C随病情进展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高于
去参加一个聚会,在坐的居然都是朋友的学生。学生看上去比老师也少不了几岁。不对,有的看起来比老师还略显苍老,还老成些。这可能跟他们从事的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有关。那是朋友刚参加工作后带的第二届学生。师生年龄相差约10岁吧。看着师生相谈甚欢,没有拘束,没有距离,我想,这算是师生成为好朋友的活生生的例子吧。以前,我以为只有那种师生如父子的年龄差距,学生才会对老师心悦诚服,师生才易于友好相处,看来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