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策略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和实施现状,针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践较弱的情况,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三方交流平台和多级反馈机制,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对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适应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硕士;双导师;校企合作;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098-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技术人员需求量激增,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国家自2009年以来对于人才的培养作出调整,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學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结构不断调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范围不断扩大,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硕士教育单位纷纷引入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化工专业是一门强调应用性的专业,要求硕士研究生具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文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为“双导师”制的完善和实施提供思路。
  一、“双导师”制在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双导师”制是指将企业与高校的资源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即挑选校外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人员加入到导师队伍当中,由校内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校外导师担任职业导师,弥补校内导师在实践指导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来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双导师”制在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真正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的培养单位较少。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对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调查显示,能够完全落实“双导师”制的单位仅占52.8%,通过对目前双导师制实施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认同度低,生源较少。社会大众对专业硕士的认同感不强,专业硕士的招生一定程度上依靠学术型硕士调剂。许多人报考专业硕士只是为了规避风险。此外,缺乏政策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的支持,如专业硕士在医疗、留学交流、奖学金支持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2)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强。培养符合企业实际发展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关键在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而实践和实验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的程度上等同于学术型硕士,工程实践较弱,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应用性。(3)校内外导师指导不到位。专业型硕士的特色是“双导师”,但目前很多院校的实施不到位,个别校内导师将学生送入企业后,由于对“双导师”认识不到位或者与合作培养企业没有合作的课题,与企业的联系太少,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指导。而校内外导师以及学生与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不了解,因此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此外,由于校外导师自身工作繁忙,忽略了对学生的实际指导。综上,现阶段“双导师”制在实施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实践机会或实践不到位。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机会较少的问题,主要解决办法是构建完善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以横向课题为基础,从学校管理部门、导师、企业/社会三方入手,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关键为工程实践环节的实施,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基于横向课题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核心为学校和企业通过横向课题的合作,以专业硕士为主体,校内校外两位导师协同培养,其中校内导师主要从理论方面给研究生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则从工程实践方面为学生提出工程实践课题。研究生自己在综合校内外导师两方面的建议后,自己动手查阅相关文献,发挥自身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开始实验研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利用即时的通讯工具建立校内导师-研究生-校外导师的三方交流平台,使研究生在工程实践过程对于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进行及时的反馈,实现实践过程中研究生对于实际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中的多级反馈。在这种机制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实际培养情况进行交流,使校外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校内导师根据实际培养情况提供帮助。研究生向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即时地反馈课题研究进度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校内导师从理论方面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校外导师则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对研究生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完善和调整。研究生得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全程即时的指导,从而在整个横向课题小试、中试、生产调试的一系列过程中,全面地提高自身的技能。不仅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获得工程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
  三、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作用
  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在实际工作中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现实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方位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研究生的能力。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全程参与校企间的合作课题,在方案的制定、修改、实施到完成的过程中,通过学校导师的指导和相关文献的查阅,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在校外导师的帮助下,快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此外,研究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对所在企业有充分的了解,积累了生产经验,为毕业时的就业选择提供了参考,减小毕业时的求职压力。
  2.落实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增强校企联系。对于学校而言,培养综合能力强、操作技能扎实的专业硕士,是落实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现学校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能力,为学校带来声誉,从而有更多人才报考其研究生以及企业愿意与其建立合作关系,进而实现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和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此外,校内导师在与企业横向课题的合作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势必要进入企业与校外导师进行频繁的合作和交流,这对于其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后的教育教学和企业课题合作等大有裨益。
  3.解决生产问题,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便利。在横向课题的合作中,对于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将由研究生和研究生校内、外导师三方协作,一起攻克,为企业的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化工生产企业每年为挑选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正是为各个生产岗位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在“三位一体”的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与岗位需求实现更紧密的契合,在横向课题平台下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生在校期间便与企业在合作课题上进行合作,在整个课题的方案提出、修改、小试、中试、生产调试的一系列过程中展示他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造力等,企业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发掘和培养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综上所述,在基于横向课题的“三位一体”双导师的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企业实际生产三者紧密地联系了在一起,并实现相互促进,实现“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252-253.
  [2]张文辉,王东,吕露.工程硕士双导师团队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2,(02):78-79 62.
  [3]邓明阳.基于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0):57-59.
  [4]耿相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研究[J].决策咨询,2014,(02):49-54.
  [5]李爱平,张沪寅,丁红莉.从学术型硕士到专业型硕士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6):230-231.
  [6]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其他文献
摘要:在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递增的趋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以创业典型案例为视角,通过分析创业教育现状,提出要建设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思维,搭建大学生理想的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创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7-0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现状,探讨了基于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思路、制度建设和教学实施,并结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实践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拔尖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际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拔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双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摘要:移动学习、微课程日益盛行,文章以《维修电工考证》这门课程为例,结合高职《维修电工考证》教学实操性强的特点,借助微信公众平台构建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研究了基于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混合教学新模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环境下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7-0161-04
摘要:Zaltman等根据时间和社会水平两个维度划分出六种类型的改变。个体的短期改变﹑个体的长期改变﹑群体的短期改变﹑群体的长期改变﹑社会的短期改变﹑社会的长期改变。本文通过使用该模型维度分析学校改进,以学校特色为切入点,对大同中学诗之校特色进行了研究,提出学校改进的一些本土经验,成长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学校改进;社会水平;改进模型;学校特色;诗之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
摘要:平衡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有利于幼儿良好情绪、意志品质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我们从现实的需要出发,立足幼儿园实际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以平衡板这一自制的体育器械为抓手,开展了幼儿平衡活动的探索与研究。首先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幼儿参与平衡活动的兴趣;其次选择适合的平衡板活动,有效指导,提高幼儿运动能力与品质;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在平衡板活动中,幼儿在玩中学、在学
摘要:面对信息化时代赋予课堂教学新的生命力,要求教师角色调整善于从“学”的角色去构建个性化育人模式,个性化学习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充分开展适合学习者个性需求的自我学习模式。本文根据笔者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案例为背景,重点探究信息化教学手段支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模式。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
摘要:课程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环节之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课程建设的三项主体内容。结合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课程特点,从加强教学内容深度激发钻研与创新精神、多样化教学方式推进实践和综合能力培养、丰富考核形式突出能力综合测评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的关注点。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型大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
摘要:脱贫攻坚,农科院校责无旁贷,农科学子更是使命在肩。而现今农科院校陷入招生困难、学生就业严峻的窘境。究其原因在于较多农科学子属于调剂入学、专业思想不稳定,学农不爱农、自我认识能力薄弱,择业思想和择业技能准备不足,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供需不匹配,等等。而极具专业特色的全国农科学子农科实践行动,在发挥其实践育人的基本功能基础上,通过学文化、走基层、察民情的机会和平台,用心去感受,用脚去丈量,引导农
摘要:高等数学作为大一新生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泰勒公式”为例,探讨了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型教学;泰勒公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2-0197-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对培养高素质和高质量的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高等数学是作为理工
摘要: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都开设了电算化课程和手工模擬实训课程,但不论课程设置、课时编排、教材选用和教学目的的设计方面都是两条线并行,忽视彼此之间的联系。笔者针对电算化会计和手工模拟会计教学相分离的现状,提出新的建议,将电算化会计与手工模拟实训同步化,并就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双轨同步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