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参与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jie99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式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运用参与式教学呢?下面,以“圆的认识”一课教学进行尝试,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同探讨。
  一、激趣导入,激发参与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意识。求知欲是促进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动力,是教师进行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迫切求知的欲望。如在本节课教学中,课始,我是这样导入的:“小猴子设计了一辆方形车轮的车,瞧,车子开过来了(多媒体演示)。呀,坐得太难受了,要重新设计。小猴子又设计了一种椭圆形车轮的车,可怎么还是不平稳呢?同学们能帮帮小猴子吗?”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设计出圆形的轮子。“看,圆形的轮子转得多快、多平稳啊!”……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好奇,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动手操作,强化参与意识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想自己去尝试、去探究。课程改革提出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教、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画圆,并用剪刀剪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等图形,再用手摸摸所剪成图形的边沿,体会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说出怎样画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圆,最后概括出定距、定点、旋转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画圆,并能想办法找出圆对折的折痕来认识直径。创设动手操作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强化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三、巧设问题,创造参与机会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学习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获得新知。如课堂教学中,我在导入时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车轮的车轴在中心位置时,车子才能平衡前进?”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人人参与探究。又如,在学习画圆时,我通过以下问题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你学会了哪几种画圆的方法?(2)哪种方法能既准确,又方便地画圆?(3)怎样用圆规画圆?再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时,我提问:“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分组讨论后,我启发他们思考:“你们怎样发现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如此设问,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兴趣,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合作,促使全面参与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合作学习是参与式教学的一种形式,它以小组活动为载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同伴互助式分组,发挥合作小组的最佳学习功能。分组时,既注意让每个小组都有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又注意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合理搭配。这样分组,可以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相互启发、互相补充,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在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之后,我让他们猜想半径和直径可能有哪些特征。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后,学生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两倍。然后我让学生想办法验证,有的用折叠法验证,有的用度量法验证。最后,我让学生把验证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交流汇报,互相补充完善。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五、设计练习,调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本课教学导入时,我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画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学校要建篮球场,要在球场上画一个大圆,可是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有什么办法可以画出来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练习,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参与练习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这节课的教学,既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积极思维,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新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的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教学难点多,学习任务重;看似内容少,实则蕴含重要的教学价值,影响深远;看似内容新,实则教材前面有铺垫,学生生活有经验。教师只有深入钻研看图列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轻松扎实地掌握看图列式的内容,为解决问题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图示化语言 算术思想 数量关系 结构模型 看图列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那么在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一年级学生,使他们建立数的概念及培养初步的数感与估算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估算教学不尽如人意,陷入了种种尴尬境地。  片断一:教学“认识11~20各数”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草莓图和雨伞图,估计一下草莓和雨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愈少感到落到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应用隐性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借班上公开课时,师生彼此不熟悉,学生容易紧张与拘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坎”。这时,教师热情洋溢的课前谈话犹如春风细雨,使师生间的情感得到有效沟通,心灵距离得以
[摘 要]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原因,积极“预防”,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寻找错因 比较错例 多项思维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33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
[摘 要]通常情况下,教学都是基于文本而展开的,但是,基于文本并不能囿于文本,要从文本之中延伸到文本之外,在知识脉络的梳理、整体框架的构建、思维逻辑的发展中,跳到文本之上,最终实现对数学学科的感悟,数学学力的提升,数学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文本 坐井观天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01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
[摘 要]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这是决定当前乃至以后课程改革成败最关键的问题。而激发课堂活力的关键是教师,特别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的大小,也是课堂生成的空间。  [关键词]教学 课堂生成 创新思维 关注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31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而言,多数教师认
一、引入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人们更多的关注在于如何教,而对于学科知识本身,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美国的数学教师,包括小学和中学教师,在理解数学的基础概念与联系能力方面,显得很薄弱和缺乏。那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状况又如何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案例。    二、案例反思    (一)画蛇添足: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采用独立探究乘法口诀的方法教授新知,反馈时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教师”,离不开“学生”。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与学在精神与理想的指引下,通过课堂这一特殊渠道,使学生获得健康、快乐和成长的幸福。数学是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等一切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具性、文化性学科。数学课堂的有效生存和数学教师的灵动睿智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数学
“负数的认识”我听过多次,如果要我再听,我也不会感觉有什么特别。但今天葛敏辉老师教学“负数的认识”这节课,我还是在情感上有一些期待,这是源于对葛敏辉老师的了解,他是个十分善于思考的人。他会上出怎么样的“负数认识”的课呢?  课一开始,他给学生们创设了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三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并用数学的角度表示出这些信息。学生开始从数学的角度表示观察到的信息,独立思考解决这些问题,这时我看到葛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