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eng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需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新世纪的人才应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迅速直观地获取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大量的信息,去探究许多未知的事物,所以会使用信息技术是新世纪人的基本技能。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正迅速普及到中小学,成为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学科。
  教育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新精神的力量。面对这种情况,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驱使笔者投入教育改革的洪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各种媒体,帮助学生萌发创新意识,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兴趣,采用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增设课外知识,使学生产生创新欲望和兴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满足于“教材里有什么,就教什么”的低层次的教学思想。教材一经采用,至少一年,而关于信息技术的新动态几乎每天都有,就跟看仙人下棋的樵夫一样,转眼人间已过数百年,已经不是他所处的年代了,所以,教师应该走在知识的前沿,博览群书,给学生最新的信息。
  于是,笔者将在报纸、新闻、杂志上看到的,以《新动态专栏》的形式公布给学生。如:电脑用土豆来供电。起因是有人和电脑迷打赌:土豆不可能为电脑供电。可是发明者却真的做到了,而且还建立了土豆网站,多神奇?!这些信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创新欲望:原来奇迹的产生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敢去想,敢去尝试。
  二、创设探索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动手操作,创设参与学习的氛围。在研究性的学习中,被动式,接受性的学习还占主流,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地去与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主动地参与学习。
  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人机交流,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去完成梦想。在学习Word中某一“向导”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自己利用“向导”为自己制作一张奖状,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奖状忙碌,有了乐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学习。奖状的内容五花八门:学习进步,第一名,为世界和平作出突出贡献,在科学研究中获得发明奖……笔者表扬了那些“敢想”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理想远大,而丰富的想象力能使童话变成现实。
  2.教知识,更要教方法。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信息技术的普及正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互联网上的知识如大海一般,教师已不可能传一切之道,授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感,其主要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
  (1)学习方法的指导——对理论课知识的学法指导。学习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向人学习的方法是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揣摩,用实际行动去学习。而向书学,就存在着一个读书的方法问题。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找到书中的“主干”;而精读则是为每一部分“主干”添枝加叶。在上理论课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表现学生的能力。当然,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习”,还要教师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学。上课时,首先,让学生泛读,找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几个内容,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有的却找不到,笔者就让找到的学生说出他是怎么找到的,标志是什么,这样学生就知道怎么找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该精读了。精读的目的就是了解这些内容具体讲解的知识是什么?在一个范围内,提出若干个问题,学生就有目标和范围了。这种方法掌握以后,学生就找到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了。
  (2)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作现场指导。学生在上机实践所学时,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没有联网的情况下,除了巡回指导外,笔者还安排了学生中的优秀者参与指导,让这些学生把探索的过程“再现”一次。另外,学生在完成既定的任务后,总是喜欢看看这个(软件),看看那个,当出现新奇的画面时,常引得周围的同学观望,此时,笔者并不以为他是“故意捣乱”,他这是在尝试探索新的东西,所以,笔者总是耐下心来对他的实验给予指导,让他在实践中去学习。
  三、不教打句号的课,给学生留下探索的空间
  一节打了句号的课,看起来很满意,但却把学生圈在一个圆里,一切都解决了,没有问题了。没有了“?”,怎么去“探索”?所以每节课下来,都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或多个)问题,例如:学习了怎么删除文件后,问:“还能不能再恢复了?”让学生去书上去寻找答案,上机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给学生留下展示聪明才智、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机会。这样学生不是只会模仿,也会去创新。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有识之士早已提出:“我们国家的最高经济利益,将取决于我们同胞的创造才智,而不取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能创造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师,就应该冲破应试教育的陈规,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新观念,为国家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 笔者从美学体验的基本特征、美学体验的教师要求、美学体验的深化策略三方面论述了美术鉴赏中美学的融入。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美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3)22-066-1  美术鉴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美好情操、健全其人格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