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获得 医学学位的女性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社会不能认可妇女的自由发展,那么这个社会就必须改造。”这是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的名言。伊丽莎白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还是在英国注册的第一位女性医生,还推动了女性医学教育事业。
  伊丽莎白1821年出生于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是糖果制造企业经理塞缪尔·布莱克威尔和妻子汉娜·莱恩·布莱克威尔的第三个孩子。伊丽莎白生长在一个开明又前卫的家庭中,培育了她勇于挑战社会不合理制度的勇气,由此成就了她不凡的一生。
  她11岁时,全家移民美国,定居于纽约市。父親塞缪尔过早离世,让全家人不得不担起养家的担子。母亲汉娜和伊丽莎白及两个姐姐开设了英语和法语年轻女子学校;两个弟弟从商,几年后大获成功。伊丽莎白从医的思想,是从探视一位身患绝症的女友后产生的。女友对她说:“如果能被一位女姓医生治疗,我最不幸的痛苦就可以得到抚慰。”她还鼓励伊丽莎白:“你拥有健康、闲暇,以及受过训练的才智,为何不把这些才能贡献给受苦的女性?你何不去学医?”想成为一名女医生的念头,渐渐在伊丽莎白的心中萌发。
  1845年,伊丽莎白为筹措攻读医学院所需的3000美元学费,通过姐姐安娜,在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一所学校找到一份教授音乐的工作。她十分有幸地与曾当过医生且受人尊敬的牧师约翰·迪克森相识。受迪克森影响,她更加坚定了从医的志向,并在迪克森的私人图书馆中研习医学。阿什维尔的学校没有维持很久就关闭了,伊丽莎白又在杜普雷夫人所经营的查尔斯顿寄宿学校任教。她在迪克森牧师的帮助下,开始给医学院校写信,申请就读。
  在先后被16所医学院拒绝后,1847年10月,伊丽莎白终于收到了纽约州日内瓦医学院的入学通知。当她入学后,发现自己不受欢迎,原来该校接纳她是一个意外。当时,医学院院长并不愿意接收一位女性学生入学,但又不想得罪写推荐信的医生,于是把这个烫手山芋转给学生会来决定。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学生们竟然投票通过了伊丽莎白的入学申请!
  当伊丽莎白到达学院时,她面临的麻烦和困难才刚刚开始。上解剖课时,教授詹姆斯·韦伯斯特博士曾要求伊丽莎白不要出席生殖解剖学的部分,因为她的存在会令教授在讲解人类生殖系统时感到尴尬。在伊丽莎白据理力争之后,韦伯斯特教授不但收回了之前的要求,还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坦承他的错误判断。当伊丽莎白穿过镇上街道去上课时,一些人会双眼直盯着她,仿佛看着一个怪胎。值得庆幸的是,逆境中的她,依然快速成长。1849年,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也是西方世界第一个完成医学院正规教育的女性。
  毕业后,伊丽莎白为了成为一位外科医师,决定赴欧洲努力达成心愿。她想进入法国巴黎的一所医院,跟随一位顶尖外科医师学习,却因为性别被拒绝了。一次,在照顾一个罹患淋病的婴儿时,脓汁不小心溅到左眼,虽然立刻找到眼科医师进行了处理,然而她的左眼仍然发生了严重感染,不得不摘除眼球装上玻璃义眼。这次意外,使得她的外科医师梦一去不回。
  1853年,她回到美国,在友人的资助下,在纽约市一个破败的社区,买下一套房子用来开设诊所。病人大多是附近的妇女和儿童,她尽心尽力为社区人们的健康努力工作,因此受到大家的尊重。她还收养了一位来自爱尔兰的孤儿——凯瑟琳·巴瑞,这名养女后来成为她终生的同伴,并照顾她晚年的生活。
  伊丽莎白和她的妹妹艾米丽二人都终生未婚,全心全意地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医学。她创建的、后来移到曼哈顿第15街的纽约妇幼医院规模不断扩大,至今仍然为纽约市民服务。
  1910年,伊丽莎白在英国去世,享年89岁。她一生都致力于创办医院,开展预防疾病的宣传教育和创办健康协会的事业。伊丽莎白晚年还积极为女性权益和社会问题仗义执言,并写论文进行阐述。在后人眼中,她不仅是美国第一位女性医师,更是社会公义和两性平权的开路先锋。

十三自立课程


  /曾国藩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坐凝神,如鼎之稳。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床笫。
  四、读书不二——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终无益处。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口过、心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写“茶馀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累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的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其他文献
糖油混合物引发的原始欲望   冰淇淋是名副其实的“高能”食品,高油脂高糖分,随便来上一大口够你跑上个一千米。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早期难以获得糖分和油脂这种高能量密度的食物,于是对于能量的这种渴望深深埋在了我们的基因里。   最邪恶的食物往往都是糖和油的绝妙配合,比如油炸甜甜圈、芝士蛋糕、肉松小贝……当然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冰淇淋。   前一段时间落马的网红许豪杰同志,一本正经分析了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账单位的工具,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货币上的文字和图案也都有象征意义和防伪功能,多以众所周知的写实人物与景物为主????????????????????????????????????????????????????????????。   在古代,自秦惠文王二年(前338)铸“秦半两”开始,至1916年袁世凯的“洪宪通宝”止,其间虽有王莽一度行刀币的插曲,
在我短暂而漫长的青春岁月里,出现得最多的一个主题词,便是偷书。按照前辈孔乙己先生的说法,窃书,读书人的事,不算偷。故而我也择雅而从之,仿他的说法,窃一回。  我不知道孔乙己的书,究竟有多少变成铜钱换了黄酒,多少用来打发寂寥漫长的日夜;但我知道,我所努力想要窃的书,没一本是打算拿去换麻糖和花生吃,而是为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的需求去窃。如果单纯是为了要换糖,我完全可以像小伙伴那样,向我家背后的铁工厂废料
每当置身书房内,遨游书海中,就会想起那个无书可读的年代,那段嗜书如命的岁月。  1966年上小学前,我一直寄居在外婆家。外婆会把晒干后的鸡毛鸡金皮,或者破铜烂铁,让我拎到收购站出售,卖得的几角钱归我自己支配。我每次把这笔款项交给一位租书的爷爷,几分钱一本地换回了几册小人书。在这些小人书中,我认识了桃园结义的刘、关、张,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也知道了上天入地的孙悟空,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劫富济贫的梁山好
人生似夢,有美梦也有噩梦。  直面人生。做到美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坚持不渝,必将锦上添花;做到噩梦,或悬崖勒马,或改弦易辙,或披荆斩棘,力挽狂澜,旋转乾坤,等待着的,必将是春色满园的美梦。无论美梦还是噩梦,都是人生存折中的宝贵财富。
在古代,剑并不独属武夫,佩剑是一种身份象征,文人也不例外。《贾谊新书》载:“大夫四十而冠, 带剑。” 这种剑装饰性成分居多,并不经常使用。而真正使用它的文人中,李白比较知名。  《新唐书》说李白“喜纵横术, 击剑”, 水平应该是可以的。不过诗人有个毛病,就是总会妄想自己文韬武略、独霸武林。李白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白的自我宣传手段主要是诗。有粉丝统计《全唐诗》收录的李白近千首诗中,除去地
食物确实能储存回忆。   当你吃了一包酸梅,你会想起酸梅。   当你吃了一碗绿豆,你会想起绿豆。   但是当你按照一定的比例吃进这两种东西的不同形态——   你會想起二十年前你背着书包放学回家,夕阳是橘黄的,自行车车铃是清脆的,石路是崎岖不平的。妈妈围着围裙从厨房的灶台边笑呵呵地端出一碗酸梅绿豆汤。你还想起当时和煦的暖风吹过妈妈的发梢,最后和她的目光一起停留在你的脸颊。   那个时候你开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做饭,周末宅在家,懒得做饭,于是叫外卖就成了家常便饭。但可别以为叫外卖是现今才有的事儿,其实在千年前的大宋王朝,外卖行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   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面讲了,宋朝的白领、精英们跟现代人一样,下了班也懒得自己在家开火做饭,“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菜蔬”。在描绘北宋都城汴京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
承认自己是差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正式把自己列入差生的行列是在高二选择进入理科班之后。身边没有人想过我会选择学理,在他们看来,一个除了看書、写字之外再无爱好和长处的女生,选择文科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  选择理科,是和自己赌气的结果,同时也是和别人赌气的结果。没有人可以公式般地固化我,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始终只是一个样子,笨拙、羞涩又胆怯。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粗糙但强大的力量,赶走内心的怯懦和
1  我们家大人几乎是两个极端,我妈随时可能撸袖子揍我,我爸则以君子自居,能动口则不动手,长这么大,只打过我一次。  10岁那年,放学后,我跟着一个小伙伴去她家玩。傍晚6点多,小孩陆陆续续都回家了,我爸妈去学校里找,才知道我早就走了。  找到我的时候,我妈竟然没打我,一路上只噼里啪啦地说我不该不跟家里人汇报。我爸则独自走在前头,一言不发。  一进家门,我猝不及防就挨了我爸一脚,连摔带滚给我家客厅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