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益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astins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要求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基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个别差异出发;分析教材,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因人划层,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最佳发挥。本文就实施必要性、实施具体步骤及实施结果作一阐述。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 实施
  
  一、实施分层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存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三种差异:一是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二是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三是智力的差异。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学习的进度有快有慢,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向教育提出了必须有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
  
  1.面向全体,划分教学层次。
  学期初,我根据学生上学期终考成绩,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将全班学生分成20%的拔尖层、50%的发展层和30%的达标层,让他们明确目前的层次要求,努力达标,争取突破,向高层次进军。在实际授课中,我恰如其分地制定层次目标,客观地评定达标效果,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论基础智力、天赋,各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品尝了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期中考试后,我班学生学情发生了变化,发展层整体提高了,达标层开始与发展层接轨了。于是我又将层次结构调整为拔尖层30%,发展层50%,达标层20%。对处于拔尖层的成绩优秀、能力较强、兴趣极浓的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做好拔尖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了解大纲以外的知识;对处于发展层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拔尖层层次目标提出挑战;对处于达标层的反应迟钝、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基础目标,及时鼓励、激励思考、增强信心。
  2.确定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1)上课
  实施分层教学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目标教学法,通过目标的呈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增强达标意识,这能解决好学生“吃不饱”,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每节课前首先揭示学习目标,目标要有体现性和层次性,要求达标层学生解决基本题或一层目标,发展层学生解决思考题或二层目标,拔尖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撰写小论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都先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按花名册轮流讲述,并进行打分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心。
  目标呈现后,让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讨论和交流。
  自学以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先收集疑难问题,先让发展层或拨尖层学生解答,再全班一起讨论完善答案。然后,由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提问基础层学生回答,基础层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再由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补充回答,或者教师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达标训练,当堂巩固。
  (2)辅导
  基础层学生的辅导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在自学过程中他们既可以向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请教,又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争取课内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辅导不仅在课上,课后还要进行,在课堂上无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经常进行小论文交流和评比。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学生可成立历史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以拓宽视野,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课外活动又极大地吸引了基础层学生,使他们奋力追赶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
  3.作业和评价。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基础层学生完成基础题,一般在课内完成,课后鼓励他们向思考题冲刺。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完成提高题和思考题,一般也在课内完成,课后可要求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历史故事提纲或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公正,适时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样使学生能有自知之明,扬长补短,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层学生能掌握基础题就可以给良,让他们享受每次学习后的成功的喜悦,产生“我真行”的学习心理,增强学习的乐趣。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评价可以以一个故事或一篇论文为依据,也可以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总之,评价总的原则是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有压力,鼓励进步,鞭策落后,并使学优生不产生骄傲情绪,后进生不自暴自弃。
  
  三、实践结果
  
  1.分层教学能调动各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整体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个别差异的教学要求。
  3.有利于形成达标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
  4.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变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形成滚动上升的发展过程。
  5.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可见,全面性原则和分层教学两者是一个统一体,前者是指导,后者是实践。“孔子施教,各因其才”,教师在课堂上贯彻全面性原则必然是分层教学的全面性原则。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其他文献
摘 要: 要想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实践,发挥语言魅力;搞好课堂设计,培养思维;在活动课教学中动手动脑,以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学习兴趣 激发    由于思想品德课教材抽象乏味、枯燥,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等因素,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之高考、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很多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用处不大,不重要,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影响学生
思想品德课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培养其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改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我通过使用新教材,体会到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利用音乐和歌曲创设情境    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挑战,“广大教师首先要掌握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切实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①历史教学要适应课程改革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选择,倡导参与、合作、探究;重视学科综合,充分关注历史学习的主体性、综合性、现实性。作为一线教师,不能等待有关部门
数字化是当今谈的比较多的话题,数字化测图更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测图方式,其技术也已经非常成熟。本文结合刚果(金)绿纱矿区数字化测图过程,总结了一些数字化测图方面的具体方
新课程对于思想品德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遇。积极学习、解读、领悟新课程中蕴涵的思想理念,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开展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真正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在新课程理念下,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改变,我作了如下的探讨:    一、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倡导回归生活的教育,抓住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弊端的纠正。因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近年来被认为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MWS)的致病因子。PMWS主要引起断
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ILT)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 Virus, ILTV)引起鸡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世界
摘 要: 传统历史教学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基本上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目标相去甚远。本文对如何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作一探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活动课 特征 探索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