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是卖灵丹妙药的。我只是在探索:遇到问题可以怎样去思考,才有解决的希望。我不兜售教育秘方,我在学习教育智慧。”
——摘自《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邂逅
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原本是该与我擦肩而过的。那是学校2011年寒假里的新年礼物。那段时间,业务类的书籍看得有点倦怠了,所以假期未开始,几本文学类的书就被我從书店里搬回,打算换换口味,好好享用一番。至于这本,只有暂作收藏了。
把它插入书柜的时候,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看见了,问:“妈妈,这是什么书?”“学校送的,要我们假期里学习。”没想到,第二天,它就被儿子捧在了手里。儿子看书很杂,九阳豆浆机的营养豆谱他都能当课外书看上几天,所以我也没在意。
没几天,儿子开始谈及书的内容了:“妈妈,这个老师真冤!”
“怎么?”
“他每天准时放学,不留学生补课,成绩稳居地区第一,可是校长却批评他放得太早。”
“那你认为呢?”
“我同意专家的意见,不能把‘早放学’和‘不负责任’画等号,这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一同泼出去了。”
“喔,有点道理。这是第几个案例?”
“第100个。”
“啊?你看完了?”
“是呀,妈妈,你什么时候看呀?”儿子怂恿着。
“过几天吧。”我敷衍着。
几天后的饭桌上,我扯起了一个学困生的事,不料,儿子居然接口说:“教育专家王晓春说:‘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你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崩溃!这还得了,我一个教育工作者,居然被一个黄毛小儿拎出专家来教育了?
看来,这本书是该看看了。
领略
翻开封页,但见作者照片,瞅着有几分眼熟。再看看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有点耳熟。读着作者写的前言,终于让我忆起了他——“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第六模块专家讲座《奖励的艺术》中的主讲人。想当初,在网络上聆听了他讲座的我,还重燃了多年前笔录4万多字《魏书生讲座实录》的热情,想把他的讲座内容也记录下来,最后因为诸多原因在记录了700多字后放弃了。王老师,真是怠慢了!
这本书中王老师点评的100个教育案例均来自“教育在线”各栏目。有趣的是,点评时,王老师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用分析态度,不盲目跟着教师的思路跑,始终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再加上略显冷幽默的文笔,对教师处理教育案例的方法绝对是一种冲击。王老师常把教师处理案例时一些啼笑皆非的举措或话语和医生作比,如:“根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样去行动,就像医生不能要求病人只得‘标准病’一样。”
有些教师自鸣得意的案例处理,在研究者的眼里,没有丝毫的科技含量,被称作“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如案例《课间有学生打架了》中,一个转班过来、内向到极致的孩子打了班长,教师让他来到办公室,说说想法。“每说一句话,加2分,说够10分,就可以走。”
结果,学生如老师所愿每隔十分钟左右说了一句:
“我不该打毕某。”
“我应该上课发言。”
“因为不守纪律,耽误上科学课了。”
“一节课老师都在忙于备课,还要解决我的问题,老师很辛苦。今天我们小队得不了自律小队,这是我的责任。”
于是,老师握了握他的手,把他送出了办公室。
而在王老师的分析中,这位老师的目的是方便今后的管理,而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这是教师中心主义思想。“搞不清老师到底打算解决什么问题,打人问题,不发言问题,不守纪律问题,不能体谅老师问题,还是其他什么问题;但又好像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重要的是,我看不出这位老师经过这次谈话,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什么提高。教师没有研究任何问题。”
这样一针见血的分析,真让老师汗颜啊!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教师们的许多案例,一片爱心倒是看得很清楚,而智慧,就不明显了。这也正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佛家有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有些教师的案例处理,简单易行,却在研究者的深入分析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而且喜欢猜一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
“一个想研究学生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生气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的心理要健康,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善于把麻烦变成快乐。假如没有点评,那么这100个教育案例就是“萝卜烧萝卜”的水平。
经历了这样一个批判性思维过程,真个如醍醐灌顶。我们见多了“神话师爱”的案例,事实上,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唐太宗李世民悼念魏征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方式方法的低科技含量,非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教师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有很大区别。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这个假期,书香绕梁呀!
(作者单位:海盐县三毛小学
浙江嘉兴314300)
责任编辑余志权
——摘自《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邂逅
王晓春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原本是该与我擦肩而过的。那是学校2011年寒假里的新年礼物。那段时间,业务类的书籍看得有点倦怠了,所以假期未开始,几本文学类的书就被我從书店里搬回,打算换换口味,好好享用一番。至于这本,只有暂作收藏了。
把它插入书柜的时候,读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看见了,问:“妈妈,这是什么书?”“学校送的,要我们假期里学习。”没想到,第二天,它就被儿子捧在了手里。儿子看书很杂,九阳豆浆机的营养豆谱他都能当课外书看上几天,所以我也没在意。
没几天,儿子开始谈及书的内容了:“妈妈,这个老师真冤!”
“怎么?”
“他每天准时放学,不留学生补课,成绩稳居地区第一,可是校长却批评他放得太早。”
“那你认为呢?”
“我同意专家的意见,不能把‘早放学’和‘不负责任’画等号,这是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小孩子也一同泼出去了。”
“喔,有点道理。这是第几个案例?”
“第100个。”
“啊?你看完了?”
“是呀,妈妈,你什么时候看呀?”儿子怂恿着。
“过几天吧。”我敷衍着。
几天后的饭桌上,我扯起了一个学困生的事,不料,儿子居然接口说:“教育专家王晓春说:‘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爱不属于专业能力。你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崩溃!这还得了,我一个教育工作者,居然被一个黄毛小儿拎出专家来教育了?
看来,这本书是该看看了。
领略
翻开封页,但见作者照片,瞅着有几分眼熟。再看看介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有点耳熟。读着作者写的前言,终于让我忆起了他——“知行中国班主任培训”第六模块专家讲座《奖励的艺术》中的主讲人。想当初,在网络上聆听了他讲座的我,还重燃了多年前笔录4万多字《魏书生讲座实录》的热情,想把他的讲座内容也记录下来,最后因为诸多原因在记录了700多字后放弃了。王老师,真是怠慢了!
这本书中王老师点评的100个教育案例均来自“教育在线”各栏目。有趣的是,点评时,王老师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用分析态度,不盲目跟着教师的思路跑,始终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再加上略显冷幽默的文笔,对教师处理教育案例的方法绝对是一种冲击。王老师常把教师处理案例时一些啼笑皆非的举措或话语和医生作比,如:“根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主观想象那样去行动,就像医生不能要求病人只得‘标准病’一样。”
有些教师自鸣得意的案例处理,在研究者的眼里,没有丝毫的科技含量,被称作“蒙在鼓里的教育者”。如案例《课间有学生打架了》中,一个转班过来、内向到极致的孩子打了班长,教师让他来到办公室,说说想法。“每说一句话,加2分,说够10分,就可以走。”
结果,学生如老师所愿每隔十分钟左右说了一句:
“我不该打毕某。”
“我应该上课发言。”
“因为不守纪律,耽误上科学课了。”
“一节课老师都在忙于备课,还要解决我的问题,老师很辛苦。今天我们小队得不了自律小队,这是我的责任。”
于是,老师握了握他的手,把他送出了办公室。
而在王老师的分析中,这位老师的目的是方便今后的管理,而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这是教师中心主义思想。“搞不清老师到底打算解决什么问题,打人问题,不发言问题,不守纪律问题,不能体谅老师问题,还是其他什么问题;但又好像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重要的是,我看不出这位老师经过这次谈话,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有什么提高。教师没有研究任何问题。”
这样一针见血的分析,真让老师汗颜啊!很多老师都是这样,把学生承认错误看作教育的成功,看作处理一件事的结尾,殊不知这常常连开头都算不上。教师们的许多案例,一片爱心倒是看得很清楚,而智慧,就不明显了。这也正是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普遍弱点。
佛家有语:“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有些教师的案例处理,简单易行,却在研究者的深入分析中,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遇事总想问个为什么,而且喜欢猜一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
“一个想研究学生的教师是没有时间生气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有研究心态,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师自己的心理要健康,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善于把麻烦变成快乐。假如没有点评,那么这100个教育案例就是“萝卜烧萝卜”的水平。
经历了这样一个批判性思维过程,真个如醍醐灌顶。我们见多了“神话师爱”的案例,事实上,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唐太宗李世民悼念魏征时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方式方法的低科技含量,非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教师素质不同,理念不同,思路不同,人生哲学不同,教育效果就会有很大区别。
“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这个假期,书香绕梁呀!
(作者单位:海盐县三毛小学
浙江嘉兴314300)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