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P2:直播)处理,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根、茎叶和籽粒的铅含量依次为7.10~16.87 mg·kg-1、1.50~5.50 mg·kg-1和0.23~5.73 mg·kg-1,铅富集系数为0.02~0.09,转运系数为0.09~0.51.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铅含量以D1处理最低(2.43 mg·kg-1),茎叶铅含量以D3处理最低(2.50 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籽粒铅含量以F2处理最低(2.68 mg·kg-1),茎叶铅含量以F1处理最低(2.56 mg·kg-1);P1处理的籽粒(1.14 mg·kg-1)与茎叶的铅含量(2.35 mg·kg-1)均低于P2处理.不同栽培措施组合间,籽粒铅含量以D2F2P1组合最低(0.23 mg·kg-1),茎叶含量以D1F1P1组合最低(1.50 mg·kg-1).紫苏铅富集系数在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P1处理显著低于P2处理,各组合以D1F1P1最低(0.02);铅转运系数大小表现为D1>D2>D3,F1
其他文献
提高对教育科学的“自我认知”,加强教育学反思性建设,对《教育通论》的研究是教育学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教育学史问题之一。孟宪承等编《教育通论》和郑金洲著《教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于2012年3月正式颁布,在发展任务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将学生视为核心部分,培养学生在信息环境下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