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对老师角色身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充满实践智慧的专业人员”,由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适应这一新的要求,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章从教学语言的音乐之美、生动精练、情感充沛、启发诱导与个性特色等方面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文教学;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这两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表达艺术的魅力,不仅是自身素养水平和个人魅力的体现,而且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成长的必要手段。
成功的教学语言绝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而是融音乐美、生动精练、情感充沛、启发诱导与个性特色于一体的。具体来说,应该符合以下艺术标准:
一、追求语言的音乐之美
提及教学语言,一般人首先想到的铿锵有力、字正腔圆。其实,语言教学语言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一点。我认为,语文教学语言首先要驾驭好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成功的演讲,能够吸引听众,达成共鸣,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演讲家能够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老师讲课自然也要如此。如果声音偏低,似苍蝇嗡嗡嗡,学生听不清楚,听起课来很吃力,时间久了,就会分散注意力,尤其在春夏季节,这样的声音似一支催眠曲,使听者昏昏欲睡。而响亮清晰的声音,震动着学生的脑波,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使之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才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语速太快,像放连珠炮似的,学生听不清楚,难以接受,而且没有思考的时间,老师的教学成了填鸭式的灌输形式,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而速度过慢,影响教学进度不说,更主要的是无形中给学生制造了开小差的空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的语速要快慢适中,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有快有慢、有起有伏,才会使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有滋有味。
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根据文本、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虚心向演讲家们学习,做到有高有低,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张弛自然,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富音乐美。
二、追求语言的生动之美
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在教学中,应用生动、优美、流畅、精炼的课堂语言,能使课堂生气勃勃、妙趣横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呆板凝滞、繁冗拖沓的语言只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负担,除此而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一位老师,应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弹奏出悠扬悦耳的曲子,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产生共鸣。这样,课堂就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艺术的天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笔者在讲解《<论语>选读》时,谈到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时,我是这样说的:“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处世的思想也不一样。年轻时,精力充沛,如同朝日,理当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张扬自己的锐气;等到年过半百,看清人事,悟透生活,儿孙绕膝,就该收敛心性,颐养天年。”精心设计的艺术语言,激发着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儒道思想有了基本了解,也对课堂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教学语言除了讲究优美生动,还需精练。老师说话不要杂乱无章、天马行空地侃大山,也不能苍白幼稚、重复啰唆唆地“训小孩”,更不能故作高深、矫揉造作地玩深沉。需要弃除杂质,提炼精华,言简而意赅。
三、追求语言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讲课时情感投入很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的组织课堂,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以同样的热情回报课堂。老师不能只是一台会发声不会传情的机器,不论自己性格怎样,上课时也不能语调平淡,语言干瘪无味,或是不苟言笑、表情冷漠、没精打采。要投入感情,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入境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听课的愉悦与幸福,听课成了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
还记得高一新生开学时我上的第一篇课文是《我与地坛》,当时把它作为开学第一课来上,是因为考虑到学生在经过了初中三年的拼搏奋斗后,跨越了人生的又一阶梯,来到人生的又一成长站,应该对青春和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这篇课文是史铁生饱含真情写出来的,字里行间传达的都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爱中有关心、理解、尊重,也有焦虑与担忧。为了造成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我下载了反映父母之爱的歌曲,还找到一些自己小孩成长的照片,搜索父母与孩子之间一些感人的记忆碎片,让学生在音乐、照片的欣赏与故事的倾听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讲到动情处,我甚至流下了眼泪。我发现下面的学生们,一个个那么安静,有的女生眼里也都是泪花,或许他们是在想父母了,或许是在为自己的一些行为忏悔了。总之,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作者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四、追求语言的理性诱导之美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最早来源。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亦说:“平庸的教师只是讲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由此可见,对于教学语言来说,理性的启发诱导异常重要。
增强教学语言的理性诱导,不等于抛出一个个问题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成果,然后老师点评。要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意语言措辞的技巧。如在讲必修三闻一多的《发现》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在一个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题目“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做沉思状,半晌都没反应,下课十分钟我想这样的提问方式估计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于是到第二个班上课时,我换了一种问法:结合文章内容看看,作者到底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噩梦,是噩梦挂着悬崖。”看起来这两种提问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学生那里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老师的提问是很关键的,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准确地理解课文。
其次提问难度要适中。一般老师喜欢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一堂课能否成功就看问题的设计了。一般来说,问题的设计不可一开始就设置个大难题,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激情阻挡在大门外。应该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逐步攻克难关的。
如讲《我有一个梦想》,可以这样灵活设计提问:
1.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2.马丁·路德·金为什么要发表这次演讲?
3.“我有一个梦想”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4.发表这次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四个问题,前两个是一目了然的,学生可以很快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需要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筛选整合,有一定难度,但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出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就需要在对全文内容与主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了,这考验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思考的能力,难度增加。把握好提问的这一要义,才能达到对学生好的启发诱导的作用。
最后要注意选择时机。教师语言行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语言时机的影响。点评诱导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体现一个教师水平的契机。点评诱导的全部精髓在于相机而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如有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学生对贝多芬给不相识的盲姑娘弹琴的行为很不理解,这时,学生对于这一难题想弄通而又没有弄通,老师抓住学生的“愤”的时机,适时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探索答案的状态。在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后,老师又抓住学生似懂非懂,欲言却不能言的“悱”的时机,恰当、巧妙地用一个典故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学生朦胧的状态中,及时地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五、追求语言的个性之美
“从教师的劳动性质来看,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劳动是一种个体劳动,它需要强烈的个性。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学生们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作为个体劳动的老师,应该主动去顺应学生的期待,注意语言角色的扮演,展现语言的个性魅力。
首先,要适应教材,体现文本个性。文本体裁和语言风格对教学语言有着直接制约、导向作用的。不同的文本体裁和语言风格对事、理、情的表达侧重点不一样,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记叙具体形象,以事动人;议论鲜明概括,以理服人;诗歌言简意赅,以情感人。即使相同体裁的文本,不同作家语言风格迥异,即使是同一作家,不同的内容,语言风格也会有变化。因此教学语言要与文本的体裁协调一致,用记叙性语言教记叙文,用议论性语言教议论文,用诗一样的语言教诗歌……。这样,学生才能因“叙”知事,以“议”知理,凭“情”动心,由“说”获知。
其次,要适应学情,体现个人特色。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具有个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呢?这是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笔者个人的做法是:
1.设计新鲜的比喻和事例新鲜的设喻和设例,能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原理转化为浅显的常理。在讲“修辞的作用”时,我对学生说:“运用语言犹如修房造屋,语义是地基,词汇是砖瓦木石,语法是结构规则,三者缺一不可。修辞不是语言要素,但能使语言更加完善、优美。因此好比修房造屋中的……”讲到这里,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抢着说“装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教学语言也就有了几分新颖的特点。
2.用自己锤炼出的“凡人警句”,揭示人生哲理。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时机,锤炼出几句启迪学生思维,揭示人生哲理的“凡人警句”。为了使学生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观,我对学生说:“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它就在你身边。”我为了鼓励学生坚持,就跟他们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这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句子让我的教学语言有了个性,也是课堂生动了起来。
教学语言个性是多方面的,与教材、教师、学生等因素有关,还与教室课堂教学中的临场发挥能力、课堂开放度、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等有关。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了解并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追求语言表达的更高境界,不仅是顺应课改要求、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手段。只要我们平时用心锤炼,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尚文.走进语言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齐沪扬.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黄贞意.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8.
作者简介:江正,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课程教学、“生本”教法。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言艺术;语文教学;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一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这两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和无穷魅力。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提高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表达艺术的魅力,不仅是自身素养水平和个人魅力的体现,而且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和学生成长的必要手段。
成功的教学语言绝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而是融音乐美、生动精练、情感充沛、启发诱导与个性特色于一体的。具体来说,应该符合以下艺术标准:
一、追求语言的音乐之美
提及教学语言,一般人首先想到的铿锵有力、字正腔圆。其实,语言教学语言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一点。我认为,语文教学语言首先要驾驭好高、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
成功的演讲,能够吸引听众,达成共鸣,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演讲家能够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老师讲课自然也要如此。如果声音偏低,似苍蝇嗡嗡嗡,学生听不清楚,听起课来很吃力,时间久了,就会分散注意力,尤其在春夏季节,这样的声音似一支催眠曲,使听者昏昏欲睡。而响亮清晰的声音,震动着学生的脑波,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使之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才会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如果语速太快,像放连珠炮似的,学生听不清楚,难以接受,而且没有思考的时间,老师的教学成了填鸭式的灌输形式,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而速度过慢,影响教学进度不说,更主要的是无形中给学生制造了开小差的空当,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所以教师的语速要快慢适中,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有快有慢、有起有伏,才会使学生听得全神贯注、有滋有味。
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根据文本、学生和教师的实际,虚心向演讲家们学习,做到有高有低,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张弛自然,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富音乐美。
二、追求语言的生动之美
教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在教学中,应用生动、优美、流畅、精炼的课堂语言,能使课堂生气勃勃、妙趣横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呆板凝滞、繁冗拖沓的语言只会给学生的思考带来负担,除此而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个能够动听的、明晰的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理,把知识带进去”。
一位老师,应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弹奏出悠扬悦耳的曲子,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得学生产生共鸣。这样,课堂就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艺术的天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笔者在讲解《<论语>选读》时,谈到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时,我是这样说的:“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处世的思想也不一样。年轻时,精力充沛,如同朝日,理当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张扬自己的锐气;等到年过半百,看清人事,悟透生活,儿孙绕膝,就该收敛心性,颐养天年。”精心设计的艺术语言,激发着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儒道思想有了基本了解,也对课堂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教学语言除了讲究优美生动,还需精练。老师说话不要杂乱无章、天马行空地侃大山,也不能苍白幼稚、重复啰唆唆地“训小孩”,更不能故作高深、矫揉造作地玩深沉。需要弃除杂质,提炼精华,言简而意赅。
三、追求语言的情感之美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讲课时情感投入很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声情并茂的组织课堂,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以同样的热情回报课堂。老师不能只是一台会发声不会传情的机器,不论自己性格怎样,上课时也不能语调平淡,语言干瘪无味,或是不苟言笑、表情冷漠、没精打采。要投入感情,根据不同的课文特点,入境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听课的愉悦与幸福,听课成了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情操的陶冶。
还记得高一新生开学时我上的第一篇课文是《我与地坛》,当时把它作为开学第一课来上,是因为考虑到学生在经过了初中三年的拼搏奋斗后,跨越了人生的又一阶梯,来到人生的又一成长站,应该对青春和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这篇课文是史铁生饱含真情写出来的,字里行间传达的都是母亲对孩子的爱,这爱中有关心、理解、尊重,也有焦虑与担忧。为了造成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我下载了反映父母之爱的歌曲,还找到一些自己小孩成长的照片,搜索父母与孩子之间一些感人的记忆碎片,让学生在音乐、照片的欣赏与故事的倾听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讲到动情处,我甚至流下了眼泪。我发现下面的学生们,一个个那么安静,有的女生眼里也都是泪花,或许他们是在想父母了,或许是在为自己的一些行为忏悔了。总之,这堂课的目的达到了,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与作者形成了情感上的共鸣。
四、追求语言的理性诱导之美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最早来源。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亦说:“平庸的教师只是讲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由此可见,对于教学语言来说,理性的启发诱导异常重要。
增强教学语言的理性诱导,不等于抛出一个个问题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成果,然后老师点评。要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注意语言措辞的技巧。如在讲必修三闻一多的《发现》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我在一个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题目“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做沉思状,半晌都没反应,下课十分钟我想这样的提问方式估计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于是到第二个班上课时,我换了一种问法:结合文章内容看看,作者到底发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噩梦,是噩梦挂着悬崖。”看起来这两种提问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学生那里的反应却完全不一样,说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老师的提问是很关键的,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准确地理解课文。
其次提问难度要适中。一般老师喜欢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一堂课能否成功就看问题的设计了。一般来说,问题的设计不可一开始就设置个大难题,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激情阻挡在大门外。应该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逐步攻克难关的。
如讲《我有一个梦想》,可以这样灵活设计提问:
1.这次演讲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2.马丁·路德·金为什么要发表这次演讲?
3.“我有一个梦想”的梦想到底是什么?
4.发表这次演说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四个问题,前两个是一目了然的,学生可以很快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需要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筛选整合,有一定难度,但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出答案;而第四个问题,就需要在对全文内容与主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了,这考验的是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思考的能力,难度增加。把握好提问的这一要义,才能达到对学生好的启发诱导的作用。
最后要注意选择时机。教师语言行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语言时机的影响。点评诱导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体现一个教师水平的契机。点评诱导的全部精髓在于相机而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如有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学生对贝多芬给不相识的盲姑娘弹琴的行为很不理解,这时,学生对于这一难题想弄通而又没有弄通,老师抓住学生的“愤”的时机,适时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探索答案的状态。在给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后,老师又抓住学生似懂非懂,欲言却不能言的“悱”的时机,恰当、巧妙地用一个典故进一步启发学生,在学生朦胧的状态中,及时地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五、追求语言的个性之美
“从教师的劳动性质来看,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劳动是一种个体劳动,它需要强烈的个性。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语言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学生们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作为个体劳动的老师,应该主动去顺应学生的期待,注意语言角色的扮演,展现语言的个性魅力。
首先,要适应教材,体现文本个性。文本体裁和语言风格对教学语言有着直接制约、导向作用的。不同的文本体裁和语言风格对事、理、情的表达侧重点不一样,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记叙具体形象,以事动人;议论鲜明概括,以理服人;诗歌言简意赅,以情感人。即使相同体裁的文本,不同作家语言风格迥异,即使是同一作家,不同的内容,语言风格也会有变化。因此教学语言要与文本的体裁协调一致,用记叙性语言教记叙文,用议论性语言教议论文,用诗一样的语言教诗歌……。这样,学生才能因“叙”知事,以“议”知理,凭“情”动心,由“说”获知。
其次,要适应学情,体现个人特色。语文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具有个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呢?这是因人而异,因人制宜的,笔者个人的做法是:
1.设计新鲜的比喻和事例新鲜的设喻和设例,能够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将复杂的原理转化为浅显的常理。在讲“修辞的作用”时,我对学生说:“运用语言犹如修房造屋,语义是地基,词汇是砖瓦木石,语法是结构规则,三者缺一不可。修辞不是语言要素,但能使语言更加完善、优美。因此好比修房造屋中的……”讲到这里,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抢着说“装潢”。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教学语言也就有了几分新颖的特点。
2.用自己锤炼出的“凡人警句”,揭示人生哲理。教师要学会把握课堂时机,锤炼出几句启迪学生思维,揭示人生哲理的“凡人警句”。为了使学生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观,我对学生说:“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到了它就在你身边。”我为了鼓励学生坚持,就跟他们说:“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并不多。”这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句子让我的教学语言有了个性,也是课堂生动了起来。
教学语言个性是多方面的,与教材、教师、学生等因素有关,还与教室课堂教学中的临场发挥能力、课堂开放度、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等有关。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了解并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追求语言表达的更高境界,不仅是顺应课改要求、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手段。只要我们平时用心锤炼,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尚文.走进语言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齐沪扬.应用语言学纲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黄贞意.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初探[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8.
作者简介:江正,大学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课程教学、“生本”教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