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取学生所需,引学生善思,用学生所创,顺学生之变,那我们的体育课堂无疑是精彩的。
一、取学生所需——张扬个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当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常会有奇思妙想,此时的“忘乎所以”和“信口开河”均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灵感的“生成性资源”。
如在教学耐久跑时,考虑到这是一项单调、枯燥无味、比较艰苦的运动项目,教师“难教”,学生“发怵”。于是教师在练习前征求学生意见:你们最喜欢用哪种方式练习跑步?一个活泼又调皮的小男孩立即响亮地回答道:“我想像刘翔一样跑!”全班学生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个个兴奋激动,对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又继续“投石激浪”:“可是跨栏太高,我们无法跨过,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利用校内的地形、设施、器材等设置各种障碍。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教师发令枪响,耐久跑练习开始了!学生们跨过“小河”(垫子),跳过“矮墙”(长板凳),穿过“山洞”(高低杠),爬过“铁丝网”(橡皮筋),翻越“山岭”(跳箱),登上“山顶”(领操台)。由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作了“改头换面”,练习形式又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所以课堂教学中生成了许多鲜活的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的练习中,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引学生善究——拓展思维
当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提问时,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这件事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应直接解答,而应巧妙地将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如在教《跨越式跳高》这课时,准备活动后,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扶器械向前后、向左右摆腿练习图,要求学生根据动作示意图分散进行模仿练习。通过自学、自练,摸索动作要领,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模仿练习不久,就有学生提问:“请问向前后、向左右摆腿,腿需怎么摆才能摆到最高点呢?”教师提示:“问题提得不错,请你们注意看一看向前后摆腿的示范动作,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看完示范动作后,学生通过两次模仿做向前摆腿的动作,领悟了说:“原来是右手扶器械,吸足一口气,左脚站稳,将右腿尽量向右摆,最后猛向左上方摆去。”经过几次的摆腿自探学习活动,这位同学终于独立地解决了这个项目的困惑。
三、用学生所想——引领创新
新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强调了开放的理念,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力求所造资源“儿童化”、“学生化”,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与成长的基础和平台。
对于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大家从未想过它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但当学生玩倦了这个游戏而大胆提出想玩“小鸡捉老鹰”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原来学生是从故事兔子智敌老鹰的情节中得到启示,提出这一创新设想的。教师立即表示赞同和支持,并鼓励学生思考怎样改变游戏规则,推出一个全新的“小鸡捉老鹰”的游戏。学生们有的建议小鸡可以靠团结一致来捕获老鹰——在奔跑中出其不意手拉手把老鹰包围起来抓住它;有的建议老鹰在“新形式”下要靠智取——先静观鸡群,然后左冲右撞冲乱鸡群队伍,再挑掉队的下手……新模式的游戏开始了,原来规定“小鸡”只能左躲右闪地藏,而“老鹰”尽可以大摇大摆地捉,现在经过孩子们的创新,做“老鹰”的必须更加“狡猾”,在进攻中采取自我保护;“小鸡们”以守为攻,跑直线、跑八字、围圈圈,待机把“老鹰”“俘虏”。大家的运动量增大了,玩得比以前更开心了。
四、顺学生之变——关注成长
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理性地看待生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用好生成,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变化,站在人生发展的高度,对课堂中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思维或举动做出合理的引导,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如在立定跳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讲解着并进行示范。可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的一只青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眼球,学生变得躁动不安起来。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教师急中生智,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是怎样立定跳远的。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像非常有力。”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热烈地议论着,兴趣十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好学生这一“源头活水”,对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唯有如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一、取学生所需——张扬个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空间。当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常会有奇思妙想,此时的“忘乎所以”和“信口开河”均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灵感的“生成性资源”。
如在教学耐久跑时,考虑到这是一项单调、枯燥无味、比较艰苦的运动项目,教师“难教”,学生“发怵”。于是教师在练习前征求学生意见:你们最喜欢用哪种方式练习跑步?一个活泼又调皮的小男孩立即响亮地回答道:“我想像刘翔一样跑!”全班学生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个个兴奋激动,对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的崇拜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又继续“投石激浪”:“可是跨栏太高,我们无法跨过,你们说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最后他们一致决定利用校内的地形、设施、器材等设置各种障碍。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教师发令枪响,耐久跑练习开始了!学生们跨过“小河”(垫子),跳过“矮墙”(长板凳),穿过“山洞”(高低杠),爬过“铁丝网”(橡皮筋),翻越“山岭”(跳箱),登上“山顶”(领操台)。由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兴趣作了“改头换面”,练习形式又给学生张扬个性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所以课堂教学中生成了许多鲜活的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的练习中,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引学生善究——拓展思维
当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提问时,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这件事呢?笔者认为:教师不应直接解答,而应巧妙地将问题“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如在教《跨越式跳高》这课时,准备活动后,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扶器械向前后、向左右摆腿练习图,要求学生根据动作示意图分散进行模仿练习。通过自学、自练,摸索动作要领,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模仿练习不久,就有学生提问:“请问向前后、向左右摆腿,腿需怎么摆才能摆到最高点呢?”教师提示:“问题提得不错,请你们注意看一看向前后摆腿的示范动作,想一想应该怎样做。”看完示范动作后,学生通过两次模仿做向前摆腿的动作,领悟了说:“原来是右手扶器械,吸足一口气,左脚站稳,将右腿尽量向右摆,最后猛向左上方摆去。”经过几次的摆腿自探学习活动,这位同学终于独立地解决了这个项目的困惑。
三、用学生所想——引领创新
新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强调了开放的理念,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也要求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一切,力求所造资源“儿童化”、“学生化”,使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与成长的基础和平台。
对于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大家从未想过它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但当学生玩倦了这个游戏而大胆提出想玩“小鸡捉老鹰”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地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原来学生是从故事兔子智敌老鹰的情节中得到启示,提出这一创新设想的。教师立即表示赞同和支持,并鼓励学生思考怎样改变游戏规则,推出一个全新的“小鸡捉老鹰”的游戏。学生们有的建议小鸡可以靠团结一致来捕获老鹰——在奔跑中出其不意手拉手把老鹰包围起来抓住它;有的建议老鹰在“新形式”下要靠智取——先静观鸡群,然后左冲右撞冲乱鸡群队伍,再挑掉队的下手……新模式的游戏开始了,原来规定“小鸡”只能左躲右闪地藏,而“老鹰”尽可以大摇大摆地捉,现在经过孩子们的创新,做“老鹰”的必须更加“狡猾”,在进攻中采取自我保护;“小鸡们”以守为攻,跑直线、跑八字、围圈圈,待机把“老鹰”“俘虏”。大家的运动量增大了,玩得比以前更开心了。
四、顺学生之变——关注成长
我们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理性地看待生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用好生成,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变化,站在人生发展的高度,对课堂中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学生的每一个创新思维或举动做出合理的引导,使之转化为促进教学的有效资源。如在立定跳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不厌其烦地讲解着并进行示范。可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的一只青蛙吸引了大部分学生的眼球,学生变得躁动不安起来。看着这只“惹祸的青蛙”,教师急中生智,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全部围到青蛙四周,仔细观察青蛙是怎样立定跳远的。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有的说:“青蛙先是双腿弯曲,跳出去的时候后腿好像非常有力。”有的说:“青蛙着地时,是前脚掌用力,身体全部展开。”有的说:“青蛙跳远时两腿是分开的。”……大家热烈地议论着,兴趣十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用好学生这一“源头活水”,对于我们的体育教学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唯有如此,我们的体育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气息,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