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新一轮课程标准的修订,要求开展“活动型教学”。社会活动教学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社会调查、研学履行、社会服务、模拟活动、职业体验等具体活动的结构化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彰显个性特长,提升核心素养和发展关键能力,并从中领悟基本的研究规范、培育初步的学术素养。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社会活动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视域下的社会活动教学,是指导学生以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引,从客观真实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各类具体的社会活动,经历活动的设计、参与、记录、反思、总结、提升、交流、分享等环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习得素养。高中思想政治社会活动的具体形式,结合高中生的学习发展和生活实际,比较常见的主要有社会调查、研学旅行、模拟活动、职业体验等。
一、社会活动教学的结构化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活动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化活动为基础,要保障活动的常态化、可持续开展,就必须对活动进行结构化设计与指引,使得学生从“依葫芦画瓢”到创造性开展,不断提升活动的效益和水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一般都遵循“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反思和改进活动过程——总结并分享活动体验”的基本顺序,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其具体的结构化设计和实施也不一样。
(一)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调查、设计与实施,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社会调查的具体形式有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调查等。社会调查的结构化设计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调查方法,研制相关工具;实施调查活动,获取相关证据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反思和改进研究过程;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成果展示与分享。
(二)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实施,进行顶层设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保持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高中思想政治可以在学校研学旅行的整体框架下,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自定研学主题,并据此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团队分工与合作,撰写研学旅行报告,以及与同学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
(三)模拟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模拟活动主要包括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模拟人大、模擬政协、模拟听证会等。模拟联合国历史悠久,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国际化的实施机制;模拟法庭也流行多年,许多中学都在长期开展;模拟人大、模拟政协、模拟听证会则相对比较新颖。模拟听证会在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治生活》以及新发布的2017年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都有示例参考。模拟人大、模拟政协则可以参考人大、政协的程序进行,主要环节一般包括:制定模拟人大方案、宣传发动参与、模拟人大活动(提出议案、审议提案、听取报告、提出质询等)、总结和分享成果与经验等。
(四)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在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验职业角色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形式可以很丰富,如跟随父母工作、短期职业实习、职业人物访谈、模拟职业活动等。高中思想政治开展职业体验,既可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又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体验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参观或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体验过程;提炼职业经验,结合自我兴趣、特长和社会发展需要,尝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上述社会活动教学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或交叉互补,比如可以在研学旅行、职业体验中开展社会调查,或者通过研学旅行、模拟活动进行职业体验,等等。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活动教学可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但不仅仅止于为该学科教学服务。实际上,学生在社会活动教学中的探究、体验、领悟、获得是丰富的、多元的,涉及对多方面生活经验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体现的正是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社会活动教学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社会活动教学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教师的有效指导也非常重要。老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学生社会活动教学的全过程,但在社会活动教学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社会活动教学的准备和启动阶段,教师主要起着方向把关、方法指引、方案诊断等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和确立活动的目标,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尤其要通过组织讨论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就此指导他们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确定活动主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讨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求同存异,吸收各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合理的活动实施方案。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活动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包括人员分工、进程安排、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可加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风险等,以增强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社会活动教学的实施和推进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帮助学生攻坚克难、激励团队持续行动、指导进行阶段总结等作用。这一阶段,学生容易因活动遭遇困难、其他学习活动相互牵扯等情况而半途放弃,因此教师的介入尤为重要。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活动进程及开展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和实践方式。对存在畏难甚至放弃心态的学生,要加强鼓励、启迪和点拨,但是对学生的活动不能包办代替。此外还要强调的是,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写实记录和阶段性资料的整理,从而为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果提炼和评价入库做好准备。 在实践活动的总结和评价阶段,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学生提炼成果、开展交流分享、进行活动评价等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成果呈现方式和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加强同伴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开展自我反思,积累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评价,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活动过程的改进性反馈,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具体要看活动目标是否明确,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活动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交往能力、团队精神是否得到增强,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等等。此外,建议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把社会活动中的写实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之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通过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型教学,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育学生的学术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自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通过营造大量“类生活”的探究情境和应用情境,强化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社会活动教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教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实践能力,通过接触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体悟自身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彰显个性潜能,促进适性發展
由于社会活动教学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就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某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参与,可谓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因此,在整个社会活动教学中,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力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特别是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算好而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行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他们更希望通过社会活动教学展现自己的价值,重塑自己的形象,这有利于增强他们在高中整个学习进程中的自信心。
(三)强化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作为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让学生内化于知,更要让学生外化于行。在社会活动教学中,学生面对各种现实主题和任务,处理纷繁芜杂的资料和信息,调适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获得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积极体验,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认知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沟通合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四)培养求是精神,培育学术素养
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教学,尤其是参与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活动,在加深相关学科知识理解和体验的同时,又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品质,不盲从于权威,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并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从中体悟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培育了初步的学术素养。
总之,社会活动教学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深化,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认知的有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式华.社会活动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6).
[2]梁琳.社会实践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学习中高原现象的一剂良方[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社会活动教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视域下的社会活动教学,是指导学生以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引,从客观真实生活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各类具体的社会活动,经历活动的设计、参与、记录、反思、总结、提升、交流、分享等环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习得素养。高中思想政治社会活动的具体形式,结合高中生的学习发展和生活实际,比较常见的主要有社会调查、研学旅行、模拟活动、职业体验等。
一、社会活动教学的结构化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社会活动教学,以学生的自主化活动为基础,要保障活动的常态化、可持续开展,就必须对活动进行结构化设计与指引,使得学生从“依葫芦画瓢”到创造性开展,不断提升活动的效益和水平。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一般都遵循“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反思和改进活动过程——总结并分享活动体验”的基本顺序,但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其具体的结构化设计和实施也不一样。
(一)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进行调查、设计与实施,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分析并解决问题。社会调查的具体形式有文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调查等。社会调查的结构化设计包括以下主要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调查方法,研制相关工具;实施调查活动,获取相关证据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反思和改进研究过程;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成果展示与分享。
(二)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一般以学校为单位实施,进行顶层设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要保持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高中思想政治可以在学校研学旅行的整体框架下,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自定研学主题,并据此设计活动方案,开展团队分工与合作,撰写研学旅行报告,以及与同学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
(三)模拟活动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模拟活动主要包括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模拟人大、模擬政协、模拟听证会等。模拟联合国历史悠久,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国际化的实施机制;模拟法庭也流行多年,许多中学都在长期开展;模拟人大、模拟政协、模拟听证会则相对比较新颖。模拟听证会在现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政治生活》以及新发布的2017年版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都有示例参考。模拟人大、模拟政协则可以参考人大、政协的程序进行,主要环节一般包括:制定模拟人大方案、宣传发动参与、模拟人大活动(提出议案、审议提案、听取报告、提出质询等)、总结和分享成果与经验等。
(四)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在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验职业角色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提高职业规划能力。职业体验的形式可以很丰富,如跟随父母工作、短期职业实习、职业人物访谈、模拟职业活动等。高中思想政治开展职业体验,既可以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又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体验的主要环节一般包括:选择或设计职业情境;实际岗位参观或演练;总结、反思和交流体验过程;提炼职业经验,结合自我兴趣、特长和社会发展需要,尝试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上述社会活动教学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或交叉互补,比如可以在研学旅行、职业体验中开展社会调查,或者通过研学旅行、模拟活动进行职业体验,等等。需要强调的是,社会活动教学可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但不仅仅止于为该学科教学服务。实际上,学生在社会活动教学中的探究、体验、领悟、获得是丰富的、多元的,涉及对多方面生活经验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体现的正是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二、社会活动教学中的教师指导策略
社会活动教学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教师的有效指导也非常重要。老师的指导应贯穿于学生社会活动教学的全过程,但在社会活动教学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社会活动教学的准备和启动阶段,教师主要起着方向把关、方法指引、方案诊断等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分析和确立活动的目标,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尤其要通过组织讨论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问题,并就此指导他们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证,确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确定活动主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组织开展讨论交流,进行头脑风暴,求同存异,吸收各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合理的活动实施方案。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活动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包括人员分工、进程安排、方法和工具的选择、可加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风险等,以增强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社会活动教学的实施和推进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帮助学生攻坚克难、激励团队持续行动、指导进行阶段总结等作用。这一阶段,学生容易因活动遭遇困难、其他学习活动相互牵扯等情况而半途放弃,因此教师的介入尤为重要。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活动进程及开展情况,指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和实践方式。对存在畏难甚至放弃心态的学生,要加强鼓励、启迪和点拨,但是对学生的活动不能包办代替。此外还要强调的是,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写实记录和阶段性资料的整理,从而为活动结束后进行成果提炼和评价入库做好准备。 在实践活动的总结和评价阶段,教师主要起着指导学生提炼成果、开展交流分享、进行活动评价等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成果呈现方式和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加强同伴之间的分享、交流和对话,促进学生开展自我反思,积累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评价,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活动过程的改进性反馈,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要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具体要看活动目标是否明确,活动设计是否合理,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活动资源是否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交往能力、团队精神是否得到增强,学生是否有获得感、成就感,等等。此外,建议顺应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把社会活动中的写实性评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之中,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活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通过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型教学,对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培育学生的学术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自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通过营造大量“类生活”的探究情境和应用情境,强化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社会活动教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教材、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连接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感受,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实践能力,通过接触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体悟自身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彰显个性潜能,促进适性發展
由于社会活动教学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就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某一项活动的设计和参与,可谓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因此,在整个社会活动教学中,学生会自觉、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力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特别是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算好而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行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他们更希望通过社会活动教学展现自己的价值,重塑自己的形象,这有利于增强他们在高中整个学习进程中的自信心。
(三)强化核心素养,发展关键能力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作为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让学生内化于知,更要让学生外化于行。在社会活动教学中,学生面对各种现实主题和任务,处理纷繁芜杂的资料和信息,调适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获得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积极体验,从而不断提升学习认知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沟通合作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四)培养求是精神,培育学术素养
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教学,尤其是参与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活动,在加深相关学科知识理解和体验的同时,又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品质,不盲从于权威,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对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实践探索,提出具有一定新意和深度的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并及时对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审视、反思并优化调整,建构基于证据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形成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或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从中体悟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培育了初步的学术素养。
总之,社会活动教学作为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的重要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深化,是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认知的有效的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陈式华.社会活动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6).
[2]梁琳.社会实践活动:克服思想政治课学习中高原现象的一剂良方[J].新课程学习(上),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