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dehuw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了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生动、直接以及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主要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给予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运用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方式,其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应用,也改变了固化的教育模式。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体系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和高度法治观念的新时代中学生具有积极意义,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趣味化以及形象化,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意义
  (一)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集视频、声像以及文字于一体,并且具有形象、直观等优势,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生动化和趣味性,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多元化互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 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
  当前,社会已经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的各种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在道德与法治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形象而生动的教学实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和高度,有助于学生以感性的方式理解相关知识点。
  (三) 促进课程知识内化
  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较强教育性和体验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带给学生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体验,不利于知识内化。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构建生活与知识的桥梁,促进枯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促进课程知识内化。
  二、 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 创设具体情境
  信息技术集视频、声像为一体,具有形象而直观的教学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发挥其优势,主动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并且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从情境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名农村青年在农闲之余游手好闲,在他人的诱惑下沾染上赌博的恶习,在输掉大量的金钱后,为了偿还赌债不得已做出偷窃行为,最终得到法律的严惩而锒铛入狱。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快速做出学习反应,并且被情境内容所吸引。同时,教师要以此为教学契机,对学生开展相关知识教育,帮助学生领悟到法律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二) 拓展教学空间
  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教育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拓展教学空间,实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课前预习与课后感悟连接,帮助学生构建全方位、开放性以及自由化的学习模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微课制作,并且在微课中布置学习任务:第一,集体生活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具有哪些积极意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集体生活。通过布置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观看微课视频,并且将其中不同的问题在微信群中与同学和教师共享,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又例如在学习“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微信群中为学生布置任务:同学们在具体生活中,如何运用知识辨别他人的违法行为?并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进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 为学生实践提供支撑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道德水平以及法律意识,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传统的课堂模式更加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践操作。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生活化,为学生实践提供重要支撑。
  例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一家商场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将大量过期的食品打折出售给消费者,而这种隐瞒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在经过曝光后,商场由于没有做到诚信经营,不仅受到相关部门的查处,也没有消费者愿意光顾,最后不得已而倒闭。利用信息技术的視频展示功能,可以实现知识生活化,为学生实践提供重要支撑。
  (四) 突出课堂重点内容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优势,可以突出课堂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体会和理解,进而掌握相关内容,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以礼待人”这一内容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如何做一名有礼貌、懂文明的人,而如何定义有礼貌和懂文明,是课堂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在生活中有礼貌、懂文明的相关行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对视频中的文明行为进行模仿,在生活中做一名真正有礼貌、懂文明的好孩子。
  又例如在学习“服务社会”这一内容的时候,其教学难点为:践行奉献和服务社会。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少,难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刻体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有关服务社会的实际活动,进而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三、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切实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师要在具体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优势,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突出课程的思想性、开放性以及有效性,赋予课程以活力,进而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恒.法治社会视域下网络舆论的法治功能研究[J/OL].时代法学,2017:1-14.
  [2] 王谦峰.巧用当前时政热点 激活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九年级“聚焦时政·热点播报”实践活动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7(13):78-79.
  [3] 王学俭,李婷.新媒体条件下道德教育的审思[J].湖北社会科学,2017(08):184-191.
  [4] 李传军.网络公共领域的生成背景、运作机制及其问题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6(06):72-77.
  作者简介:
  石洪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庄河市第十二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农村初中,教学班12个,现有学生443名,教职工68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大学本科学历54人。  多年来,学校秉承“生命成长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懂感恩、爱读书、会学习、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目标,坚持“专业引领、项目推进、科研兴校”的发展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先后荣获大连市中小学大课间活动样板学校、大连市校本研
教师法治观念教育的施力点是教师法治教育着力方向的一个作用点,是中小学校对教师法律观念实施培养的抓手和落实点。找准施力点,相当于找准教师法治课堂的教学重点。教师法治观念教育,以法治知识为基础和前提,以守法用法为主体和目的,最终落实在教师依法治校、依法立德、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意识的成功培养和自觉使用上。  一、建立依法治校的觀念  (一)校长依法接受民主监督  中小学校长由教师投票、上级任命产生
期刊
摘 要: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发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以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给计算机教学提出了诸多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专业结合;教学思考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教育,还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的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
摘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涵具体表现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从内涵上来看,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由“人、财、物、事、气”五项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从外延上来看,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过程主要体現在正确处理学校建设的标准化与个性化、动态化、同一化之间的关系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因此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