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ent_contr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踏进学校,不需要导游,根据这些符号,就能读懂这所学校的文化,读出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它是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是通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在学校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毋庸置疑,美感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最高形态。如果把学校的文化发展看作是一种有生命的动态进程的话,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无疑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的,这也是深层次实现美感的状态。一所有愿望、有诉求的学校,总是从悦耳悦目形态的美感逐步抵达悦心悦意内在的美感,这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
  教室是学校文化的独特旗语
  有文化追求的学校,美感教室是其独特的旗语。教室是“几个人”带领“一群人”共同栖居的独特场所。“几个人”,指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师,是教室里的核心管理团队,区别于传统上认为的一个教室只有一个班主任的观点。“一群人”,指这个教室的学生及学生身后的家长,区别于一般认为的教室只有学生。当赋予建筑学意义上的教室以心灵内容时,教室就成了生命体的栖息地。学校里十几间或几十间教室,因栖居的人和人群的不同,因这群人正在经历的生命进程的不同,所以,每间教室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感。现代教室,在书卷气、花草香、艺术味、愉悦感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性、独特性和共生性。
  创造性 “我的教室我做主!”教室的创意来自教室里的这群人。老师、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室就是最具创意的教室。教室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教室的转角可以摆一张沙发,硬质地面上可以铺一块厚地毯或者儿童泡沫垫,上面放几个软垫。在教室里,正襟危坐、认真学习是一种风景,而东倒西歪、随意看书也别有一番乐趣。教室是资源库,除了听讲,还可以自我学习。教室里放置一两台电脑、安装一两个视听耳机,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随时可以闭眼听故事或听音乐,让眼睛和耳朵随时都能得到最好的休憩。教室是展览厅,除了学生作品,还可以展示艺术瑰宝,如定期展示名家名画、书法篆刻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从家中带一些有趣的物品,进行展览和介绍。总之,教室这方天地,既要温情脉脉,熨帖性灵,也要隽永深刻,启智警心。
  独特性 因为在教室里生活着的是区别于其他的独特人群,所以,教室也烙上了关于这群人的印记,显示出教室的独特性。教室的独特性,一是体现在教室的风格上。教室内的布置可以古朴典雅型、天真浪漫型、绿色环保型等;教室内墙颜色,可根据师生喜好来更换,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二是体现在班级愿景、班级精神、班级图腾、班徽、班歌等班级文化的设置上。班级文化在师生共同参与下产生,并由师生通过实践行动来阐释,从而获得丰富和发展。三是表现在学生群体发展过程呈现的鲜明的个性倾向。如:有的班级沉稳内敛,有的班级活泼外向,有的班级擅长运动比赛,有的班级擅长艺术展示,有的班级擅长诗词歌赋。总之,班级的独特性促成了校园的丰富性,促进了多样性人才的产生。这是班级独特性所具有的更深刻的价值意义。
  共生性 教室内的共生性产生于教室里的人。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组成了教室里的学习共同体,也是成长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了学习网络,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帮扶、互相促进。“这个人”因“这群人”而成长,“这群人”因“这个人”而美好,创生了共同的生命故事。关于共生性,其实在陶行知先生的著述里早有论述:“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国家大事、世界大事,亦必须师生共同关心。学校里师生应当相依为命,不能生隔阂,更不能分阶级。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陶行知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现代教室的格局、内涵和发展仍起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校园是学校文化的无声之音
  一所文化学校,定然融入了历史的积淀,历任管理者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打造,使其显示出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美感。美感校园,从色彩选择、空间架构和景点设置等方面凸显。
  校园色彩 歌德说:“色彩是诉诸视觉的基本自然现象,有如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它通过析离与对比,通过交融与统一,通过强化与分隔来展现自身,当与这些普遍的自然规律联系起来时,它最容易得到体现,也最容易得到理解。”确实如此,当师生们身处颜色的潮流中,青色的稳重大气,朱红的庄严喜气,白色的清澈明朗,黄色的清新活力,橙色的温暖喜悦,粉红的温柔优雅,紫色的神圣庄重,蓝色的宁静含蓄,绿色的蓬勃生机,都会给大家带来非同一般的心灵感受。可以说,色彩能映射出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所学校的感观。走向美感的学校,不仅有关于学校色彩的科学含义,还应该对色彩有人文定义。除非是在幼儿园,其他学校的色彩都应该有主色调,否则,会让人有掉进色彩的漩涡般找不到方向。在笔者所在学校,柿红与海蓝是主色调,从科学上讲,这两种色彩是互补色,对比色的跳跃感,形成相呼应的特定结构。这对小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视觉美食。从人文意义上讲,柿红代表丰收,海蓝代表天空与大海,象征着学校师生以大地为柿园之心,以大海般宽阔的情怀、天空般高远的眼界,在江海之滨的绿洲上充满劳绩而诗意栖居。
  空间架构 一位卓越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运用学校的空间,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所谓学校空间,是指学校除去建筑剩余的部分。一般而言,它没有具体的形状和明确的界限,其特点表现为空间的模糊性、开放性、透明性和层次性。如果管理者注重校内空间的点、线、面,并从美学和人文双重角度进行设计与处理,校园将因此变得非同凡响。其一,做足“点景”。其特点是景观空间的尺度较小,且主体元素突出,易被学生感知和把握。比如洗砚池、涂画墙、小憩园甚至转角的一把木质秋千等,在学校都可以见缝插针地进行创意设计,发挥其教育功能。其二,安全“线景”。其主要由学校的走道、长廊和台阶等组成。这些线景,或起伏,或曲折,都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在此基础上,体现其线条的流畅感,起到延伸视觉的效果。其三,做靓“面景”。它是指把校园里尺度较大、空间形态较丰富的面状场域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美化。比如把楼角设计成学生的阅读空间,把面向阳光的走廊设计成养殖空间,使之既有功能性作用,又起到美化的效果。   景点设置 《圣经》里有则故事: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非常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小学校园,就应该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校园里,应该有学生最喜欢去的一两个地方。这些小景点,其作用不容小觑,完全可以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地方。水、石、花、雕塑,都可以成就一个精致的景点;如果再赋予其人文意义的名称,会带来不一般的校园品位。在景点设置上,应该遵从儿童的眼光,而不是服从成人的审美。让景点贴近儿童、启迪儿童,而不是远离儿童。因为远离儿童、不能与儿童产生共鸣的景点,再美也只不过是装饰。记得浙江绍兴柯桥小学的校园里有一处“洗砚池”,学生会告诉参观者关于洗砚池的故事,然后自然地拿起飞毽在池边游戏。池边亭子里的石桌面上,刻着各种棋谱,一群孩子围着棋谱叽叽喳喳。这些有意无意的校园情景,能产生美感与文化相融、景人合一的独特效果,这也是校园景观设计者最大的成功。
  学校文化的无形之相
  美感教室、美感校园,都是从物态角度去说的;校园的美感,还来自校园中生活的人的性灵。性灵,即人的精神意趣。这关乎教育之爱、教育道德、教育品质,它们共同成为文化学校的无形之相。追求美感的文化学校,师生有着特别的美感烙印,表现为形态美感、言语美感和交往美感。
  形态美感 师生们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周身弥漫着一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力量。他们就像春天的树叶,以一种昂扬的姿态迎接各种未知的挑战。一般学校,都会从学校文化出发,为师生挑选四季校服,外在统一的文化符号固然重要,但如果把衣服穿在活力不足、暮气沉沉的人身上,那么,设计再精良、熨烫再挺括、面料再考究的统一服饰,也与挂在枯枝上无异。因此,形态美感,要注重师生内在的精神面貌,朝气、活力、机敏是其外在表现;形态美感,不论高矮胖瘦,但必定热爱生活,或喜运动,或爱艺术,或擅诗词歌赋,内在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能赋予人以生动感;形态美感,还包含对师生是否具有精神力量,是否具有传播文明、传播智慧、传播正能量的考量。
  言语美感 所有的语言都是思,语言是思维的花朵。言语美感是心灵美感的直接体现。在校园里,言语美感除了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及文明、礼貌、友善,更表现出独特学校文化的积淀。因为,受学校文化熏陶的生命个体,其言语已经带上学校文化的色彩;学校的愿景目标、行动理念、价值体系,都会表现在个体的言谈举止间。此外,学校文化也会转化为言语的形式美感,如言语不急不缓、不骄不躁、不轻不重,或才思敏捷,或香舌吐兰。不管是纯正普通话,还是吴侬软语,抑或乡俗俚语,他们的话语自有春风化雨之功效。
  交往美感 师生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老师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切关怀学生,学生以崇敬之心感恩于老师,师生之间既亲密无间,又彼此尊重,进退有度,共同构建最宽松的人际氛围。
  在学校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让师生都来关注美感,实现美感,才能成就学校最美的风景。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54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0
  [3][荷]狄克·布鲁因,艾提·莉赤哈特著.心灵的色彩:华德福学校的绘画课[M].吴平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课程,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充当教材的“搬运工”,将品德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小学品德课程融合了社会、劳动、科学、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新型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充当教材的“搬运工”,而应在教学中进行因地制宜地合理重构。笔者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重构等方面阐述,打造高效品德课堂。  重构教学内容  教师在品德教学实践中要充当“巧裁缝”,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
历史是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它包罗万象,既是对过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系统阐述,又详细记载着人类自然科学的进程。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历史虽然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发生的年代遥远,学生往往产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导致学生对历史教学的排斥,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历史更为鲜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是历史教学必须重视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拉近
在适合的教育路上  我们且行且思  这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厚德、博学、全能、尚美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课堂  切问、善思、博闻、多语种  我们身在校园  与世界的脉搏一起跳动……  这是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一篇诗歌习作。有言道:上善若水,因时而变。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外国语小学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办学宗旨,在改革中发展,在前进中创新。每位教师在这里享受着专业成长和教
妈妈告诉牛妞,进了小学,当了小学生,上课就是最最最重要、天下第一重要的事情。  所以,听说要上课,牛妞就有点儿紧张。上课铃一响,牛妞就开始想上厕所了。  但是,上课铃响了,花儿老师站在讲台上,打开了多媒体。音乐叮咚,就像流水一样在教室里流淌。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大伙儿渐渐平静下来,也渐渐安静下来。  花儿老师的声音甜甜的,低低的。她说:“今后每天早晨的第一节课,是晨诵课。我会选择一首诗,我们一起来晨
所谓神童,准确说是超常儿童。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神童,是通常意义的智力超常儿童。当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大赛中崭露头角的,也是专门领域的神童。神童并非是存在于准爸妈心头梦间的不可知,以及现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确定,而是切切实实的客观存在。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不少国家的超常儿童教育已趋于系统规范。美国和新加坡直截了当叫做天才儿童培训中心、天才教育计划,韩国的描述为:针对科学领域中有天赋的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国海商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深圳赛格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和仲裁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进出口企业协会顾问,北京国际商务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教科书被评为全国经贸行业和高校优秀教材,获得多个重量级奖项,迄今为止再版5次,从1994年以来累计发行2
“书声琅琅”一词是用金石相击的声音来形容读书的声音很响亮,可见朗读与五行脱不了关系。小学低段学生教学必须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和陶冶情感。笔者认为,在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即进入课文的情境,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再用情读文,即把作者叙事时的感受恰当地读出来,最后达到与文章融为一体,真正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正确读,如
北方的原野,到了六月份是明亮的,风吹麦浪,壮观辉煌,在这辉煌的时刻,学校迎来了毕业季。  那天,我正思考给这一届的毕业生写点儿什么,节奏适中的敲门声响起。  “请进。”我说。  “校长好!”一位穿着九年级校服的学生进来了。  声音洪亮,精神抖擞,体魄强健,这是哪个学生呢?我觉得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看到这情形,他连忙自报家门:“校长,您不记得我了吧,我是一年前您教的学生,同学都叫我阿宝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提倡的“爱满天下”,引导一代又一代教师践行“爱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教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爱的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  杨仁义:萌生深深的悔意  2016年春节后,沈阳八十三中的教师杨仁义向15年前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发出了道歉。2001年高考前不久,因一位女学生题没答对,杨仁义把她赶出教室。后来这位女生高考落榜,而班上的其他同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如何看待校长这一称谓?是职务,是职业,还是事业,关系甚大。笔者以为,这三种认知与校长自身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与追求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主要分析持三种认知者的区别,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如何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区别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不同 职务是各行各业职位的称呼,主要介绍做何种工作;然而,在现实使用中多是代指工作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