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课程领导”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这两个概念进行解读和比较,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进行分析,厘清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词: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执行”为基础;而后以“适度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目标。
关键词:课程领导;国家课程校本化;忠实执行;适度调适;鼓励创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53-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施与管理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向权力下放转变。权力下放也意味着责任分担,地方与学校已不仅是国家课程的管理者与执行者,而且是三级课程创造性实施的规划者、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我校参与了太仓市教育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县域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从课程领导的角度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实施策略。
一、“课程领导”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系
所谓“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建设、实施与管理的组织、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和引导等职能。“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不是概念的简单转换,而是理念的重大转变。“课程领导”更关注和强调课程的愿景、决策、创新、团队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方式,以及课程建设的学术含量和研究含量。它既关注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更突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的自主性和创生性;它是在课程领导理念下重新审视、变革课程管理。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反映了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因此,从学校层面解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
(一)理念上强调民主开放
“课程领导”强调民主开放的价值追求,它强调改变执行行政指令的课程管理形式,形成民主创新的课程领导机制;改变依据统一方案实施的课程实施形式,形成自主开放的课程实施形式;改变标准化造人的课堂教学,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质量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全面的过程性质量监控机制。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要求教师能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完全改变了传统课程管理“自上而下”的实施途径,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让课程民主从“应然”变为“实然”。
(二)目标上强调适切顺应
“课程领导”的目标是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体系,它表达了鲜明的课程主张——课程必须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它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是国家课程,就一定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满足全校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因为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目标的制订又要立足现实,传承学校已有的课程经验并体现学校新的课程实施特色。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上,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与调适,以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三)执行上强调合作协商
在实施方式上,“课程领导”坚持规划的县域统筹与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在县域课程规划的统筹下,在县域与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互动实施过程中,提升县域教育行政和业务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全体教师等多元主体的课程领导力。而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协商也是必不可少的。合作形式有: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课程专家指导小组成员间的探讨和交流;以上成员对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进行培训等。另外,全体教师结成课程开发合作小团队,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全体参与开展研讨,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创生点进行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分享经验、寻找问题,对既定的国家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不断反思,并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专业成长。
因此,“课程领导”对学校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践行课程领导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行使好课程权利、促进课程改革走内涵建设与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或片面追求“校本”
1.忽视“校本”。忽视“校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因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滥用或者校长对国家课程认识的偏差,一些学校只强调并要求教师不折不扣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追求大一统和一味的适应。二是某些校长抱着急功近利或者哗众取宠的目的,凭空“制造”或者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完全忽视了本校实际。
2.片面追求“校本”。片面追求“校本”也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没能很好体现国家意志。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是在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前提下进行的。有些学校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尚未达标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校本”,让校本化实施走向了兴趣主义,忽视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国家课程的质量变得难以控制。二是没能体现教师的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行政化现象严重,采用的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校本化”被曲解成学校管理者或少数精英组织的一场“运动”,普通教师依旧只是执行者。
(二)片面或肤浅追求“特色”
1.没能体现学校的整体规划。国家课程要在学校中创造性地实施,学校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不能包办代替、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有的学校没有系统化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和明确的校本化实施目标,只是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某一特色项目自行设计本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把“校本化”实施变成了纯粹的“师本化”实施,缺乏系统意识和质量意识。另外,有的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一是固守学校的原有积淀,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发展和创新;二是开发和实施过程比较随意,没有长远意识和逐步积淀、提升的能力。
2.没能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潜能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有的学校未作前期的需求调查和评估,忽视学生差异,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不到体现。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还是“应然课程”,而非“实然课程”。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的过程,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关键。
(一)忠实执行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核心词“实施”表示:校本化课程实施首先关注国家课程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表明了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首先,要落实课程目标。国家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颁发的,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所以它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蓝本,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实施,落实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其次,要落实课程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和要求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因此,我校牢牢把握国家课程的内容、结构、课时、目标等的落实,然后根据学校和教师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灵活化的处理,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二)适度调适
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面对的是处于具体发展阶段的、具体学校的具体学生,这些学生之间虽然有着某一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的身体的和心理的特征,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秉性,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因而,那些共同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在每个特定教育场景中的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及其所包含的教育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这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潜能有敏锐的感知,在实施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使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三)鼓励创生
所谓“创生”,是指在现有的国家课程框架内进行创造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内容或课程单元。“创生”,最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专长,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1.创生课程资源。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能极大地丰富课程类型,使课程更富有弹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核心资源:教材的创生。教材是核心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进行拓展和创生。以自主学习为生长点,以任务驱动、专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综合性学习。让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和快乐。
(2)师生资源的创生。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权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选择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也要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源为学生所用。
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经验和差异等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有待教师认识、发现、利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好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此外,师生共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一种资源。师生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中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2.创生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因为国家课程是基于学科的,实施的重要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创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学习活动的创生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创生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它们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和不断递进的关系的,我们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为基础;而后以“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基本价值追求。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in the Curriculum-Oriented View
LU Li-li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first interprets and compares the two terms of "curriculum orientation" and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n analyzes the issues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to clarify three key words: faithful enforcement as its basis, proper adaptation as its basic way, and motivating creation as its goal.
Key words: curriculum orientation;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关键词:课程领导;国家课程校本化;忠实执行;适度调适;鼓励创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53-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实施与管理由原来高度集中统一向权力下放转变。权力下放也意味着责任分担,地方与学校已不仅是国家课程的管理者与执行者,而且是三级课程创造性实施的规划者、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我校参与了太仓市教育局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县域课程领导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从课程领导的角度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实施策略。
一、“课程领导”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系
所谓“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建设、实施与管理的组织、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和引导等职能。“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不是概念的简单转换,而是理念的重大转变。“课程领导”更关注和强调课程的愿景、决策、创新、团队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方式,以及课程建设的学术含量和研究含量。它既关注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更突出自下而上的课程建设的自主性和创生性;它是在课程领导理念下重新审视、变革课程管理。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就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反映了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因此,从学校层面解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通之处:
(一)理念上强调民主开放
“课程领导”强调民主开放的价值追求,它强调改变执行行政指令的课程管理形式,形成民主创新的课程领导机制;改变依据统一方案实施的课程实施形式,形成自主开放的课程实施形式;改变标准化造人的课堂教学,形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生态课堂;改变单一的结果性质量评价方式,形成多元、全面的过程性质量监控机制。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要求教师能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完全改变了传统课程管理“自上而下”的实施途径,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让课程民主从“应然”变为“实然”。
(二)目标上强调适切顺应
“课程领导”的目标是构建满足差异的课程体系,它表达了鲜明的课程主张——课程必须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它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是国家课程,就一定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满足全校学生共同的发展需求;因为要进行校本化的实施,目标的制订又要立足现实,传承学校已有的课程经验并体现学校新的课程实施特色。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上,要求教师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进行课程内容的创新与调适,以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三)执行上强调合作协商
在实施方式上,“课程领导”坚持规划的县域统筹与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在县域课程规划的统筹下,在县域与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互动实施过程中,提升县域教育行政和业务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全体教师等多元主体的课程领导力。而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协商也是必不可少的。合作形式有: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课程专家指导小组成员间的探讨和交流;以上成员对骨干教师和全体教师进行培训等。另外,全体教师结成课程开发合作小团队,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全体参与开展研讨,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创生点进行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分享经验、寻找问题,对既定的国家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不断反思,并加以改造,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师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专业成长。
因此,“课程领导”对学校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践行课程领导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行使好课程权利、促进课程改革走内涵建设与发展的必要选择。
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或片面追求“校本”
1.忽视“校本”。忽视“校本”,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因教育行政部门权力滥用或者校长对国家课程认识的偏差,一些学校只强调并要求教师不折不扣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追求大一统和一味的适应。二是某些校长抱着急功近利或者哗众取宠的目的,凭空“制造”或者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完全忽视了本校实际。
2.片面追求“校本”。片面追求“校本”也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没能很好体现国家意志。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必须是在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这一前提下进行的。有些学校在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尚未达标的情况下,盲目追求“校本”,让校本化实施走向了兴趣主义,忽视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国家课程的质量变得难以控制。二是没能体现教师的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行政化现象严重,采用的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校本化”被曲解成学校管理者或少数精英组织的一场“运动”,普通教师依旧只是执行者。
(二)片面或肤浅追求“特色”
1.没能体现学校的整体规划。国家课程要在学校中创造性地实施,学校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不能包办代替、取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有的学校没有系统化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和明确的校本化实施目标,只是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的某一特色项目自行设计本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把“校本化”实施变成了纯粹的“师本化”实施,缺乏系统意识和质量意识。另外,有的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缺少前瞻性和稳定性。一是固守学校的原有积淀,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发展和创新;二是开发和实施过程比较随意,没有长远意识和逐步积淀、提升的能力。
2.没能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潜能和学习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有的学校未作前期的需求调查和评估,忽视学生差异,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不到体现。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还是“应然课程”,而非“实然课程”。
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关键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动态的过程,涉及到教材的调整、组织方式的改变、知识内容的拓展等多个方面,我校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关键。
(一)忠实执行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核心词“实施”表示:校本化课程实施首先关注国家课程对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表明了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
首先,要落实课程目标。国家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统一颁发的,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所以它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国家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蓝本,是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要求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实施,落实课程标准中确定的课程目标。其次,要落实课程内容。要注意课程内容和要求是基础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因此,我校牢牢把握国家课程的内容、结构、课时、目标等的落实,然后根据学校和教师的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灵活化的处理,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二)适度调适
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时候,面对的是处于具体发展阶段的、具体学校的具体学生,这些学生之间虽然有着某一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的身体的和心理的特征,但是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秉性,有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因而,那些共同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在每个特定教育场景中的每个个体身上的表现及其所包含的教育意义也是不一样的。这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学习需求和学习潜能有敏锐的感知,在实施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处理,使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三)鼓励创生
所谓“创生”,是指在现有的国家课程框架内进行创造性地开发相关课程内容或课程单元。“创生”,最能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科专长,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最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1.创生课程资源。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能极大地丰富课程类型,使课程更富有弹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核心资源:教材的创生。教材是核心的、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进行拓展和创生。以自主学习为生长点,以任务驱动、专题研究的形式来开展综合性学习。让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体验和快乐。
(2)师生资源的创生。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权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选择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也要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资源为学生所用。
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经验和差异等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和依据。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有待教师认识、发现、利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好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的差异性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此外,师生共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一种资源。师生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中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之间都成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2.创生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因为国家课程是基于学科的,实施的重要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创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学习活动的创生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创生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忠实执行、适度调适和鼓励创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个关键,它们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和不断递进的关系的,我们认为:国家课程校本化首先要基于课标,以“忠实”为基础;而后以“调适”为基本方式;最终以鼓励“创生”为基本价值追求。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in the Curriculum-Oriented View
LU Li-ling
(Zhu Diwen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
Abstract: This essay first interprets and compares the two terms of "curriculum orientation" and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n analyzes the issues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to clarify three key words: faithful enforcement as its basis, proper adaptation as its basic way, and motivating creation as its goal.
Key words: curriculum orientation;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curricul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