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fu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能力是当今知识爆炸时代人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提出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注重科学探究和培养等方面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渐进方法、途径及其手段和目标。
  【关键词】 创新能力 实验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053-01
  创新思维是摆脱了旧的思路,采用了非惯性的方法,并产生了新颖独特的思维产品的思维。
  创造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类已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创造思维,而社会的未来发展也更加离不开创造思维。正如江泽民书记所说:“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谒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愈加突出的地位。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认识。
  1 以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来源于观察和实验。人类的创造活动,大都是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研究课题、从而发现规律的。实验是物理教学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之一。因此教学中应加强实验。
  (1)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观察、分析、研究,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要养成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做实验的习惯,把学生引导到实验设计思想上来,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以前往往只是做重实验的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实验中实施的控制的意义等注意极少,只起到了学生接近知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实验方法”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提出讨论问题:“在物理史上是先有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还是先有自由落体规律的理论设想?”“实验环境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区别,自由落体是怎样设计实验环境的?”“为什么十六世纪前的学者的结论是错误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实验是有强烈理论性的认识活动,使实验过程成为学生极其思维的过程,勾通了实验结果与理论之间的思维联系。
  (2)把一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得了出规律,在实验前给学生制定出探索实验的参考方案。方案包括:识别(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关系)、测定(测定感应电流方向)、探索(分析、归纳)、规律,应用五个方面。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索规律,发现规律,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
  (3)适当补充一些直观性强,可见度大和一些与生活经验和吻合的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展事业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比如教室放上香水,很自然地介绍了分子运动论。又如,不需要电池的手电铜,只需要将其摇其一分钟时间,就能使灯亮几分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实验室,重视教科书介绍的小实验和小制作、小论文,限期完成并进行评份,办作品展览,相互观摩,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表彰、奖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创新动机。
  2 通过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应用过程,而忽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而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忽视了对所用方法的理解。而人的能力不仅依靠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灵魂,是通往知识的桥梁,方法比知识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介绍与内容相对应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使得学生从知识产生的背景,历程中,认识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特点,学习科学家和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可以介绍一些后人或推翻否定或补充完善前人的理论和发现的事例。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物理学的本质是革命创新,激起学生标新立异的欲望和勇气。
  (2)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典型的物理科学方法。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侧重于讲授以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难的创新思维的研究方法。在“电生磁”和“磁生电”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上的创新思维的反证法。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和研究方法,极大地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教师讲授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调动学生独立地甚至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讲“气体性质”时,教师用控制变量法讲授了等温变化,得出了“玻——马定律”,然后就启发学生用这个方法去研究“盖·吕萨克定律”和“查理定律”。使思维过程得到良好的迁移。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
  3 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1)提倡学生寻求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解法,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激发创新意识。比如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达到同一实验目的,使每个方案都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2)进行变式教学,即人为地变换研究对象的非本质特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比较广阔地接触,认识现象的繁杂性,科学规律的普通性和事物本质的恒定性,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刻板性,变学习的单纯模仿型,继承型为研究型创造型。
  例如学习滑动变阻器后进行下列变式:绕制滑动变阻器用粗导线还是细导线好,用铝线好还是合金线好?用祼线还是绝缘线?这样使学生在分析判断过程中不但深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增长了创新能力。
  (3)结合物理教学,让学生绞尽脑汁想象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各种应用或生产出的产品的各种不同用途。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性学习,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适应性,不能光模仿继承。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能力,不仅重视求同思维,更要重视求异思维。不仅获得标准答案,更要提倡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此培养创新思维品质。通过创新思维学习,开发出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创造力资源,以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语文课堂学生质疑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效的激发与引导。    一、引导学生质疑,首在创设宽松的氛围    “学起于思”,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勤于思考的表现。引导学生质疑首要前提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平等
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双手这一学具,让学生手、脑并用,既符合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爱说好动的年龄特点,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变单调的数学练习为有说有动的表演,拓宽学生的动手范围,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感知数学。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帮助记忆。操作方法是:伸出双手,手心向上,十指并排,从左手大拇指依次到右手大拇指,几个九就弯拢第几个手指,该手指的左边手指个数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