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在新高考背景下,分析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考查内容,总结现有的模拟卷此模块语言鉴赏题试题类型,重点分析学生答题失分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语言鉴赏;失误点;教学建议
所谓新高考即教育部规定的湖南、湖北等18省2018级高中毕业生所要参加的3 3(或3 1 2)模式的高考。新高考的目的在于以“考改”促进“教改”,纠正高中教育在教学上的偏差,以此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就语文学科而言,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與以往有多大变化,是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各地的语文教研基本上以2020年山东卷为方向,随着2021年1月份适应性考试试卷的出炉,新高考的试卷形式基本上明确。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减少了选择题的数量,增加了文字表述题,特别是语言鉴赏方面的。面对新高考考查形式的改变,教师不仅要深入思考新高考改革改了什么、为什么要改的问题,更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向,重新梳理重难点,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当前高中教育“唯分数论”的误区,从而实现教育部以“考改”促进“教改”的目标。文章着重研究新高考形势下,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语言鉴赏题的题型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考查内容的变化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分值仍在20分左右,其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词语的辨析与选择、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病句修改、标点符号的作用、补写句子、语段压缩等。具体分值和考查形式见下表:
通过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20年全国高考卷、山东卷、2021年1月份的适应性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考点相差不大;
考查形式的比重变化较大——减少了选择题的比重,增加了文字表述题的分值,山东卷最为明显;考题的难度系数增加。新高考方向的试题新增了修辞知识的辨析鉴赏、原句与修改句的效果比较题,而在常规的语段压缩和概括题型中渗入了句型、句式的考察。
新高考增加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文字表述题的分值,有可能是为解数字时代“碎片化阅读”“短视频”等现象带来的学生深阅读减少、鉴赏力和表达力下降的问题。新的考查形式加强了对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规律的考查,要求其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二、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语言鉴赏题型特点
从2020年山东卷、2021年1月适应性考试卷以及各地的质检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语言鉴赏题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一种是对某种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种是原句和修改句表达效果的比较;一种是对对联、牌匾、题词等进行鉴赏。
(一)某种特定修辞手法的鉴赏题
修辞手法的鉴赏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考点,以往的考题多要求学生能够辨别语段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效果鉴赏即可。例如,引用这一修辞手法,只要学生能够指出“引用了……”“从而引出了……”或者“佐证了……”即可得分。而新高考的此类语言鉴赏题往往已经直接给出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要求考生结合语段对此进行赏析,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段的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考查得更加深入,也更加详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阅读、细细品赏,并将内在感知化为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2020年9月泉州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第20题:
引用有引出后文、佐证观点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引用进行简要分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盆景是微观的园林,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4分)
此题的参考答案从引出后文和佐证观点两方面进行组织,学生一下无所适从,而很多同学会背的引用的作用,题干中已给出,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把知识框架与具体文段结合的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二)原句与修改句表达效果比较题
原句与修改句表达效果比较题,其实是一种旧题型。改换句子中某个词语、调换句子的语序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现力、感受修辞魅力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只不过放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考查是首次。此类题型放在语言运用模块考查,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感知其不同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这考查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对联、牌匾、题词等的鉴赏
对联、牌匾、题词等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是语言鉴赏的范本,鉴赏这类材料,可以从它的内容、形式、手法等角度入手。如,2021年济南市高三模拟卷第22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点评材料中的对联。(6分)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修复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三、 考生答题的失误点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语言鉴赏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鉴赏的知识欠缺,分析方向偏离
语言鉴赏知识体系的掌握,是做对语言鉴赏题的前提。部分同学尚未掌握或者尚未牢固掌握语言鉴赏知识体系,在答题时整体性的偏离考核要点,或者考点判断失误。例如,2020年山东卷第20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为: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长短句转化和句子的衔接与连贯。部分同学误判原句为长短句结合。故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有了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做题时才能有方向;准确判定试题考点,才能有的放矢,精准答题,提高得分率。
(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浮于表面,鉴赏分析不到位 经过一轮全面复习,二轮重点梳理之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语言鉴赏知识体系,甚至能够准确判定题目的考点。但是在答题时仅能从整体上判断考点的一般作用,不能很好地结合材料鉴赏出来。例如,2021年3月泉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三的第20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逐一还原的场景、道具布设用心。”从语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为:影片中,动作、术语专业到位,球球真扣;场景、道具布设用心,逐一还原。)
本题的考点同样为长短句的转化和上下文的衔接照应。此时已经进入二轮复习的考生,考点判定基本正确,能够发现长短句转化后的强调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也变化。但是,学生未能结合文本指出原句的强调重点是什么、改句的强调重点是什么、为什么原句强调的重点更好。原句经过修改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具体指出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因而造成失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用替换法、改换法等语言鉴赏策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进而通过专项训练、答案升格训练等方法,让学生把内在感知结合文段准确地表述出来。
(三)答题仅局限于句子,缺少整体性思维
某种修辞手法效果的具体鉴赏题,学生往往仅注意此种修辞手法本身作用的鉴赏,而忽略其作为整个语段的一部分在整体语段中的作用。例如,2021年2月金太阳联考卷第20题:
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赏析。(画线句子为: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从后台钻出来,走到世俗的炊烟里去。)
此题除了要求考生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借代这一修辞手法是如何使表达具体生动外,还要求结合文段,发现“炊烟”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另外,针对原句与修改句表达效果比较题,部分同学仅着眼于句子之间的不同,并逐点进行分析,忽略了句子与文段之间的衔接照应关系。例如,2020年3月泉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20题(题目见上)原句与前句构成整句,结构整齐,气势贯通,而改句则无此效果,很多同学忽略此考点。甚至有个别题目专门以此为考点。如,新高考模拟试题汇编福建专版的天利38套卷卷5第19题:
文中画线句子可不可以改成“高大的云杉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为什么?(原文中画线句为: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
此题不含鉴赏题最常见的修辞,原句和修改句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语发生了变化,只能从整体性的角度,从上下文的衔接连贯上考虑。原句以高山为陈述对象(为主语),见前文以“山谷”为陈述对象,二者均为地点,上下文衔接更连贯;同时“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在前,体现了由山谷到高山的观察点的变化。
教师在日常语言鉴赏教学中要有整体性思维,要让学生牢牢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性原则,从篇章的角度掌握语言鉴赏的金钥匙。
四、 结语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语言鉴赏虽是新高考中出现的新考点,但是它的实质还是语言鉴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语言鉴赏的整体框架中,用语言鉴赏的知识体系贯通文学类文本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语言鉴赏,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从“唯分数论”向“全面育人”教育目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厉行威.“新高考”,“新”在哪里[J].求学,2018(32).
[3]魏娜.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赏析薄弱的现象及对策:以诗歌鉴赏为中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简介:孙春飞,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
关键词: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语言鉴赏;失误点;教学建议
所谓新高考即教育部规定的湖南、湖北等18省2018级高中毕业生所要参加的3 3(或3 1 2)模式的高考。新高考的目的在于以“考改”促进“教改”,纠正高中教育在教学上的偏差,以此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就语文学科而言,新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與以往有多大变化,是语文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各地的语文教研基本上以2020年山东卷为方向,随着2021年1月份适应性考试试卷的出炉,新高考的试卷形式基本上明确。语言文字运用模块减少了选择题的数量,增加了文字表述题,特别是语言鉴赏方面的。面对新高考考查形式的改变,教师不仅要深入思考新高考改革改了什么、为什么要改的问题,更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向,重新梳理重难点,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走出当前高中教育“唯分数论”的误区,从而实现教育部以“考改”促进“教改”的目标。文章着重研究新高考形势下,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语言鉴赏题的题型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考查内容的变化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分值仍在20分左右,其考查的知识点涉及词语的辨析与选择、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病句修改、标点符号的作用、补写句子、语段压缩等。具体分值和考查形式见下表:
通过上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2020年全国高考卷、山东卷、2021年1月份的适应性考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考点相差不大;
考查形式的比重变化较大——减少了选择题的比重,增加了文字表述题的分值,山东卷最为明显;考题的难度系数增加。新高考方向的试题新增了修辞知识的辨析鉴赏、原句与修改句的效果比较题,而在常规的语段压缩和概括题型中渗入了句型、句式的考察。
新高考增加语言文字运用模块文字表述题的分值,有可能是为解数字时代“碎片化阅读”“短视频”等现象带来的学生深阅读减少、鉴赏力和表达力下降的问题。新的考查形式加强了对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规律的考查,要求其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二、 新高考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语言鉴赏题型特点
从2020年山东卷、2021年1月适应性考试卷以及各地的质检卷来看,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语言鉴赏题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一种是对某种修辞手法的鉴赏;一种是原句和修改句表达效果的比较;一种是对对联、牌匾、题词等进行鉴赏。
(一)某种特定修辞手法的鉴赏题
修辞手法的鉴赏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考点,以往的考题多要求学生能够辨别语段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效果鉴赏即可。例如,引用这一修辞手法,只要学生能够指出“引用了……”“从而引出了……”或者“佐证了……”即可得分。而新高考的此类语言鉴赏题往往已经直接给出某种修辞手法的作用,要求考生结合语段对此进行赏析,考查学生结合具体语段的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考查得更加深入,也更加详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深入阅读、细细品赏,并将内在感知化为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2020年9月泉州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卷第20题:
引用有引出后文、佐证观点的作用,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引用进行简要分析。(“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盆景是微观的园林,园林是自然山水的浓缩。)(4分)
此题的参考答案从引出后文和佐证观点两方面进行组织,学生一下无所适从,而很多同学会背的引用的作用,题干中已给出,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把知识框架与具体文段结合的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二)原句与修改句表达效果比较题
原句与修改句表达效果比较题,其实是一种旧题型。改换句子中某个词语、调换句子的语序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表现力、感受修辞魅力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只不过放在语言文字运用模块考查是首次。此类题型放在语言运用模块考查,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感知其不同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这考查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对联、牌匾、题词等的鉴赏
对联、牌匾、题词等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是语言鉴赏的范本,鉴赏这类材料,可以从它的内容、形式、手法等角度入手。如,2021年济南市高三模拟卷第22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点评材料中的对联。(6分)
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济南,适值趵突泉公园内的李清照纪念堂修复扩建,管理部门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欣然同意,不久即题联一副:
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文采有后主遗风
三、 考生答题的失误点分析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语言鉴赏题重点考察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鉴赏的知识欠缺,分析方向偏离
语言鉴赏知识体系的掌握,是做对语言鉴赏题的前提。部分同学尚未掌握或者尚未牢固掌握语言鉴赏知识体系,在答题时整体性的偏离考核要点,或者考点判断失误。例如,2020年山东卷第20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为: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长短句转化和句子的衔接与连贯。部分同学误判原句为长短句结合。故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有了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做题时才能有方向;准确判定试题考点,才能有的放矢,精准答题,提高得分率。
(二)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浮于表面,鉴赏分析不到位 经过一轮全面复习,二轮重点梳理之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掌握语言鉴赏知识体系,甚至能够准确判定题目的考点。但是在答题时仅能从整体上判断考点的一般作用,不能很好地结合材料鉴赏出来。例如,2021年3月泉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三的第20题: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逐一还原的场景、道具布设用心。”从语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原句为:影片中,动作、术语专业到位,球球真扣;场景、道具布设用心,逐一还原。)
本题的考点同样为长短句的转化和上下文的衔接照应。此时已经进入二轮复习的考生,考点判定基本正确,能够发现长短句转化后的强调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也变化。但是,学生未能结合文本指出原句的强调重点是什么、改句的强调重点是什么、为什么原句强调的重点更好。原句经过修改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但并未具体指出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因而造成失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用替换法、改换法等语言鉴赏策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进而通过专项训练、答案升格训练等方法,让学生把内在感知结合文段准确地表述出来。
(三)答题仅局限于句子,缺少整体性思维
某种修辞手法效果的具体鉴赏题,学生往往仅注意此种修辞手法本身作用的鉴赏,而忽略其作为整个语段的一部分在整体语段中的作用。例如,2021年2月金太阳联考卷第20题:
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请据此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用借代进行简要赏析。(画线句子为:此时夜幕降临,做戏的人从后台钻出来,走到世俗的炊烟里去。)
此题除了要求考生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借代这一修辞手法是如何使表达具体生动外,还要求结合文段,发现“炊烟”与后文的“晚饭”相照应,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
另外,针对原句与修改句表达效果比较题,部分同学仅着眼于句子之间的不同,并逐点进行分析,忽略了句子与文段之间的衔接照应关系。例如,2020年3月泉州市第三次质量检测20题(题目见上)原句与前句构成整句,结构整齐,气势贯通,而改句则无此效果,很多同学忽略此考点。甚至有个别题目专门以此为考点。如,新高考模拟试题汇编福建专版的天利38套卷卷5第19题:
文中画线句子可不可以改成“高大的云杉密密地矗立在迎面陡峭的高山上”?为什么?(原文中画线句为: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密密地矗立着高大的云杉。)
此题不含鉴赏题最常见的修辞,原句和修改句最大的不同在于主语发生了变化,只能从整体性的角度,从上下文的衔接连贯上考虑。原句以高山为陈述对象(为主语),见前文以“山谷”为陈述对象,二者均为地点,上下文衔接更连贯;同时“迎面陡峭的高山上”在前,体现了由山谷到高山的观察点的变化。
教师在日常语言鉴赏教学中要有整体性思维,要让学生牢牢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性原则,从篇章的角度掌握语言鉴赏的金钥匙。
四、 结语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的语言鉴赏虽是新高考中出现的新考点,但是它的实质还是语言鉴赏。我们可以把它放在语言鉴赏的整体框架中,用语言鉴赏的知识体系贯通文学类文本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和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语言鉴赏,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做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从“唯分数论”向“全面育人”教育目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厉行威.“新高考”,“新”在哪里[J].求学,2018(32).
[3]魏娜.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赏析薄弱的现象及对策:以诗歌鉴赏为中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4(1).
作者简介:孙春飞,福建省泉州市,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