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并引导学生分析确定探究课题,让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自己设计鉴别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直至得出结论,最后评价别人的探究方案,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形成科学素养和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复习;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9–003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通常认为,复习课是教师引导学
摘要:银离子与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化银沉淀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反应。从化学热力学和电化学原理的视角,对银离子能否氧化碘离子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银离子和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并进行了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 关键词:化学热力学;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分析 ;实验验证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12–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最真实的载体。开发生活化的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必要性在于:弥补现行教材实验编写的局限性、增强教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充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了将补充性教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及若干生活化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开发实例。 关键词:补充性实验;生活化;开发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4–004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缘起——碳
摘要: 在“物质制备中的仪器和装置”实验复习课中,以“内”與“外”为核心视角,分析恒压滴液漏斗、干燥管、冷凝管、制备蒸馏中的接收装置、减压蒸馏与水蒸气蒸馏中的“玻璃管”的作用、实验操作以及制备装置的选择。指出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构建一种视角,从它出发可以透过知识的表象抓住其内核,该视角即为核心视角。从该核心视角出发,能够根据实验的对象和目的,选择适当的仪器、装置以及进行相关的操作,有
摘要:从2007年至2012年间全国各省市地区共82份高考题人手,根据“四重表征”模式,对“化学反应速率”高考题进行统计分析。从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到这类高考题所体现的特点与“四重表征”紧密结合。结合“四重表征”模式,对“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实施内容与环节、实验研究载体选取和探究方法设计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化学高考题;化学反应速率;四重表征;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
摘要: 元素化合物教学一直困扰着很多一线教师,物质多样的性质、物质间繁杂的化学反应使大多数元素化合物教学显得低效甚至无效。二维图从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价态两个维度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进行整合,给予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证据推理、科学探究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以“铁及其化合物”单元整体教学为例,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二维图的功能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等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核
摘要: 在探讨化学课程中如何确定跨学科主题的基础上,以“指纹破案”主题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包括基于问题分解的教学内容、基于子问题链的学习活动及相应的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资源设计等方面,对化学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作阐述,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化学课程; 跨学科主题教学; 教学设计; 指纹破案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
摘要:秉承新课程“素养为本”的理念设计鲁科版教材选择性必修模块“原子结构”单元整体教学。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蕴含的素养价值,对实验证据与科学模型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系统梳理,并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在课堂学生活动和板书设计当中。 关键词:证据推理; 模型认知;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原子结构 文章编号:1005-6629(2021)08-0043-05 中图分类号:G6
摘要: 从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出发,以“元素周期律”教学为载体,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主动探寻元素周期律,并尝试构建元素周期表。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学会比较、归纳、演绎、解释等科学探究方法,在课堂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关键词: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 任务驱动; 核心素养; 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8-0067-04
摘要: 为了提升学生对有机合成设计思路的理解,在高二有机合成的复习教学中,以高考中常出现的典型有机反应为素材,通过分析几组简单有机物分子的合成,引导学生体会有机合成目标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成反应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逆向分析有机合成的思路,进而分析陌生有机物如菠萝酯的结构特点及其合成的反应模式,并选择合适的原料分子设计其合成路线,以提升学生有机合成路线分析与设计能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