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错因 比较错例 避免错解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乘法分配律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原因,积极“预防”,努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能力。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寻找错因 比较错例 多项思维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33
  乘法分配律是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又一运算定律,它沟通了乘法与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也是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运算定律。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影响,会误认为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难,可是到了真正学习乘法分配律及到了后期的综合练习时,才发现学生的错误不断,作业的效果很不理想。细究下来,不难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时就糊里糊涂,始终弄不明白乘法分配律为什么会有这些形式上的变化;有些学生虽然在初学时会机械地模仿,但很快就遗忘了,更谈不上自觉、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由此,我认为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探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一、追溯错因,提前渗透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规律的归纳和数学知识掌握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寻找学生错误的原因,发现学生错误的本质,提前渗透数学思想显得至关重要。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对算理有透彻的理解。于是,我利用学校制作校服为契机,创设如下情境:“学校给同学们做校服,我们班第一小组有7人,已知上衣55元,裤子45元,一共要多少钱?”在引导探究这一问题时,除了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7件上衣的价钱加上7条裤子的价钱就是7套衣服的钱数外,还就“配”字让学生理解这是将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配成了一套。同时,我还用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7×55就是55个7,7×45就是45个7,合起来就是(55 45)个7。如此,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的具体意义和汉字字面的意义、乘法一般意义的三重强化理解,让学生结合“形”来研究“数”的运算律,借助直观丰富的表象去感悟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简算能力。
  二、比较错题,发现本质区别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虽然五花八门,实际上却是大同小异。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发现错误的本质,突破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这个难点,提高辨别能力,从而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能进行简便计算,但是不能正确说出所使用的是哪一条运算定律。典型的错误就是(4×2)×25,很多学生都写成了(4×25)×(2×25),而将(4 2)×25又写成了(4×25) 2。针对上述“症状”,我认为可以采用题组比较的方法,即把(4×2)×25和(4 2)×25同时出现,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计算,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能正确地选择运算律。
  三、找对方法,避免错误解法
  小学生习惯顺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当需要他们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就会出现一些困难。如计算96×20 80时,学生往往会将它与96×(20 80)等同起来。为此,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捕捉隐藏的乘法分配律的特征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变式练习:填入一个数,使算式能够简便运算。
  ①(25×16)×( ) ②57×38 ( )×( )
  ③(125 75)×( ) ④13×85 39×( )
  上述的变式练习中,第①和第③两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学生多数能想到填4和8,但是因为这样的计算易混淆,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填对的同时,还要说出自己的理由及计算方法,再次对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区分加以巩固。第②题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填43×38,也可以填57×62,不同的组合,相同的思考点,还是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第④题很多学生猛然一写就是13或者85,可是通过计算,他们就能发现这并不能简便运算。因此,我因顺势引导学生发现:“填数字时,不能只考虑乘法分配律的结构特征,还要注意能够简算。对于第④题,应发现39是13的3倍,那么39可以拆分成13×3,可是85 3还是不够凑成整百,由此得出括号里可以填5,85 15刚好就是100了,即13×85 39×(5)=13×85 13×3×(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加上两个数相乘,其中必须有一个相同的数,当不能直接找到相同数时,可以试着进行拆分。
  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定律学习的一个难点,攻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原因,发现错误的本质,让学生通过比较、区别,正确理解运算律的意义,能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教师的教学若能突出知识的本质,那么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枚举 问题 操作比较 开放问答 多向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0  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苏教版“找规律”中“生活的搭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活动情境:“食堂早餐有这样几种安排,饮品有水与咖啡,食品有面包、蛋糕与馄饨。如果小明喝一种饮品与吃一种食品,
[摘 要]借助网络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是一个不断个性化、自主性碎片学习和创新性重构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接近事实与真理。教师应从个性化的碎片学习、自主性的碎片学习、创新性的重构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碎片学习 重构学习 翻转课堂 学习方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
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片断:  师:谁能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  生2:其中文化遗产占7 / 10,自然遗产占2 / 15,其他遗产占1 / 6。  师: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生3:我国文化遗产有多少?  生4: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  生5:我国的其他遗产有多少?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生4提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崇高有许多论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强调:“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他又谆谆教导:“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在2017年8月1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
[摘 要]通过笔试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评价一直是学科教学评价的惯用方法,卷子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评价的科学性与效度。通过一次六年级毕业试卷中几道题的修改和答题情况的解读,例谈如何更好地提高命题质量,让数学试卷拥有更多的评价导向。  [关键词]数学试卷 学业质量评价 答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12  通过笔试对学生进行
[摘 要]一年级上册看图列式的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教学难点多,学习任务重;看似内容少,实则蕴含重要的教学价值,影响深远;看似内容新,实则教材前面有铺垫,学生生活有经验。教师只有深入钻研看图列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轻松扎实地掌握看图列式的内容,为解决问题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图示化语言 算术思想 数量关系 结构模型 看图列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工作。那么在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教学一年级学生,使他们建立数的概念及培养初步的数感与估算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估算教学不尽如人意,陷入了种种尴尬境地。  片断一:教学“认识11~20各数”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草莓图和雨伞图,估计一下草莓和雨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愈少感到落到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课堂中,恰如其分地应用隐性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借班上公开课时,师生彼此不熟悉,学生容易紧张与拘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坎”。这时,教师热情洋溢的课前谈话犹如春风细雨,使师生间的情感得到有效沟通,心灵距离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