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亲学生的辅导个案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huiai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要问题
  
  家家,男,11岁,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作业拖拉,成绩很差,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有时会独自发呆,并小声地自言自语。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常大起大落,过度敏感,多愁善感,固执,好走极端,有时过分冲动,不考虑后果。
  人际交往上不合群,总是怀疑别人讲他的坏话。同学反应,家家很敏感,同学们一起玩时,有时望向他的方向讲话,他便以为同学在讲他的坏话,总是很冲动地跑过来与同学理论,对于同学的解释,他是听不进去的。有时争辩得急了,还会动手打人。本来,大家也当他是好朋友,但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同学们只好对他敬而远之。另外,他也看不得别的好朋友在一起,总是在双方面前都讲另一个的坏话,以别人闹翻了为乐。
  家家经常自卑自责,消极地看待自己,害怕困难,不作任何努力就轻而易举地放弃自己的目标。虽然得不到同学的认同,但因家家品性还是比较单纯的,向师性比较强,对于老师的话他还是能听进去的,只是行为难以持续。
  
  二、背景资料
  
  家家是一个单亲孩子,在他四岁时,父母闹离婚,母亲顾及儿子不肯离婚。父亲为达到目的,不惜虐待儿子,经常无缘无故毒打儿子。每次家家都极度恐慌,他尝试给奶奶看伤痕,但未得到同情,反而得到冷嘲热讽。从此,他害怕与父亲接触,发展到后来一听到门声便以为是父亲来了,立刻跑入房间或扑入母亲怀里回避,情绪激动。这样持续了几年时间,家家经常在恶梦中惊醒。母亲实在受不了,与丈夫离婚。受过伤害的家家一度愉快,但很快又感觉到自己与别人不同。有的小朋友笑他是没爸爸的孩子,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语,他都异常激动,好几次与同学发生争执。之后变得很敏感,很冲动。这样过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父亲因与女朋友闹翻了,想与家家母亲复合,她心已死,不答应他的要求。他只好从儿子身上下手,对儿子一反常态,百般呵护,宠爱有加。家家年幼无知,加入到劝说母亲的行列中。母亲当然没有答应。自此,家家变得很沉默,经常一个人若有所思,嘴里不由自主地说一些只有他自己明白的话,或者忽然对母亲说:“妈妈,回去跟爸爸一起住吧!”家家在日记中,无一例外写的都是自己与父母一起活动的事情。老师从母亲处证实,并无此事。
  
  三、分析与诊断
  
  1. 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逐渐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的需要才能出现。家家对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感到威胁和恐惧,表现出焦虑、不安、恶梦连连。随着与父亲的分开,家家的症状有所缓解,但在潜意识里留下了印记,表现为后来对声音的敏感。
  父亲浪子回头,一反常态,好好对待家家的时候,又唤起了家家爱和归属的需要。他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他要成为家庭的一分子。他无法理解母亲的态度,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与宣泄,如在日记中捏造毫不存在的欢乐家庭。由于爱和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高一层次的尊重的需要更无法得到实现。他便自卑,失去信心,不惜做出各种出格的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注。
  2. 缺乏意志行动,有严重的畏难情绪
  家家的学习成绩如此之差,与妈妈的娇惯是有关的。据了解,一年级时,家家无法完成作业,妈妈心疼儿子,一律包办代替。这样一来,家家受到严实的保护,他的意志力无从得到锻炼,基础打不好,却已养成害怕困难的坏习惯了。即使是后来妈妈有醒悟之意,行动起来,督促他学习,仍然无用。家家已经毫无信心,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更让他反复受伤,变成了恶性循环。
  
  四、辅导策略实施
  
  1. 整体策略:加强沟通,成为朋友
  开学之初,我与家家进行了一次长谈,避开学习与家庭的事,主要是谈一些他认为快乐的事。为了取得他的信任,我首先回忆了自己童年的一些乐事,诸如爬树、抓小鸟、放风筝、做游戏等,当讲到游戏时,还马上教会他玩其中一个,并与他玩起来。有了这样的过渡,他对我开始产生信任感,打开了话匣子。他回忆了一些幼儿园的趣事,讲到精彩之处,还手舞足蹈起来。他也谈到,其中一次帮助同学后,感到快乐。通过这次谈话,我了解到家家的向师性是很强的,更难得的是他有助人为乐之心。我决定以此作为突破口,大力肯定他的这种精神,并且指出这是其他同学身上很少具备的,让他认识到自己也有过人之处,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在谈话结束之时,我要求他一周帮助别人一至两次,他愉快地答应了。
  2. 与父母沟通,互通信息,利用契机
  第二次谈话,我把地点选在家家与妈妈的家,但要他妈妈先回避。家家很热情地招呼我,给我让座倒茶。他很高兴地告诉我,他能完成任务,在一周之内助人一次,非常愉快。我适时向他提出更高要求:一周做一件好事的同时,减少做一件坏事。他答应了。接着,家家还拿出小时候的照片给我看,眉飞色舞地讲解起来。这时,我感觉到家家已经完全信任我了,我便不失时机地与他谈父母离异的事。我让他回忆父母在一起时的情景,他的表情马上变得很沉重,告诉我那是些可怕的回忆,家里无休止的吵,大打出手,父亲对自己的折磨,自己的心情极度低落,毫无快乐可言。我又引导他讲讲父母分开之后的情况,他的表情明显变得轻松,讲的都是与妈妈之间的平常的却舒心的事。我让家家自己比较,更喜欢哪一种生活。当然,他喜欢的是后者。至此,我委婉地向家家解释,父母离异是大人们的事,这也是现代生活中很正常的现象,不必过于耿耿于怀。我又有意地突出父母爱他的一面,打消他对父母的怨气。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变,但孩子与父母的亲子之情是血浓于水的感情,是不可改变的。家家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孩子的工作做到家了,我认为该是做家长工作的时候了。于是我请他妈妈出来,希望她和家家爸爸不但要用真诚慈爱的语言向孩子表明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而且还要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孩子的爱并没有减少。如果可以的话,双方继续做朋友,条件允许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一起和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如逛公园、参观展览。双方都要关心孩子的进步,要抽出时间轮流参加孩子的家长会等。总之,只有让孩子懂得亲子之爱是不变的,才能扭转他的认识,恢复父母在他心中的慈爱形象。妈妈也表示赞同。通过这些教育启发,相信家家能感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心理支持,有了爱与归属的感觉了。
  3. 实施要略
  (1)善用心理激励,激发潜能
  所谓心理激励是指教育者用激励性语言或物质去强化受教育者行为的一种方式。心理激励在学校的教育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学生的自我激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在辅导家家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心理激励机制,一方面提高家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班集体更具凝聚力,改善了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我抓住家家乐于助人这个闪光点,利用班会课当众给予肯定与表扬,并让家家讲讲自己做好事时的感受。看到同学们向自己投来敬佩的目光时,家家笑了,他的双眼是亮晶晶的。平时,我让班干部配合留意,只要发现家家有细微的进步,马上记录在案。我也会于第一时间在全班表扬和鼓励。从此,同学重新认识了家家,大家都愿意和他一起玩。家家的头抬起来了,自信起来了,经常可以听到他与同学嬉戏的笑声。由于人际关系的改变,家家更愿意做好事了,后来简直成了同学们的榜样,大家还一致推选他当上劳动委员。心理激励的恰当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家家个性发展,让他融入班集体中,满足了他爱与归属的需要。
  (2)利用心理暗示,逐步设立目标
  心理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的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家家学习基础差,反复的失败令他完全失去了信心。当务之急是重新树立他对学习的信心。我与他再一次长谈。从他与同学相处困难讲起,经过了努力,现在成了劳动委员,成了同学都尊敬的对象,让他自己体会到,这一切都是努力得来的,只要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同样,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也一定能提高。得到他的认同后,我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短期目标及中期目标。接下来是目标的实现,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进。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联合了三科主科老师共同设计了五份试题,先易后难,让家家分别在五天内完成。结果他最低分都能考到85,这可是破天荒的好成绩。他异常兴奋。这时,我再一次暗示他:只要你再努力,你可以做得更好。为了加大帮助的力度,我组织成绩好的同学与他结成对子,随时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课堂上,我专门设计几道题让他回答,答对了马上表扬,即使是答错了,也从中发掘可以鼓励的地方。这样一来,家家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之后的几次长谈中,他都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目标的实现也表现出很大的信心。这时的家家,已经由他人暗示转变成自我暗示了,这是一个向更高目标进发的好机会。于是我再一次与他长谈,帮助他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并鼓励他更有勇气、更大胆地地朝着目标前进。
  
  五、辅导结果
  
  经过为期两年的帮教与辅导,家家转变了,消灭了不合格,学会了自觉学习,学习的劲头很足。他成了同学们公认的小雷锋,从原来不受欢迎变成人人尊敬的班干部。他的敏感、妒嫉、做坏事的习惯等逐渐消失,现在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我认为,家家的爱和归属感得到了满足,更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出现了,他正在努力满足着这种需要。
  (文内“家家”为化名)
  
  ●个案反思
  1. 尊重人格
  在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破损,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自尊也往往变得异常,要么是过强,只要觉得有一点儿不如他人,很可能对他的自尊是莫大的打击;要么是自卑感太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追求自尊的意识转化为强大的动力。
  2. 激励自信
  因父母离异,单亲儿童往往自信心不足,因为他们感到被抛弃。怎样帮助这些孩子恢复自信呢?尼·德·列维托夫指出:“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个学生现有的优良品质和各种表现上。”教师要运用激励功能,激发他们的信念,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要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特长、优势、闪光点,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安排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担当主持人,在运动会上为班争光,担任学习委员、科代表,使其有“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感觉。
其他文献
宝安实验学校建校三年来,做了积极的探索,学校在学习中反思,在实践中探索,希望通过“建立需求、反思和参与者需求驱使”的校本培训机制,建立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我们认为:教师主动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校也逐渐形成了学习、反思、研究、创新的校本培训模式。    一、学习:扩大视野,更新观念    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
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绩效考核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去,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绩效考核并未达到企业预期的管理效果。CJ集团公司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企业规模不断
几年来,惠州市惠阳区实验小学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从细微处着手,以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建设优良校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能力    领导班子是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决策者、组织者和推动者。领导班子的办学治校能力,影响着学校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未来。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的领导班子是校风建设中的首要工作。  加强学习,提
目的 分析在精神专科医院运用品管圈(QCC)活动对提升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的效果.方法 200例在精神专科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按照选取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6月)和研究组(7~12月),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的各个行业都在或快或慢的趋近平均利润水平。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我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
一、基本资料    张某,男,16岁,我校高一年级学生。在家排行最小,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得不到老师与家长的认可,入学成绩处于中下层。上学后行为习惯比较差,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睡觉、顶撞老师,性格孤僻,不喜欢和人交往,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父母亲都是工人,有一个姐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但他的成绩一般,父母常因为成绩的事情责怪他,管教方式比较专制。姐弟俩感情一般,能和平相处,但是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在校学生中学习成绩不佳、学习习惯不好、品行不规范的学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关心“学困生”的成长,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学生自身原因。现代学生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较大的不平衡性,造成部分学生无法适应现在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非智力因素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
目的 研究个体化持续改进在胸痛中心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改进组,每组25例.改进组患者采用个体化持续性改进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