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本人认为宜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好度。
一、材料准备解难度
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有结构的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摩擦起电》一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学生自带的塑料铅笔,有机玻璃尺、梳子、气球、等;另一组是教师准备的材料:如有机玻璃板、毛皮、玻璃棒笔等。学生通过第一组实验材料可以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疑问:“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呢?”这时再引导学生运用第二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种有结构的材料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发现,才会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这样探究实验的难度自然会降低,学生实验时也就更加顺畅。
二、问题情景创热度
科学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能力。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师出示两杯一模一样的水(一杯白开水,一杯白糖水),并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尝一尝,并指导学生尝的方法,两位学生通过尝的方法知道: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白开水,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趁势将学生的好奇及时引到这节课的中心来,“既然是糖水,就应该有糖有水,可糖到哪去了?我们怎么看不见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糖“化了”、“在水里了。”教师又继续追问“那它是怎么化的呀?”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描述,对于如何“化的”描述不清,教师接下来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过程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描述不清“白糖怎样化了的?”正说明学生头脑中对“溶解”概念的前认知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这就需要对“溶解”过程进一步观察认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预测的作用。
三、方案设计绘尺度
实验计划的制订应该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做什么”、二是“用什么做”、三是“怎么做”。“做什么”主要是指了解实验的目的、研究或猜测的问题。“用什么做”是对材料的选择,确定了材料,才能进行下一步。而 “怎么做”在制定计划中则包括实验自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控制、实验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何进行记录等等,比“做什么”更具体。这里还包括实验过程中小组团结合作、安全等要注意的地方。对于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用口头计划的形式,不用写、效率高;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比较乐于接受,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而到了五年级,就要逐步训练学生制订书面计划。书面的计划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整理,让学生对实验的方案做到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设计实验前,教师应强调制订计划的规范,要求学生必须按步骤完成计划。通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模式,能接受这样的计划,并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四、小组合作讲效度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达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学会表达。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3.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鼓励学生要乐于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学会讨论问题。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
6.注重人际交往的训练。对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对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并虚心接受并改正等。
7.注重学困生的参与。
总之,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是促进学生从发现事物的外在相似之处向发现事物内在的相似之处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相互冲撞和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理性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
五、信息处理重信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科学诚信的培养还体现在教师课堂上的言行。在实验指导、观察、交流汇报、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以及在课外指导学生探究中教师应当说实话。教师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六、交流归纳提高度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学生在进行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肯定,即迫切希望在发言之后得到鼓励性的评价。也就是说,要让交流有效地开展,教师要用一种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
活动仅仅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载体,思维才是更本质的东西,缺少了思维的活动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
【作者单位:吴江梅堰实验小学江苏215225】
一、材料准备解难度
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有结构的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摩擦起电》一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两组实验材料:一组是学生自带的塑料铅笔,有机玻璃尺、梳子、气球、等;另一组是教师准备的材料:如有机玻璃板、毛皮、玻璃棒笔等。学生通过第一组实验材料可以了解物体摩擦后能吸引轻小的物体,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疑问:“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呢?”这时再引导学生运用第二组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学生在这种有结构的材料的帮助下,一步步地去探究、发现,才会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这样探究实验的难度自然会降低,学生实验时也就更加顺畅。
二、问题情景创热度
科学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能力。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师出示两杯一模一样的水(一杯白开水,一杯白糖水),并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尝一尝,并指导学生尝的方法,两位学生通过尝的方法知道: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白开水,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趁势将学生的好奇及时引到这节课的中心来,“既然是糖水,就应该有糖有水,可糖到哪去了?我们怎么看不见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糖“化了”、“在水里了。”教师又继续追问“那它是怎么化的呀?”学生根据日常经验描述,对于如何“化的”描述不清,教师接下来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过程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描述不清“白糖怎样化了的?”正说明学生头脑中对“溶解”概念的前认知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这就需要对“溶解”过程进一步观察认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预测的作用。
三、方案设计绘尺度
实验计划的制订应该重点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做什么”、二是“用什么做”、三是“怎么做”。“做什么”主要是指了解实验的目的、研究或猜测的问题。“用什么做”是对材料的选择,确定了材料,才能进行下一步。而 “怎么做”在制定计划中则包括实验自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控制、实验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何进行记录等等,比“做什么”更具体。这里还包括实验过程中小组团结合作、安全等要注意的地方。对于三、四年级学生,可以用口头计划的形式,不用写、效率高;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比较乐于接受,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交流的作用;而到了五年级,就要逐步训练学生制订书面计划。书面的计划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整理,让学生对实验的方案做到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设计实验前,教师应强调制订计划的规范,要求学生必须按步骤完成计划。通过多次类似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模式,能接受这样的计划,并体会到其中的好处。
四、小组合作讲效度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品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达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学会表达。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达到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3.培养学生乐于赞赏的习惯。鼓励学生要乐于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学会讨论问题。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始终保持团结、协作的氛围。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应在学生合作之前,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
6.注重人际交往的训练。对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对人的发言做出评价,并虚心接受并改正等。
7.注重学困生的参与。
总之,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是促进学生从发现事物的外在相似之处向发现事物内在的相似之处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相互冲撞和融合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理性处理问题的个性品质。
五、信息处理重信度
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提出“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的课程目标。然而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很多种“说谎”的行为。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实验数据记录的时候,总是有些小组记录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有些是借别人的数据有的甚至是编造出来的。这样长期下去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它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正确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科学诚信的培养还体现在教师课堂上的言行。在实验指导、观察、交流汇报、教师的演示实验中以及在课外指导学生探究中教师应当说实话。教师的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六、交流归纳提高度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催化剂。及时反馈、评价激励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及时的反馈,有利于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并倾听其他组的观点,吸纳他人之长,及时做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通过及时反馈进一步内化知识、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学生在进行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和同学的肯定,即迫切希望在发言之后得到鼓励性的评价。也就是说,要让交流有效地开展,教师要用一种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学生。
活动仅仅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载体,思维才是更本质的东西,缺少了思维的活动就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
【作者单位:吴江梅堰实验小学江苏2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