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75年来,局部战争成为世界战争的主要形态,这一战争形态在技术进步和核威慑的力量之下发生了惊人的嬗变,随之而来的是军事文化和战争文学所关注的基本内容
【机 构】
: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河南洛阳471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75年来,局部战争成为世界战争的主要形态,这一战争形态在技术进步和核威慑的力量之下发生了惊人的嬗变,随之而来的是军事文化和战争文学所关注的基本内容和伦理思想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全景式的大部头文学作品繁荣不再,文学家看待战争的眼光、视野和格局已经从侧重战争的历史传奇性转移至对生命的敬畏.这个特点在对阿富汗战争与车臣战争的摹写方面已经鲜明地体现出来,创作主题的内容全然走出了传统战争文学的窠臼,严肃描绘战争的创伤,重视战后反思的意义,投身文学反战,解构当代战争的意义,大声疾呼和平已经成为战争文学创作的主流意识.
其他文献
最近,一部从道德科学的角度探讨性问题的专著《性伦理学》的问世,在性学这一领域又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人类的历史与现实中,如果说性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一一生物存在,心理存在和社会存在——而前两者分别为性生理学和性心理学所侧重的话,那么,对性伦理学来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则应是性的社会存在。因而,把性视为一个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诸因素在内的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复杂体系,通观性在社会生活
在我国,随着高血压、冠心病和结构性心脏病发病率的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因其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高额的医疗费用及
翻译是经由译者的翻译行为而实现的符号交际活动,必然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选择.本文基于闵福德译《鹿鼎记》和郝玉青译《射雕英雄传》的副文本,对比分析学者型译者和商业型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