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自然材料开展幼儿美术活动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shp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自然材料开展美术活动,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本文主要从色彩、形式和材料这三方面阐述如何趣味开展幼儿美术活动。
  人们对于美的最初认知是从自然中来的,艺术创作的灵感也是从自然中汲取的,最初的创作材料也是来源于自然。幼儿时期是一個人对世界产生种种认知的基础时期,所以对于美术创作的能力从这个时期就开始展露出来。

挖掘幼儿创作潜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条件和 社会生活环境的优势,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孩子们对于身边的事物的兴趣远高于新闻里播出的信息,教师更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可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来思考如何用最简单的材料创作出惊艳的作品。

激发幼儿创作兴趣


  (一)色彩
  色彩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登上艺术舞台,是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色彩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性,因此,可以将自然材料与色彩相结合,培养孩子对色彩的认知。
  1.获取颜色。中华五千年,古人用自然材料获取颜色。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演变,如今,颜色的获取轻而易举。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一下颜色获取的过程,让孩子们将上学路上见到的带有漂亮颜色的小花采摘下来。将孩子们带来的花花草草进行颜色分类之后,就开始榨汁工程。孩子们经过这一活动,学会了捣碎、碾压和过滤等一系列动作,并体验了古人获取颜色的工艺技巧。
  2.调色。幼儿园常用颜料的颜色比较有限,仅仅局限于红、黄、蓝、黑、白这几种,时间久了难免会引起视觉疲劳,孩子们对于涂鸦墙也提不起兴趣。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颜色,可组织一堂关于三原色的美术活动,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居然能够调和出绿色、紫色、橘黄色、粉色。
  (二)形式
  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活动,因为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没有完全相同的答案。但是如果一味沉溺于古板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那么孩子们也会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觉得枯燥且乏味。如果说材料是开展活动的血肉,那么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便是骨架。
  1.涂鸦。涂鸦是指让幼儿不受限制、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作品。涂鸦可以训练幼儿双手的灵活性,锻炼肌肉的能力。涂鸦活动因为场地大,不仅仅局限于纸上,所以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孩子们能够在墙上、柱子上天马行空地创作自己的世界。
  2.拓印。拓印是比较简单的美术活动,小班幼儿也可以掌握并灵活运用,在大班阶段可以进行更高难度的拓印活动。在做树叶的主题活动时,开展了树叶拓印的美术活动。要把树叶的纹路拓印清晰其实是比较难的,颜料要涂在树叶反面,纹路较粗拓印效果更好,颜料不能多抹,不然纹路不清晰,拓印时要用纸覆盖再按压,不然会污染双手,按压过的纸上会残留颜料不能重复使用。
  (三)材料
  材料是教师组织活动的灵魂,自然材料不仅健康经济,因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够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不仅可以让幼儿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萌发创作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与创造力。
  1.木棍。幼儿园里最不缺的就是树枝和小木棍,将孩子们游戏时捡来的树枝进行筛选以后就可以进行创作了。有的孩子会将树枝搭一个造型,有的孩子将颜料涂在树枝上,有的孩子将粘泥贴在树枝上,把树枝变成了鸟窝、置物架、一棵大树……当把所有的树枝艺术品摆放出来的时候,孩子们自己也会觉得惊讶:原来平平无奇的树枝可以变化出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东西。
  2.玉兰果。许多玉兰树的果实总是掉落在地上,它形似松果,每次体育活动时孩子们总会捡来玩耍。那么一颗“松果”可以用做什么呢?偶然间看见做小刺猬的手工视频,便找到了灵感。一颗一颗“松果”不就像小刺猬的身体吗?然后马上和孩子们组织了一堂手工课——可爱的小刺猬,用黏土做小刺猬的脑袋和四肢,玉兰果做身体。
  美术教育需要立足实践,幼儿园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自然环境中的材料培养孩子们艺术创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的事物,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敏感度。培养自己独特的艺术眼光,善于挖掘美术素材,推进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其他文献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层及淋巴组织产生的一种炎性症状,患者往往同时伴有其他呼吸道疾病,是一种典型的咽部疾病。据统计,我国城市居民中约有60%~70%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咽炎,其中教师、工人是高发群体。患者会出现咽部不适、异物感、咽干、疼痛等症状,随时都想用咳嗽来缓解不适感,刷牙时偶尔伴有恶心症状,生活质量下降。因此,积极探寻慢性咽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咽喉不仅同鼻腔与口腔相连,而且还同呼
心血管疾病是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等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具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以及致死率高的特点,危及患者身体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心血管疾病病情进展较快,并发症情况严重,护理工作中具有较多不安全因素,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因此,临床越来越注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针对心血管疾病护理工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情感参与范围逐渐扩大,不可避免地导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性情感问题。而绘本阅读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发展孩子的社交情感。绘本教育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注意故事图的发展;第二,绘本中的图画和文字栩栩如生,可以反映图画书的特征;第三,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绘本内容。在儿童绘本教育中,教师有必要积累有效的教育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儿童道德情感发展。选准选好绘本  在儿
脑梗塞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和发病率。脑梗塞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在实际发病过程中,会出现神经功能、言语和肢体障碍以及猝然昏倒等症状。一般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脑梗塞后患者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需要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锻炼,重新获得生活能力。患者最终的恢复
小班幼儿刚离开家庭的保护,步入到幼儿园,来到新的环境中,小班幼儿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人身安全与健康置于重要地位。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小班幼儿进行安全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尤为迫切。构建愉悦环境,增强小班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首要任务是对幼儿进行案例教育。教师应与小班幼儿共同构建愉悦的安全教育环境氛围,对小班幼儿进行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慢阻肺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患者临床症状为气流受限且不完全可逆,常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发病时表现出持续咳嗽、咳痰、胸闷、气短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慢阻肺的发病机制现尚未明确,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与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患者的免疫功能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都可能会引发此疾病。此外,吸烟、粉尘、空气污染和病毒感染也是引发该疾病的重要因素。
心律失常这种疾病不容小觑,一旦发病有可能引起多种并发性疾病。若是出现心律失常症状,就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下面为大家介绍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的窦房结激动异常或者是心脏激动来源于窦房结之外,激动的传导速度缓慢、阻滞或者传导通道异常造成的。换言之,即心脏活动的起源、传导障碍造成的心脏搏动频率和节律出现失常。心律失常不仅可以单独发病,还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一起发作。该
脑梗死作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是老年人群常患疾病之一。该疾病常以言语障碍、嗜睡、头痛、昏倒以及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随着该病的发展,患者的脑部会出现大面积的梗死,从而造成偏瘫、偏盲以及脑疝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以及脑水肿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本文重点介绍如何治疗脑梗死。  1.控制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稳。对于脑梗
眼睛是人体接触世界、观察世界的重要器官。若人们在生活中不注意用眼健康和卫生,会导致多种眼部疾病。本文重点介绍眼部疾病、生活中诱发眼部疾病的不良习惯以及如何保护眼部健康,帮助人们了解眼部疾病,关注眼部健康。眼部常见疾病  眼睛是人体用来感知光线的器官,由眼球、眼球壁、角膜、眼内腔、视路以及眼的附属器官等结构组成。眼睛位于人体的眼眶内,形状近似于球体,成年人的眼睛前后距离平均可达24毫米,垂直距离平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基层医疗卫生现状来看,由于资金与卫生体系存在欠缺,医院的基础设施和醫护人员的素质能力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其综合护理能力需要提高加强。因此,将全科护理意识应用在综合护理中,对于提高基层医院的护理水平、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十分重要。什么是全科护理意识  全科护理意识以患者为中心,面向医院所有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