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要求以班级集体授课为基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个别差异出发;分析教材,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因人划层,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扬长避短,学有所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最佳发挥。本文就实施必要性、实施具体步骤及实施结果作一阐述。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 实施
一、实施分层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存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三种差异:一是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二是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三是智力的差异。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学习的进度有快有慢,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向教育提出了必须有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
1.面向全体,划分教学层次。
学期初,我根据学生上学期终考成绩,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将全班学生分成20%的拔尖层、50%的发展层和30%的达标层,让他们明确目前的层次要求,努力达标,争取突破,向高层次进军。在实际授课中,我恰如其分地制定层次目标,客观地评定达标效果,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论基础智力、天赋,各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品尝了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期中考试后,我班学生学情发生了变化,发展层整体提高了,达标层开始与发展层接轨了。于是我又将层次结构调整为拔尖层30%,发展层50%,达标层20%。对处于拔尖层的成绩优秀、能力较强、兴趣极浓的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做好拔尖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了解大纲以外的知识;对处于发展层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拔尖层层次目标提出挑战;对处于达标层的反应迟钝、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基础目标,及时鼓励、激励思考、增强信心。
2.确定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1)上课
实施分层教学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目标教学法,通过目标的呈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增强达标意识,这能解决好学生“吃不饱”,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每节课前首先揭示学习目标,目标要有体现性和层次性,要求达标层学生解决基本题或一层目标,发展层学生解决思考题或二层目标,拔尖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撰写小论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都先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按花名册轮流讲述,并进行打分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心。
目标呈现后,让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讨论和交流。
自学以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先收集疑难问题,先让发展层或拨尖层学生解答,再全班一起讨论完善答案。然后,由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提问基础层学生回答,基础层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再由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补充回答,或者教师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达标训练,当堂巩固。
(2)辅导
基础层学生的辅导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在自学过程中他们既可以向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请教,又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争取课内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辅导不仅在课上,课后还要进行,在课堂上无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经常进行小论文交流和评比。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学生可成立历史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以拓宽视野,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课外活动又极大地吸引了基础层学生,使他们奋力追赶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
3.作业和评价。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基础层学生完成基础题,一般在课内完成,课后鼓励他们向思考题冲刺。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完成提高题和思考题,一般也在课内完成,课后可要求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历史故事提纲或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公正,适时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样使学生能有自知之明,扬长补短,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层学生能掌握基础题就可以给良,让他们享受每次学习后的成功的喜悦,产生“我真行”的学习心理,增强学习的乐趣。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评价可以以一个故事或一篇论文为依据,也可以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总之,评价总的原则是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有压力,鼓励进步,鞭策落后,并使学优生不产生骄傲情绪,后进生不自暴自弃。
三、实践结果
1.分层教学能调动各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整体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个别差异的教学要求。
3.有利于形成达标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
4.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变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形成滚动上升的发展过程。
5.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可见,全面性原则和分层教学两者是一个统一体,前者是指导,后者是实践。“孔子施教,各因其才”,教师在课堂上贯彻全面性原则必然是分层教学的全面性原则。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关键词: 分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 实施
一、实施分层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存在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三种差异:一是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二是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三是智力的差异。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学习方式各不相同,学习的进度有快有慢,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向教育提出了必须有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步骤
1.面向全体,划分教学层次。
学期初,我根据学生上学期终考成绩,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将全班学生分成20%的拔尖层、50%的发展层和30%的达标层,让他们明确目前的层次要求,努力达标,争取突破,向高层次进军。在实际授课中,我恰如其分地制定层次目标,客观地评定达标效果,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论基础智力、天赋,各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教学,品尝了学习的成功和喜悦,整个班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期中考试后,我班学生学情发生了变化,发展层整体提高了,达标层开始与发展层接轨了。于是我又将层次结构调整为拔尖层30%,发展层50%,达标层20%。对处于拔尖层的成绩优秀、能力较强、兴趣极浓的学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做好拔尖工作,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了解大纲以外的知识;对处于发展层的中等水平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拔尖层层次目标提出挑战;对处于达标层的反应迟钝、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求他们基本完成基础目标,及时鼓励、激励思考、增强信心。
2.确定目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1)上课
实施分层教学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目标教学法,通过目标的呈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增强达标意识,这能解决好学生“吃不饱”,一般学生“吃不了”的问题,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每节课前首先揭示学习目标,目标要有体现性和层次性,要求达标层学生解决基本题或一层目标,发展层学生解决思考题或二层目标,拔尖层学生在此基础上能撰写小论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我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前都先讲述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按花名册轮流讲述,并进行打分比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竞争心。
目标呈现后,让学生自学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讨论和交流。
自学以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先收集疑难问题,先让发展层或拨尖层学生解答,再全班一起讨论完善答案。然后,由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提问基础层学生回答,基础层学生回答不出来的再由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补充回答,或者教师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达标训练,当堂巩固。
(2)辅导
基础层学生的辅导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在自学过程中他们既可以向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请教,又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争取课内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辅导不仅在课上,课后还要进行,在课堂上无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讨论,也可以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论文,经常进行小论文交流和评比。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学生可成立历史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以拓宽视野,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课外活动又极大地吸引了基础层学生,使他们奋力追赶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
3.作业和评价。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作业,基础层学生完成基础题,一般在课内完成,课后鼓励他们向思考题冲刺。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完成提高题和思考题,一般也在课内完成,课后可要求他们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相关资料,编写历史故事提纲或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公正,适时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样使学生能有自知之明,扬长补短,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树立信心。对于基础层学生能掌握基础题就可以给良,让他们享受每次学习后的成功的喜悦,产生“我真行”的学习心理,增强学习的乐趣。发展层或拔尖层学生的评价可以以一个故事或一篇论文为依据,也可以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总之,评价总的原则是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对学习有兴趣、有动力、有压力,鼓励进步,鞭策落后,并使学优生不产生骄傲情绪,后进生不自暴自弃。
三、实践结果
1.分层教学能调动各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整体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个别差异的教学要求。
3.有利于形成达标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
4.不同层次学生的动态变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发展,形成滚动上升的发展过程。
5.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能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可见,全面性原则和分层教学两者是一个统一体,前者是指导,后者是实践。“孔子施教,各因其才”,教师在课堂上贯彻全面性原则必然是分层教学的全面性原则。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