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食风

来源 :岁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alma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太公鱼芹
  广饶为姜太公封地,因大王镇西营一带盛产毛笔,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齐国笔乡的美称。齐毛笔与浙江湖笔、安徽宣笔、河北衡笔,称为中国四大名笔。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滨州广播电视报工作,报社总编的老家在广饶,有一天,他请我们几个人去老家帮助搬家。他父亲家在气象局,从老房子搬新家,有两千多米的距离,用小型厢式货车,来来往往几趟,体力透支。中午时分,安排在附近饭店吃饭。席间上了姜太公鱼芹,他父亲是个知识分子,讲菜的来龙去脉。在这块古老的地方,鱼芹系鲁菜特色菜,和姜太公有关系。
  我们一边吃菜,听着古老的传说。周朝的姜子牙在商纣王覆灭后,周武王赐封齐国营丘,就是现在的广饶。姜太公推行“便鱼盐之利”的兴国策略,发展养鱼、种桑,鼓励百姓制盐,使齐国民富国盛。
  姜太公有钓鱼的嗜好,他钓来鱼亲自动手做。一条鱼吃得时间长了,缺少新鲜感,就变着花样,剔去骨头,鱼肉与蔬菜同炒,以此菜招待客人。味道鲜美的鱼肉炒青菜,赢得客人的赞赏,有人称赞姜太公新烹鱼的方法,“齐民富国盛,姜太公鱼勤。”后人觉得勤改为芹更准确,便有了此菜的叫法。
  听着总编老父亲讲的传说,挟一口菜,回味鱼与芹菜相融,鱼芹洁白滑嫩,清鲜爽口,芹菜味浓。我小妹夫做菜手艺高,他对鲁菜有研究,会做姜太公鱼芹。每次回济南家举行家宴,都要做此菜。他做的时候,我在一旁观望,从配料到制作过程,看过几次,曾尝试着学做。
  清代美食家袁枚说:“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姿,虽善涂抹,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姜太公鱼芹是将草鱼肉划出花刀,切成骰子块,使用盐、味精、料酒和苏打粉拌匀。鸡肉剁成馅,加上葱和姜水顺时针搅打,加鸡蛋搅匀。肥猪肉末、芹菜末、荸荠末加在一起,干淀粉调匀。清代诗人张雄曦《食芹》中写道:
  种芹术艺近如何,闻说司宫别议科。
  深瘗白根为世贵,不教头地出清波。
  芹菜是普通的蔬菜,可热炒,又能凉拌,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药用价值。芹菜草本植物,夏天开白色花,茎叶可以吃。亦名水芹、水靳,古名称为楚葵。又有一种旱芹,香气味足,俗名药芹。
  荸荠古称凫茈,又称乌芋、地栗、地梨、马蹄、莆箕。球茎呈扁状,表面光滑,成熟后,出现深栗壳色,或枣红色,肉白色。《罗氏会约医镜》:“荸荠益气安中,开胃消食,除热生津,止痢消渴,治黄疸,疗下血,解毁铜。”荸荠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等。用来烹调,可制淀粉。草鱼,俗称鲩鱼、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厚子鱼、海鲩、混子等。几种普通菜来源于大地,它们和鱼交融,经过锅中高温的翻炒,形成一体,产生新的味道。
  鱼块蘸干淀粉,放鸡泥中滚匀,投温油中炸出。炒勺加入油烧热,入葱、姜末烹香,倒进适量的汤,置鱼块翻炒,淋花椒油出勺,盛于盘中,一端置姜太公钓鱼形象。
  我每次去酒店吃饭,只要是点菜,必须点姜太公鱼芹。菜上来后,我察看菜的形状,特别是生姜刻的姜太公钓鱼画像。这是菜的标致,从刀工中体现不同的厨师,对姜太公的感受。
  当年不知驴肉美
  俗话说:“天上的鹅肉,地上的驴肉。”驴肉味道鲜美,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中医认为,驴肉性味甘凉,补气养血、滋阴壮阳、安神去烦。
  一九八三年,我家从东北搬迁滨州,第一顿饭在作家高艳雪家吃的,他上了一盘广饶的驴肉,介绍当地的名吃。这是对广饶的最初认识,因为当时属于滨州,未有划入东营市。
  德州驴产于滨州、德州,以及沿渤海各地,无棣为中心产区,又称无棣驴。早在清乾隆年间,无棣农民常用驴运盐,去德州进行盐畜交易,聚集滨州的商贩,他们的货大多靠驴驮运过来,德州驴由此而来。这种驴体型高大,按毛色分为三粉、乌头两类。
  东北人很少吃驴肉,对于驴的认识,知道灰褐色的动物,个头不大,耳朵长,胸部稍窄,四肢瘦弱,蹄小坚实。它能拉车载货,作为交通工具供人骑乘。我家附近向阳商店,进货的运输工具,就是毛驴拉的车。小动物可爱,不做出激烈的反应给人造成伤害。
  作家席间讲述广饶驴肉的传说,据史料记载,相传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乐安关帝庙大殿落成,官人聚集,朝觐庆贺,举行盛宴。佳肴繁多,肴驴肉受到喜爱,为最受欢迎的菜品。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肴驴肉经县城十一村武举崔万庆举荐至兵部差务府,至此以后,肴驴肉进入京城宫御膳房。肴驴肉常吃能够生出力气,适于练武人的下酒菜,广饶县大王镇的田门,出过皇帝侍卫,据说和肴驴肉有关系。光绪年间,康有为途经广饶,品尝肴驴肉后,写过一首诗:
  旅居京华骑驴郎,残羹冷炙豪门光。
  当年不知驴肉美,何事扣门却芳香。
  名人伴名菜,自那时起,广饶肴驴肉的名声远播。广饶肴驴肉的料讲究,十七种传统香辛料,优质驴肉配以陈年老汤煮。肴驴肉是凉菜,肉纤维透明,筋络充满弹性。
  广饶肴驴肉正宗的是十一村崔家肉铺,崔成文生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童年读过私塾,由于家庭贫穷,十几岁务农,在家种了几年地,靠天吃饭,勉强维持生活。他头脑精明,善于琢磨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有卖肴鸡的,有卖猪肉的,却看不到卖驴肉的。這是难得的商机,卖驴肉无竞争对手,别人抢不走买卖,挣多挣少都是自己的钱。有一天,他在西关大集,碰上卖一头伤腿的驴,价格便宜。他买下瘸驴回家杀了,用做肴鸡的香料,加工出肴驴肉,余下的卖生肉,没有想到的是买肴驴肉的人多。价格又好,不过两天工夫卖完货。他深受启发,觉得此买卖可做,大有赚头,至此做起肴驴肉的生意。
  崔家的肴驴肉,洗净的驴肉切成大块,加水和老汤。放白芷、八角、肉蔻、丁香等作料,急火烧三小时,汤中除油,肉瘦添加老汤。汤中的薄油,罩住热气不易蒸发,石头压肉入汤,文火焖四五个小时。
  出锅的肴驴肉红中透紫,横刀断丝,肉质纤细,香而不腻,汤中有中药,夏天苍蝇不叮,所以不会变质。   一九八四年,我来山东的第二年,准备回老家东北探亲,向身边的人询问,决定带广饶的肴驴肉。东北人很少吃驴肉,肴驴肉在当地名气很大,具有代表性。托人从广饶买回十几袋子真空肴驴肉,带着一种情感回老家。亲戚朋友每家分一袋,吃后感覺味道不错,有人建议把这种美食引进。
  至今在滨州不论大小的饭店,经常见广饶肴驴肉的菜名,驴肉真假,难以辨认出来,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作正宗的广饶肴驴肉。
  一坛二坛三四坛
  正月初七,清晨雨在下,一夜未停。窗外天色阴沉,这样的天气,让节日的气氛消失,人的心情变得沉闷。
  我望着窗外的雨,在阴冷的斗室里,打开床上的电热毯,读学者王学泰的《华夏饮食文化》。他从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研究,关于陶器诞生中写道:火的运用和控制促使陶器诞生。原始人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变硬,不再变形,于是经过多次试验和探索,发明了陶器,这大约是八九千年前的事,在裴李冈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大量的三足陶器。传说中把陶器的发明与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联系起来。神话学家袁珂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青城山建福宫后面有山,叫丈人山,传说是轩辕黄帝问道于宁封的处所。宁封因封于宁山,故名宁封。那时洪水泛滥,人民居洞穴。每到山下取水,无取水物,乃以山下润湿泥土为器,易碎。偶烧野兽,宁封于火中得硬泥,遂悟作陶之理,故传说宁封为黄帝陶正。”(见《古神话选释》)看来发明陶器的直接目的可能是为了盛水,因为人经常需要水,而水是液体,如无器具则很难把它取到身边。但陶器发明之后,马上就被用来做炊具和食具了。这一重要的发明标志着烹术的第一次飞跃。谯周《古史考》记载了“黄帝作釜甑”、“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相当于新石器中期,烹饪技术在这个时期发生突变,当然是一百多万年以来渐变的结果。
  陶器的出现,实现从盛水到烹饪的飞跃。坛子,指陶土做胚子烧成的盛放物品的器物,不易变质,方便保存。一九三〇年,在济南东郊龙山城子崖掘出黑陶片,距今四千余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工艺已达到高水平。济南使用瓷坛做肉,在清代盛行,名为坛子肉,这和上古人的陶烹有关系,创出风味菜品。章丘汉代时便是冶铁重镇,出产的手工铁锅,制造过程中,经过七道冷锻,五道热锻。打造的铁锅不沾不黏。坛子和铁锅材质不一样,传热不同,一个缓慢,一个火爆,做出的菜味道各异。陶器中放进肉,水的多少,火的力度大小,炖煮的时间,使烹饪有了故事。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中记载:“用小磁钵,将肉切方块,加甜酒、秋油,装大钵内封口,放锅内,下用文火干蒸之。以两支香为度,不用水。秋油与酒之多寡,相肉而行,以盖满肉面为度。”坛下用稻壳做燃料,慢火煨熟,瓷坛密封严实。坛子火候平稳,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煨熟后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色泽红润。
  我国很多地方有做坛肉的风俗,这道普通的菜,不用珍贵的配料,但名气都很大。汉源位于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大渡河中游两岸,通往康藏、凉山及云南边陲的重要通道。诗仙李白经过古黎州,即今日的汉源,吃过坛子肉,留有赞美诗曰:
  一坛二坛三四坛,五坛六坛七八坛。
  尝尽天下千般肉,唯有雪山香坛鲜。
  佳句赞誉汉源坛子肉,四川传统的坛子肉富有乡土风味。据传此菜源于农村乡间,因农家活路多,粮多猪多。栽插和收割季节,农忙人少,想吃肉改善生活,又怕烹肉时间长,耽误农活。以坛子替代锅,大块猪肉加入调料,投入坛内封口。用柴灰火烧煨,收工回家时,启开坛口。
  桂阳的坛子肉,却有另一种说法,不同于四川的风俗。三国时期赵子龙率军平定桂阳郡,多年的战争,给当地的百姓生活造成贫苦,民不聊生。赵子龙提出减租免赋的政策,鼓励百姓养猪种田。此后,每年家家户户都养过年猪,百姓舍不得吃,摸索出腌、炸和炖的方法。在明朝之前以巴蜀花椒磨粉,配上姜蒜切丁腌制,辣椒传入湘南地区,使用坛子肉蘸辣椒口感更好。
  这几年,我多次来往东北做田野调查,每次去沈阳,文友们知道我是满族,请吃满族食品,吃过多家坛子肉。满族人有喜食猪肉的习俗,五花肉切成段,用多种调料腌渍,连卤装入坛中,坛口封实,小火炖两个多小时,待肉酥烂。
  一六三四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皇宫中的御膳房精选五花肉和瘦肉,切成均匀整齐,六分见方的肉块。经过煸炒后,加入青葱、老姜、腐乳汁,以及各种调料,放入御膳房殿前的专用大坛,然后文火慢炖。这道菜皇上喜欢吃,盛京坛肉由此得名。
  据民间传说,由于皇上长时间吃宫中的坛肉,吃腻了给御膳房下令,创出新口味坛肉的做法。这可让御膳房厨头疼的事情,听说民间一个年轻师傅,做坛肉一绝,百姓称为“盛京第一坛”。厨头不顾自己的身份,亲自登门重邀,请来为皇上做坛肉。
  皇上不知道内情,吃过民间年轻师傅做的坛肉,口味与众不同。皇上后来听说此事,立马下令,封年轻人为皇室御厨,赐“天下第一坛”的美名。
  这样美好的故事,感染一代代人,在时间中流传,不断地补充,添加动人的情节。续记中说,有一年,制作该坛肉的御膳房厨师,家中发生变故,因老家母亲病逝,必须回家守孝三年。年轻师傅向皇上请辞,皇帝真是舍不得他,感慨地说道:“百行孝为先,而汝之坛肉亦为天下一绝,尔甚孝,特赐汝为天下第一孝。汝肉坛为孝坛。”后来,民间又有忠坛和礼坛,两种坛肉的说法。
  济南的坛子肉,据传由凤集楼饭店创牌。一百多年前,该店大厨拿猪肋条肉,加调味和香料,瓷坛慢火煨。五花肉为主要食材,经过慢煨,色泽成棕红,其味浓厚,汤汁熬得浓稠,肉味香熟,烂而不腻。济南的坛子肉做法,并不多么复杂,猪肋肉杀成骰子块,投进沸水焯,捞出清水冲净。
  坛子内放肉块,大葱、姜切片,放酱油、冰糖和肉桂,倒入煮肉原汤,漫过肉块为准,坛口盖严实防泄气。中火烧开,文火煨几个钟头。启坛后,钻出一股香气,拣出姜、葱、肉桂,盛盘即可。
  老济南卖坛子肉,最有名的是后宰门街的同元楼。它使用的器具讲究,黑釉小坛子,木炭的微火煨。吃过一次,总是忘忆不了,想再回头品尝。一个人不论走多远,即使口音改变,离开多久,改变不了的是口味。吃是一种文化,潜伏身体的深处。作家蒋蓝说:“可以说,口味是人类最深的瘾癖。”这句话精辟,可用肥厚形容。
其他文献
在插板透水丁坝水流特性及冲淤规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CCHE2D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插板透水丁坝透水孔孔数和布置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透水孔最佳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并对不同勾头型式插板透水丁坝区水沙特性及冲淤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最优的T型勾头插板透水丁坝型式,以及主要分析了不同因素对T型插板透水丁坝区水流特性及局部冲刷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在来流量、透空率等因素不变条件下,孔数越多,丁坝上游水面线越高,下游水面线越低,坝前坝后流速均越小,缓流效果越好,流速均匀性越好
为了能够进一步改善高寒山区融雪径流的模拟精度,更好地指导冰川融雪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伊犁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具有高分辨率模拟精度的中尺度气象数值模拟(WRF)模式单向耦合可变下渗能力(VIC)水文模型,并借助数据同化方法改善WRF模式的气象模拟精度,构建基于数据同化校正后的WRF-VIC陆气耦合模型,开展高寒山区融雪径流模拟研究。
  借助GFS再分析数据作为WRF模式的初始条件,选取14个物理参数组合方案,采用9km:3km的双层嵌套方式对研究区三个时段的降水和气温进行模拟。结果表明
村庄更远的地方,是一棵棵树,稳稳妥妥地托着头顶的蓝天和白云。我绕着村庄跑一圈,村庄大大小小的树也绕着我跑一圈。蓝天像一顶高耸巨大的蒙古包,搭在村庄周围的树梢上。树梢上盛开着一块块洁白的云,一切事物都像是在云里或者树梢上移动、奔跑。  村庄里,与牛呀马呀狗呀羊呀相比,长得最快的就要属树了。它从一棵幼苗到一棵大树,总是急着向上生长,树长得比我快多了。树不会跟村庄人争路,也不会跟牛、羊、马、狗争路,树一
期刊
针对糙条的研究,前人已阐明糙条在弯段泄槽内水力特性及消能导流机理,但糙条对弯道水流冲击波的影响分析及糙条布置参数等内容尚未开展。鉴于此,论文进行相关试验,分析糙条对冲击波的特性影响并提出具有普适性的糙条布置参数。
  首先,通过设计圆心角60°,中轴线半径75cm的溢洪道模型,对比有无糙条情况下的溢洪道弯段泄槽内冲击波水流能量及水面结构,分析糙条对弯道水流冲击波的特性影响,并利用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溢洪道内部水体流场,了解糙条对冲击波的干扰原理;其次,将冲击波特性分为能量与水面结构两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模
装配式建筑顺应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前期装配式类型的确定和预制构件类型的选择都会对后期的设计环节、制作环节以及施工安装环节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客观、科学、合理的选择预制构件的组合方案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多目标的角度,对不同预制构件组合方案进行评价,以寻求综合考虑下的最优方案。分析总结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优势,并提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阶段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建立了预制构件组合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并运用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对实际工程
新疆各地兴建了多座百米级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现成为竞争性强的优势坝型。施工规范提出“心墙沥青混凝土在连续碾压过程中,结合面温度不宜低于70℃,且不高于90℃”。但受到新疆高温高寒气候条件的影响,沥青混凝土结合面温度难以控制,导致心墙沥青混凝土结合区会出现施工质量上的缺陷。并且现今沥青混凝土的渗透性研究大多处于低水头,不能很好的反映沥青混凝土心墙在高渗透压力下的压密效应。因此,采取室内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沥青混凝土高温碾压侧胀及低温结合区的渗透性。现场进行了心墙沥青混凝土结合面温度分别为80℃
积雪属于流域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积雪消融产生的融雪水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淡水资源。在积雪消融过程中,浅层土壤水热状况与融雪水下渗具有互馈作用,是影响融雪产流模拟的重要参数,但目前针对不同遮蔽条件下分层积雪物理特性及土壤水热互作效应机理缺少系统性的观测分析,致使难以在融雪径流模型中区分不同下垫面条件对积融雪水文效应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对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下游试验区2017年11月~2018年3月有无遮蔽条件下(林冠下、开阔地)积融雪过程中积雪与冻土要素进行观测与分析,尝试揭
排沙漏斗是目前处理泥沙较为成熟高效的二级泥沙处理设施之一。悬板作为排沙漏斗运行时的重要部件,其设计和在运行中的力学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排沙漏斗的实际运行效果。目前对排沙漏斗的研究均是将悬板视为刚体,只是对排沙漏斗的单物理场即流场特性进行研究,并没有将流场和结构耦合分析。为进一步探明造成悬板破坏的力学成因,本文采用流固耦合算法对排沙漏斗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通过运用流固耦合算法对排沙漏斗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典型工况下排沙漏斗内部流场分布及悬板所受等效应力及变形数据
一  二十年前,父亲带领我们举家返回故乡。与往时返乡探亲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一家从此要在“故乡”的土地常住下来。  事实上,在我童年成长的记忆里,返乡探亲的机会很少,所了解的自然不多。父亲幼年丧父,少小便离家外出讨生活,到黔桂交界的一座矿山挖煤三十余年。待到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的年岁,却赶上矿山破产倒闭,加之父亲生性本分,怀揣“落叶归根”的世俗观念,决定拖家带口返乡当农民。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
期刊
过滤器是处理微灌水源中泥沙的关键设备,能保证微灌系统的正常运行。但绝大多数过滤器的运行方式属于泵后强压过滤冲洗,存在能耗高,投资大,不易清洗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泵前微压过滤冲洗的一种新型过滤措施—微压过滤冲洗池。本文以水头损失为水力性能考核指标,泥沙去除率、滤网截沙质量及过滤时间为过滤性能考核指标,开展了微压过滤冲洗池的物理模型试验,利用数据处理系统(DPS)和投影寻踪回归(PPR)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试验数据。探讨了2种不同滤网下微压过滤冲洗池的过滤性能,并运用量纲分析建立了微压过滤冲洗池的水头损失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