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设计高校本科生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标准入手,面向浙江大学在读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全面了解本科学生在学生事务参与中投入的时间精力、参与学生事务的类型、所担任的角色以及取得的成效和参与环境满意度的反馈等情况,并利用SPSS统计工具的数据统计方法,系统了解学生事务参与度与学生生源、政治面貌等因素的关系,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标准;数据统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09-03
本文以笔者所在浙江大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设计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分析浙江大学本科生学生事务参与度的各项数据,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定义
在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当中,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为明确本文研究重点及范围,本文参考现有国内外研究资料中有关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的定义,为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提出了初步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的定义如下: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的教学相关实践所产生的可量化的成果,旨在量化学生在教育相关事务上所花费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效,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根据前文对于大学生学生事务的分类,本文将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Student Affairs Engagement)定义为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参与学生非学术性相关事务工作中所产生的可量化的成果。
二、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
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的形式主要有线上网络参与和线下事务性参与两种。研究表明,当代高校学生每周平均使用互联网时间为5.11天,每天利用互联网参与各类事件的时间约为3小时,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个人事务相关和热点事件关注等方面占到50%左右,这样和大学生非在线时间比约为1∶4,据此本文将线上网络参与和线下事务性参与在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中权重设为20%和80%。针对线下事务性参与,本文着重量化参与过程中的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有参与的层级及重要程度、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其中担任的角色以及对个人参与所取得成效的满意度等4个指标,线上网络参与则重点关注所参与的事务所产生的影响力。本文设计了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总分20分。评价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方法,以此得出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满分为20分,如均未参与则最低分为0分。其中各项数据均根据不同等级设计相应分值,以期量化學生在参与学生事务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在浙江大学本科生中发放1000份调研问卷,共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7份,回收率为90.0%,有效率为96.3%。从数据样本特征值可以得知,学生男女比例与浙江大学学生实际情况接近,年级分布趋于均衡,大四样本数略低原因为调研时部分大四学生处于就业实习状态。参照近三年来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样本范围内各专业大类人数的分布比例接近在校生专业背景情况实际,样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置信度。
对所回收的问卷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本研究得到目标样本的学生事务平均参与度为10.54分,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的比例为73.5%,而至少参与两种形式中的一种比例高达96.1%。相较于极高的参与比例,浙江大学学生参与度得分并不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具体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如下:
1.线下事务性参与投入的时间精力数据分析。作为大学生参与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的“量”指标,最能直观体现学生在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中投入程度。在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的633名同学中,超过75%的参与学生每周所投入的时间不足6小时,而超过10小时投入时间仅占5.7%,所选取的样本群体在投入的时间精力一项的平均得分为2.05分。这一数据表明大部分本科生参与学生事务的投入程度并不是非常足够,而一般来说,任何一项工作,其最后的产出成果和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正相关关系,“量”上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事务参与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生参与的线下事务性工作的类型分析。在该项统计中,本文综合考虑学生参与的各项事务的类型,在该项选项中,有部分同学会参与多种类型的事务性工作,但是在统计分数时我们以最高分项进行统计汇总。对工作类型的分析,主要是研究学生所参与的事务性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说,参与的事务性工作层级越高,在学校中所产生的影响力相对会越大,如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机构阐述,像学代会、校长书记座谈、重大项目听证会等事务,都对学校发展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同理类推至学院、班级和个人事务的影响力逐级降级。从参与人次百分比来看,浙江大学学生参与学生事务在各类型上比较平均,但是所有样本群体在该项的平均得分为1.43分,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学参与多种类型的事务性工作,大部分仅参与一种类型事务性工作的同学主要是在班级或个人事务,影响力没有扩大。
3.学生在所参与的事务性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数据分析。有关事务性工作中的角色的研究,则重点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建立大学生的参与途径,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同的角色也体现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量”和主人翁意识的强弱。在该项数据上,浙江大学的平均得分为2.65分。大部分同学处于辅助执行和协调配合的角色,而在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的群体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平均得分较一致。
4.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及对参与环境的满意度反馈数据分析。为全面得出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数据,还需要对参与工作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统计,并且综合考虑学生对学校在所提供的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反馈,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度的“产出”指标,并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制度保障和参与环境。该项数据的平均得分为2.86分,学生对此项评价指标相对比较满意。 5.综合分析学生参与度相关因素的关系。除以上基于调查得出的数据以外,本文还将继续研究学生事务参与度与学生生源、专业背景和政治面貌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表1是本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生事务参与度的汇总统计,几个指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分度。第一是政治面貌的影响,从表中可以发现,中共党员学生群体的学生事务参与度评分明显高于平均值及其他学生,比较好地体现了党员学生群体的优秀,作为数量群体最多的团员学生群体,基本代表了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普通群众人数最少,相对得分也是明显偏低;第二是专业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参与度的差异,人文社科类学生作为学校中相对活跃的群体,参与度最高,而理工科学生则维持了相对“低调”的传统风格,参与度最低,这与理工科学生经常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科背景比较一致;第三则是生源地的因素,从数据中可以明显发现城市学生群体在参与度上明显高于农村生源学生,这也是本研究将重点关注的因素,由于进校之前的差异,给城市和农村学生制造了一个“先天性”的差距,这需要学校在后续工作中更多的给予农村学生帮助和关心;最后是年级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数据结果比较的反映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大二年级的学生群体,经历第一学年的适应期之后,在学生事务工作的参与程度、所取得的成效都是整个大学期间最为显著的,而进入更高年级之后,参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相关对策建议及后续工作
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大体上了解了浙江大学学生事务参与度的概要情况。线下事务性活动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人际互动关系的一种较为正式的实现形式,它的一部分作用来源于同伴文化的影响力,也是本研究中对参与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浙江大学学生在总体学生事务上的参与率比较高,总的参与比例超过96%,但在质量保障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1.学校提供更完善的学生事务参与环境和保障制度,确保每位参与学生事务的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诸如校领导座谈、校务会议听证会等,进一步推进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等重大事件决策的机制等线下事务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长信箱、校内学生论坛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
2.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培养体系。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以外的学生事务中,保证每周的参与时间,保证学生在参与学生事务过程中的“量”,以期建立更加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3.建立健全學生事务参与反馈机制。学校应重视学生在参与学生事务行为中所取得的成果,调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量保障。
4.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的学生事务参与度;同时关注农村群体学生的状况,引导农村学生树立自信,积极参与学生事务,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学生事务工作平台,以提升农村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成长。
本研究针对浙江大学设计的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学校本科学生的学生事务参与情况,并且通过量化的手段,更直观地展示了调查结果。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调查样本仍稍显不足,由于时间有限,仅在相关院系选取了部分学生样本;二是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如学生主观因素、家庭情况等因素没有考虑,没有将学生参与度与学生的成长情况结合起来等,后续可以将学生的成长情况,包括成绩、个人发展甚至是毕业之后的去向综合起来研究,更能体现学生事务参与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三是本研究生仅限于浙江大学,其他高校能否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验证。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5-43.
[2]Astin,A.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Kuh,G.,"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Inside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hange May/June,2001:10-18.
[3]任水才.高校民主管理实行学代会制势在必行——用制度保证当代大学生能真正参与学校民主管理[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89-93.
[4]李禹諼.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周洲.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60-63.
[7]郭军洋,花亚纯,孙健.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3):108-110.
[8]Pascarella,E.T.,Terenzini,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1).
关键词: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标准;数据统计;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6-0009-03
本文以笔者所在浙江大学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设计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分析浙江大学本科生学生事务参与度的各项数据,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定义
在目前所查阅的文献当中,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为明确本文研究重点及范围,本文参考现有国内外研究资料中有关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的定义,为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提出了初步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学生参与度(Student Engagement)的定义如下:学生在课堂内外参与的教学相关实践所产生的可量化的成果,旨在量化学生在教育相关事务上所花费的精力和取得的成效,能够帮助大学更好地认识学生学习的质量,并理解学生有效学习发生的过程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做出相应的改进。根据前文对于大学生学生事务的分类,本文将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Student Affairs Engagement)定义为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参与学生非学术性相关事务工作中所产生的可量化的成果。
二、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
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的形式主要有线上网络参与和线下事务性参与两种。研究表明,当代高校学生每周平均使用互联网时间为5.11天,每天利用互联网参与各类事件的时间约为3小时,其中涉及到社会责任、个人事务相关和热点事件关注等方面占到50%左右,这样和大学生非在线时间比约为1∶4,据此本文将线上网络参与和线下事务性参与在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中权重设为20%和80%。针对线下事务性参与,本文着重量化参与过程中的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有参与的层级及重要程度、所投入的时间精力、其中担任的角色以及对个人参与所取得成效的满意度等4个指标,线上网络参与则重点关注所参与的事务所产生的影响力。本文设计了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指标,总分20分。评价指标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方法,以此得出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满分为20分,如均未参与则最低分为0分。其中各项数据均根据不同等级设计相应分值,以期量化學生在参与学生事务过程中的各项指标。
三、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在浙江大学本科生中发放1000份调研问卷,共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7份,回收率为90.0%,有效率为96.3%。从数据样本特征值可以得知,学生男女比例与浙江大学学生实际情况接近,年级分布趋于均衡,大四样本数略低原因为调研时部分大四学生处于就业实习状态。参照近三年来的本科生招生规模,样本范围内各专业大类人数的分布比例接近在校生专业背景情况实际,样本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置信度。
对所回收的问卷中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本研究得到目标样本的学生事务平均参与度为10.54分,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的比例为73.5%,而至少参与两种形式中的一种比例高达96.1%。相较于极高的参与比例,浙江大学学生参与度得分并不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具体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如下:
1.线下事务性参与投入的时间精力数据分析。作为大学生参与学生事务工作的重要的“量”指标,最能直观体现学生在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中投入程度。在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的633名同学中,超过75%的参与学生每周所投入的时间不足6小时,而超过10小时投入时间仅占5.7%,所选取的样本群体在投入的时间精力一项的平均得分为2.05分。这一数据表明大部分本科生参与学生事务的投入程度并不是非常足够,而一般来说,任何一项工作,其最后的产出成果和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正相关关系,“量”上的缺失是造成学生事务参与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生参与的线下事务性工作的类型分析。在该项统计中,本文综合考虑学生参与的各项事务的类型,在该项选项中,有部分同学会参与多种类型的事务性工作,但是在统计分数时我们以最高分项进行统计汇总。对工作类型的分析,主要是研究学生所参与的事务性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说,参与的事务性工作层级越高,在学校中所产生的影响力相对会越大,如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机构阐述,像学代会、校长书记座谈、重大项目听证会等事务,都对学校发展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同理类推至学院、班级和个人事务的影响力逐级降级。从参与人次百分比来看,浙江大学学生参与学生事务在各类型上比较平均,但是所有样本群体在该项的平均得分为1.43分,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学参与多种类型的事务性工作,大部分仅参与一种类型事务性工作的同学主要是在班级或个人事务,影响力没有扩大。
3.学生在所参与的事务性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数据分析。有关事务性工作中的角色的研究,则重点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建立大学生的参与途径,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同的角色也体现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量”和主人翁意识的强弱。在该项数据上,浙江大学的平均得分为2.65分。大部分同学处于辅助执行和协调配合的角色,而在参与线下事务性工作的群体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平均得分较一致。
4.学生所取得的成效及对参与环境的满意度反馈数据分析。为全面得出大学生学生事务参与度数据,还需要对参与工作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统计,并且综合考虑学生对学校在所提供的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反馈,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度的“产出”指标,并帮助学校进一步改进制度保障和参与环境。该项数据的平均得分为2.86分,学生对此项评价指标相对比较满意。 5.综合分析学生参与度相关因素的关系。除以上基于调查得出的数据以外,本文还将继续研究学生事务参与度与学生生源、专业背景和政治面貌等相关因素的关系。表1是本研究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生事务参与度的汇总统计,几个指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分度。第一是政治面貌的影响,从表中可以发现,中共党员学生群体的学生事务参与度评分明显高于平均值及其他学生,比较好地体现了党员学生群体的优秀,作为数量群体最多的团员学生群体,基本代表了学校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普通群众人数最少,相对得分也是明显偏低;第二是专业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参与度的差异,人文社科类学生作为学校中相对活跃的群体,参与度最高,而理工科学生则维持了相对“低调”的传统风格,参与度最低,这与理工科学生经常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科背景比较一致;第三则是生源地的因素,从数据中可以明显发现城市学生群体在参与度上明显高于农村生源学生,这也是本研究将重点关注的因素,由于进校之前的差异,给城市和农村学生制造了一个“先天性”的差距,这需要学校在后续工作中更多的给予农村学生帮助和关心;最后是年级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数据结果比较的反映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大二年级的学生群体,经历第一学年的适应期之后,在学生事务工作的参与程度、所取得的成效都是整个大学期间最为显著的,而进入更高年级之后,参与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相关对策建议及后续工作
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大体上了解了浙江大学学生事务参与度的概要情况。线下事务性活动是学生在大学期间人际互动关系的一种较为正式的实现形式,它的一部分作用来源于同伴文化的影响力,也是本研究中对参与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浙江大学学生在总体学生事务上的参与率比较高,总的参与比例超过96%,但在质量保障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
1.学校提供更完善的学生事务参与环境和保障制度,确保每位参与学生事务的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诸如校领导座谈、校务会议听证会等,进一步推进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发挥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等重大事件决策的机制等线下事务性工作;进一步完善校长信箱、校内学生论坛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并发挥作用。
2.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以外的学生培养体系。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以外的学生事务中,保证每周的参与时间,保证学生在参与学生事务过程中的“量”,以期建立更加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
3.建立健全學生事务参与反馈机制。学校应重视学生在参与学生事务行为中所取得的成果,调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强化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质量保障。
4.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群体的学生事务参与度;同时关注农村群体学生的状况,引导农村学生树立自信,积极参与学生事务,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学生事务工作平台,以提升农村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成长。
本研究针对浙江大学设计的学生事务参与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学校本科学生的学生事务参与情况,并且通过量化的手段,更直观地展示了调查结果。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调查样本仍稍显不足,由于时间有限,仅在相关院系选取了部分学生样本;二是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如学生主观因素、家庭情况等因素没有考虑,没有将学生参与度与学生的成长情况结合起来等,后续可以将学生的成长情况,包括成绩、个人发展甚至是毕业之后的去向综合起来研究,更能体现学生事务参与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三是本研究生仅限于浙江大学,其他高校能否推广,还有待进一步的数据验证。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5-43.
[2]Astin,A.W.,What matters in college: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Kuh,G.,"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Inside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hange May/June,2001:10-18.
[3]任水才.高校民主管理实行学代会制势在必行——用制度保证当代大学生能真正参与学校民主管理[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89-93.
[4]李禹諼.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证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周洲.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60-63.
[7]郭军洋,花亚纯,孙健.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3):108-110.
[8]Pascarella,E.T.,Terenzini,P.T.,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