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的普及使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大众文化逐渐融入了农村生活。作为农民代言人的对农电视节目,也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新世纪以来,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对农电视节目推动着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对农电视节目存在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农村的交通、环境和文化建设都有了新的进展,城乡差距正逐渐缩小,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穆青早在1986年就已经洞察到中国农民的精神需求。他说:“在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我们面临的新的艰巨任务是。如何把他们推到现代文明的高坡上去。”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放开眼界,注意研究广义的社会文化,把文化宣传融入广大农村的精神建设中去。
与此同时。农民对于知识和资讯的需求不断强烈。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业时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传统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农民急需与国际接轨的先进信息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传播学大师韦尔伯·施拉姆曾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媒介来为国家发展服务。”上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也证明。大众媒介对农村的发展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众多媒体中,电视媒体以鲜活的画面、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快捷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农民了解信息、接受文化最普遍的途径,而“为农民说话的”对农电视节目却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求。
当前对农电视节目的困境
自我国对农电视节目雏形发展至今。已有50个年头,但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对农电视节目数量少。我国有9亿农民。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央视七套这个唯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全国对农电视专业频道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不超过60个。虽然表面上看对农节目较以前增加了。实际上节目在整个频道中所占比例正在减少,是一种负增长。有些省市甚至根本没有对农节目,让对农电视在该地“失语”。
一边是农民对电视媒体的接触逐渐增多,一边是对农节目总量在相对减少,当前的对农电视节目显然满足不了广大农村受众的需求。很多电视台由于暂时困难而抛弃对农节目的社会效益,不考虑农村受众这一有待开发的潜在巨大市场,因暂时无利可获就弃之如敝履。有人把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称为倒“二八现象”,即占人口总数80%的乡村,拥有信息总量的20%,而另一方面占总人口20%的城市却拥有信息总量的80%。
节目忽视受众,脱离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标准。一般来讲,对农电视节目的主受众群是农民。理应带有强烈的“农味儿”。但目前的电视节目却往往以城市人的思想观念来设计节目,这样的节目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是否适合农民群体均未经过认真考量。如果对农电视节目的专业化色彩过浓或者节目内容过分深奥,农民受众必然会失去收看兴趣。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我国属二元体经济体制,城乡差异自然不可避免,对农电视节目自然不能对这种差异视而不见。在大多数传统农区,农民的想法很实际,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渴望一些如何指导致富的节目积累财富。但大部分对农电视节目却将城市人生活富裕之后所追逐的东西放于节目之内。另外,新时期的农民更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种好田”,并急需一些专业技术来发展副业。由此可见,农民需要的电视节目不仅仅只是娱乐和感官刺激,而是一些对他们有帮助的信息。因而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不准,势必会因实用性不强而造成农民对对农节目的疏远。
节目忽视农民,农民话语权缺失。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曾说过:“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种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来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这些年。媒体较多地关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设施、生态环境等与城市相比都还不尽如人意,而媒体对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农民的话语权也随之丧失。
此外,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都市新闻、城市新闻占据了媒体的主要地位,这势必会加剧已经严重暴露了的“农民话语权缺失”问题。布尔迪厄在其场域理论中提出,经济资本对其他资本具有明显的决定作用。农民在经济资本占有上处于劣势,相应地,他们在文化资本、权力资本方面的劣势也就比其他群体明显。值得注意的现实是,农民群体不仅在电视“硬资源”的使用上严重不足,在电视“软资源”方面也是相形见绌。再加上现存大部分的对农频道和对农电视节目都要通过有线传输。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不符合农民的收视习惯,农民很少能看得到。连对农电视都接触不到,利用媒体进行有效的话语表达也就成了空谈。
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建议
作为特殊的文化公共物品,对农电视节目在传播“三农”信息、服务“三农”、为农民提供发声平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应充分认识到对农电视节目的公共性,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市场化,要办农民能看,且能看得懂的电视节目。
找准节目定位,为农民说话。准确定位是实现对农电视节目有效传播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对农电视节目受众相对集中,多为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民。对农电视节目是他们了解世界、接受致富信息、学习新技术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因此对农电视节目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可能地倾听农民呼声,反映农民意愿,说农民想说的话,讲农民能懂的话。
这方面,穆青是当代对农电视节目学习的榜样。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在身临其境中占有第一手材料,保证了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他常常被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农电视节目中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体察民情,将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完整融入到农民的情感中去。不仅如此,还应立足实际,将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
语言通俗生动。由于农民受众自身的特殊性,其生活和收视习惯与市民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对农电视节目要尽量平实、生动。语言力求鲜活、生动。
对农节目在宣传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知识的最新发展。还要为农民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既要当好农民日常生活的助手,又要不断推出反映“三农”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以来,中国农民能接受的语言不是都市人的语言,而是农民自己的语言,因此对农节目一定要严把语言关。这就要求记者、编辑以及节目主持人多向农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农村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语言精华,将节目中一些比较“硬”的内容相应“软”化,用农民的语言讲他们关心的话题,使每个农民都爱听、想听。
节目选材贴近生活,内容紧贴实际。从题材选取上来说,与农民的生活、与农事密切相关,或农民朋友急于知道的问题,都是对农电视节目好的选题。在这方面,辽宁电视台的《黑土地》栏目做得相当出色。从1996年开始,该栏目一直把贴近“三农”作为栏目的宗旨,设置了《致富故事》、《乡里乡亲》等小板块。此外,还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适时播出了反映春耕生产系列节目——《春天的脚步》和反映一年来农民收获情况的《秋后算账》等节目。这样的节目由于贴近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深受广大农村观众的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的农民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是面向世界的新型农民。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农民更加有时代意识和参与意识。这些变化,都为对农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和依据。以往内容单一的农村节目,选题范围也随之大大扩展,栏目涵盖内容大大增加。对农电视节目可以紧贴实际,根据各地实际增加许多以往没有的旅游元素、商业元素,会更加吸引农民受众。
对农电视节目存在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农村的交通、环境和文化建设都有了新的进展,城乡差距正逐渐缩小,农民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穆青早在1986年就已经洞察到中国农民的精神需求。他说:“在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之后,我们面临的新的艰巨任务是。如何把他们推到现代文明的高坡上去。”他提倡新闻工作者要放开眼界,注意研究广义的社会文化,把文化宣传融入广大农村的精神建设中去。
与此同时。农民对于知识和资讯的需求不断强烈。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业时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传统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农民急需与国际接轨的先进信息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传播学大师韦尔伯·施拉姆曾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媒介来为国家发展服务。”上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也证明。大众媒介对农村的发展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众多媒体中,电视媒体以鲜活的画面、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快捷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农民了解信息、接受文化最普遍的途径,而“为农民说话的”对农电视节目却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需求。
当前对农电视节目的困境
自我国对农电视节目雏形发展至今。已有50个年头,但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对农电视节目数量少。我国有9亿农民。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央视七套这个唯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全国对农电视专业频道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不超过60个。虽然表面上看对农节目较以前增加了。实际上节目在整个频道中所占比例正在减少,是一种负增长。有些省市甚至根本没有对农节目,让对农电视在该地“失语”。
一边是农民对电视媒体的接触逐渐增多,一边是对农节目总量在相对减少,当前的对农电视节目显然满足不了广大农村受众的需求。很多电视台由于暂时困难而抛弃对农节目的社会效益,不考虑农村受众这一有待开发的潜在巨大市场,因暂时无利可获就弃之如敝履。有人把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称为倒“二八现象”,即占人口总数80%的乡村,拥有信息总量的20%,而另一方面占总人口20%的城市却拥有信息总量的80%。
节目忽视受众,脱离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标准。一般来讲,对农电视节目的主受众群是农民。理应带有强烈的“农味儿”。但目前的电视节目却往往以城市人的思想观念来设计节目,这样的节目是不是农民所需要的,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是否适合农民群体均未经过认真考量。如果对农电视节目的专业化色彩过浓或者节目内容过分深奥,农民受众必然会失去收看兴趣。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我国属二元体经济体制,城乡差异自然不可避免,对农电视节目自然不能对这种差异视而不见。在大多数传统农区,农民的想法很实际,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农民渴望一些如何指导致富的节目积累财富。但大部分对农电视节目却将城市人生活富裕之后所追逐的东西放于节目之内。另外,新时期的农民更希望通过科学的方法“种好田”,并急需一些专业技术来发展副业。由此可见,农民需要的电视节目不仅仅只是娱乐和感官刺激,而是一些对他们有帮助的信息。因而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不准,势必会因实用性不强而造成农民对对农节目的疏远。
节目忽视农民,农民话语权缺失。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曾说过:“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种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来确立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这些年。媒体较多地关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教育设施、生态环境等与城市相比都还不尽如人意,而媒体对这方面的关注并不多,农民的话语权也随之丧失。
此外,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都市新闻、城市新闻占据了媒体的主要地位,这势必会加剧已经严重暴露了的“农民话语权缺失”问题。布尔迪厄在其场域理论中提出,经济资本对其他资本具有明显的决定作用。农民在经济资本占有上处于劣势,相应地,他们在文化资本、权力资本方面的劣势也就比其他群体明显。值得注意的现实是,农民群体不仅在电视“硬资源”的使用上严重不足,在电视“软资源”方面也是相形见绌。再加上现存大部分的对农频道和对农电视节目都要通过有线传输。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不符合农民的收视习惯,农民很少能看得到。连对农电视都接触不到,利用媒体进行有效的话语表达也就成了空谈。
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建议
作为特殊的文化公共物品,对农电视节目在传播“三农”信息、服务“三农”、为农民提供发声平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应充分认识到对农电视节目的公共性,而不是将其简单地市场化,要办农民能看,且能看得懂的电视节目。
找准节目定位,为农民说话。准确定位是实现对农电视节目有效传播的首要前提。众所周知,对农电视节目受众相对集中,多为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农民。对农电视节目是他们了解世界、接受致富信息、学习新技术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因此对农电视节目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尽可能地倾听农民呼声,反映农民意愿,说农民想说的话,讲农民能懂的话。
这方面,穆青是当代对农电视节目学习的榜样。他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在身临其境中占有第一手材料,保证了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他常常被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农电视节目中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体察民情,将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完整融入到农民的情感中去。不仅如此,还应立足实际,将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
语言通俗生动。由于农民受众自身的特殊性,其生活和收视习惯与市民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对农电视节目要尽量平实、生动。语言力求鲜活、生动。
对农节目在宣传农村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农业科技知识的最新发展。还要为农民提供有用的市场信息,既要当好农民日常生活的助手,又要不断推出反映“三农”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以来,中国农民能接受的语言不是都市人的语言,而是农民自己的语言,因此对农节目一定要严把语言关。这就要求记者、编辑以及节目主持人多向农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农村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语言精华,将节目中一些比较“硬”的内容相应“软”化,用农民的语言讲他们关心的话题,使每个农民都爱听、想听。
节目选材贴近生活,内容紧贴实际。从题材选取上来说,与农民的生活、与农事密切相关,或农民朋友急于知道的问题,都是对农电视节目好的选题。在这方面,辽宁电视台的《黑土地》栏目做得相当出色。从1996年开始,该栏目一直把贴近“三农”作为栏目的宗旨,设置了《致富故事》、《乡里乡亲》等小板块。此外,还根据“三农”的实际情况,适时播出了反映春耕生产系列节目——《春天的脚步》和反映一年来农民收获情况的《秋后算账》等节目。这样的节目由于贴近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深受广大农村观众的欢迎。
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的农民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已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是面向世界的新型农民。比以往任何时期的农民更加有时代意识和参与意识。这些变化,都为对农电视节目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内容和依据。以往内容单一的农村节目,选题范围也随之大大扩展,栏目涵盖内容大大增加。对农电视节目可以紧贴实际,根据各地实际增加许多以往没有的旅游元素、商业元素,会更加吸引农民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