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bf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易门县绿汁镇白沙坡虎掌舞保护的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民众自主保护意识缺乏、传承人青黄不接等困境,进而提出以基层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虎掌舞;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白沙坡为易门县绿汁镇木厂村委会下辖村民小组,属纯彝族村寨。白沙坡彝族先民把对老虎的图腾崇拜表现在舞蹈中,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舞蹈——“虎掌舞”,民间又称之为“跳老虎”。由请山神、扮虎、跳虎、送虎、吃虎肉、庆丰收等活动组成,分虎拜四方、虎穿花、虎翻身、虎解手、虎花笙、虎挫身、虎玩耍、虎合脚、虎种田(梨田、耙田、背粪、撒秧、拔秧、栽秧、割谷、打谷)九个套路表演。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十五日,白沙坡彝族群众“过小年”都要跳虎掌舞,念唱二十四虎令调演绎一年二十四节气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除灾难和病魔。虎掌舞造型逼真,动作粗犷豪放、形象生动,显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引起了市县文化部门的重视,并组织相关人员对虎掌舞和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挖掘、整理,把虎掌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了保护传承工作。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2003年白沙坡正式组建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25人的虎掌舞文艺表演队。从2004年至今,除在“过小年”期间表演外,逢节庆和地方重大活动也参加演出,使虎掌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者荣华(已去世)被命名为易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6年1月被公布为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2015年者荣保被命名为易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者贤被命名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一、虎掌舞保护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短缺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资金渠道单一。由于绿汁镇是山区农业乡镇,政府财力薄弱,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并不多,存在较大资金缺口,难以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需要。具体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限的传承人补助资金
  白沙坡虎掌舞仅有市、县文化部门发放给2名传承人的补助资金,其中1名县级非物质遗产传承人3000元/年,1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000元/年。作为群体舞蹈,参与虎掌舞表演的其他村民没有固定的补助。对于传承人补助问题,参与跳虎掌舞的村民认为:大家都会跳虎掌舞,没有谁跳得更好,被选为传承人就能多拿一笔钱,他们觉得不公平,对于这个做法意见很大。对于传承人而言,每年都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和调研,还有一些义务表演,表演占用很多时间,有时候影响到了务农,传承人补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
  2.专项活动经费匮乏
  随着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扩大,虎掌舞作为一张名片,成为宣传绿汁镇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多次参与易门“二月二”戏会非遗展演、菌交会非遗展演和地方文藝演出。由于没有专项资金来源,参加活动演出的交通、食宿、务工补贴的费用,需由绿汁镇政府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拨付,或是向上级文化部门寻求资助。
  (二)专业人才匮乏
  当前,对于白沙坡虎掌舞的保护与传承,主要依靠的是镇政府、村委会、文化站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现有专业技术力量十分薄弱,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白沙坡虎掌舞涉及音乐、乐器、服装、舞蹈编排等知识,乡镇一级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进行专业指导;非遗传承人和表演虎掌舞的村民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对虎掌舞的理解主要来自于父辈的传承,即言传身教,用他们的话说“老辈人怎么跳的,我们就怎么跳”,对于虎掌舞动作套路和曲谱整理存在一定难度。
  (三)民众自主保护意识缺乏
  虎掌舞作为民间文化,民众是它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享受主体,并赋予它生命力。它有自己活的灵魂,即“创生并传承它的那个民族(社群)在自身长期的奋斗和创造中凝结成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集中体现为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白沙坡村民生活的组成部分,虎掌舞的传承和保护必须依靠村民的实际参与,与他们的情感凝聚在一起,形成互动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持其活态性。近年来,随着与外界交通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白沙坡村民的生活里有了更多的现代化元素的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虎掌舞生存的文化土壤已经发生改变,虎掌舞不再是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许多村民对虎掌舞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知之甚少,在大众文化的吞噬下,年轻一辈对跳虎掌舞缺乏热情。对虎掌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大部分村民缺乏热情,认为是政府的事情。目前,对虎掌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政府是主导,而当地村民作为文化的持有者,逐渐变成了非遗保护政策的执行者,处于被动状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失去了自主保护的能力。
  (四)传承人青黄不接
  作为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代表性人物,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的载体,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年长村民对虎掌舞保护传承有着极大热情,但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愿意学和有时间学的村民少之又少。由于虎掌舞仅在白沙坡流传,它的受众仅为本村村民,数量有限、范围狭窄,难以在较大的范围引起关注。村民大量外流后,虎掌舞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疏于排练,导致表演动作生疏,虎掌舞原有的魅力、神韵和风采大为减弱。
  二、虎掌舞保护对策分析
  (一)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放权引导
  政府引导的农村自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生命力。政府应放权于文化传承者,让村民自主保护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做好虎掌舞保护传承工作规划,引导民众树立文化自觉意识,调动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建设相结合
  虎掌舞根源于白沙坡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它的传承、延续与白沙坡自然、社会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要深入挖掘利用虎掌舞在推进乡风文明、提升村民文化自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白沙坡乡村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促进、共发展之路。改善白沙坡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帮助白沙坡村民发展经济,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生存下来,真正做到人和环境共生,留住人,就是留住文化的根。通过与乡村建设结合,使虎掌舞能在其原生环境中完整地保护起来,并传承、发展下去。
  (三)对虎掌舞进行适度开发
  非物质文化具有活态性,适度开发是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措施。从整体性保护原则出发,以民俗的形式结合乡村旅游,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行适度开发,防止过度商业化、碎片化的开发模式,对于虎掌舞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当前,绿汁镇正在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绿汁旅游业的发展为白沙坡虎掌舞展现非遗风采保持生机与活力提供了有益的支撑。借助绿汁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利用虎掌舞非遗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对于白沙坡虎掌舞的保护将发挥积极作用。结合非遗保护的旅游产业开发,既解决了虎掌舞保护经费短缺的问题,又提高了传承人和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四)推进群体保护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民族民间的活态文化,依托传承主体而存在。虎掌舞是白沙坡村民维系群体认同感和历史感的文化载体,其保护传承有赖于白沙坡全体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虎掌舞是白沙坡“过小年”这一传统节庆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仅把虎掌舞作为传统舞蹈进行保护,脱离了虎掌舞的文化生态环境。应把虎掌舞作为白沙坡“过小年”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进行保护,促进群体传承。当地政府要多方争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资金的稳定。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壮大虎掌舞传承人和表演队伍,把虎掌舞作为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为虎掌舞营造更为浓厚的保护传承氛围。
  参考文献:
  [1]张琼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229-230.
  [2]冯莉.后申遗时期的乡村非物文化遗产保护[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1):190-192.
  [3]謝丽红.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J].新西部,2014(26):92.
  [4]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作者简介:王晓凤(1987-),女,白族,云南省弥渡县人,硕士,馆员。
其他文献
【摘要】“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一个重要的画派,他们继承了石涛朱耷等人的艺术思想,重视笔墨情趣的抒发,勇于开拓创新,自用我法;金农被世人推为“扬州八怪”之首,一生以自性为本,修现世之“佛”,其书画作品脱时流之气,用笔灵动自然,画境氤氲禅意,这与其一生所经所习有紧密联系,对后世有巨大影响。  【关键词】金农;禅宗;艺术理论;绘画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金农生于清朝康熙
【摘要】本文力图将一个民族村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事件,从社会教育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认识,通过一定的教育学解释来展现这些村寨文化事件之间内在的联系,目的在于通过将这些民族村寨中所实存的事件对村民产生实在影响力的过程进行统合认知与分析,将社会教育生活与其思维认识(信仰)、生存状态、传统文化影响及变迁路径之间的联系相对系统地展示出来,使读者体味到少数民族村落生活中实际的“教育的影响”。
【摘要】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并发扬民族文化艺术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艺术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力地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推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对促进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杭州市加快发展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进行简要论述,并提出几点民族艺术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推动民族文化大区的良性建设。  【关键词】民族艺术教育;民族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壁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寺观壁画蕴含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本文以永乐宫壁画作为研究案例,从展示设计角度出发分析永乐宫壁画特点,基于其文保困境与展示现状,提出数字化技术、互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永乐宫壁画展示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进行设计探索,以实现保护壁画真迹前提下的多元化展示效果,以期对同类寺观壁画的展示与保护有所帮助。  【关键词】寺观壁画;永乐宫壁画;空间展示
【摘要】石涛作为一个最富个性情感和颇具传奇色彩的角色,气质兀傲,画风也洒脱不俗,笔墨跌宕排奡,不落前人窠臼,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隐痛,笔墨中有种淡淡的苦涩味。这是一种和苦瓜极为近似的韵致,所以又号苦瓜和尚,《石涛画语录》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语录》识见之独到、论述之全面,在古代画坛上没有几人能及,论及艺术与现实的统一、内外统一、心物统一、识受同一,还有借古开今论、不似之似论、远尘脱俗论等,今天
【摘要】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丝绸之路;龟兹;克孜尔千佛洞;佛教石窟;纹饰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古龟兹是汉唐时期西域的大国。作为西域军事重镇,汉朝西域
【摘要】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等方面,既对传统素描予以继承,同时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素描。在当今的美术高考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增强审美态度与判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丰富美术表现,开拓创想能力,设计素描是必不可少的课程。  【关键词】设计素描;美术教学;艺术素养;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素描的内容与形式  设计素
【摘要】三都县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水族文化区。三都属于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主战场。本文通过对三都县建档立卡农户与实地调查分析发现,“缺资金”与“缺技術” 的致贫因素分别占49%与15%,此现象与其文化心理特点有一定关系。本文针对以上原因,从文化心理角度出发,认为教育帮扶、基于文化的产业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及兜底保障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  【关
【摘要】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教育是培养人们全面而优秀的品格,从而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高校音乐公选课,旨在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审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借助于分析“音乐理论与鉴赏”课程的调研现状,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发现教学过程所存在的扼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促进工科大学生的音乐教育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音乐理论与鉴赏;音乐课程;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中图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辽宁省经济发展依照中央会议“供给侧”实施改革,而高等教育结构和经济结构存在相互制约。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科教兴省”战略实施不但承担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还要最终实现建设高等教育和区域内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应用技术型大学传媒类专业群建设是辽宁省文化创意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传媒类专业建设的内在动力。本文以辽宁传媒学院为例,探讨影视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