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情境教学;过程教学;
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B)—0044—01
重视情境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印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中突出了知道、识别、感知、了解等词语,很多章节都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去获得初步认识进而归纳要研究的知识或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具体教学,尤其是讲授新知识时,必须注重知识的实际情境,给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较大研究意义的实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品味,进而获得自己的体会认识,从中抽象出自己对将要学习知识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使教材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很大扩展。其中,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优势,教师借此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多彩的感性素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过程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过程与方法涉及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模仿、发现、探索等,这些都强化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而教材的设计编排也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思想:通过设置“探索与研究”、“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让学生在体验抽象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结合个人状况自主思考、拓展思维,从而使学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一个最终知识结论的理解、记忆层面上,而是更加倾向于发现知识的来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上。
实验的方法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极好方法。通过实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可以把枯燥无味的
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实际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的: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绳子和两枚图钉,按课本的要求自己动手画椭圆,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板上作图说明了什么?
(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3)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经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当2a>2c时是椭圆;当2a=2c时是线段;当c=0时是圆;当2a<2c时轨迹不存在。
可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再结合个人的自主思考,使自己不再仅仅停留在一个关于椭圆的最终的知识结论的理解、记忆层面上,而是更加倾向于发现椭圆的来源,体验椭圆的形成,从而对与椭圆相关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师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予以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学习,从个人角度去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然后再进行新课的讲授。
加强应用教学,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目标就使得学生的知识应用不能仅停留在解答书本的数学题上。学生在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后,对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根据具体实例获得知识应用的体验。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具体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当中所给的有限的实际应用例题。如在教学“算法”一章时,就可以充分地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把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问题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感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容并不是那么枯燥,而是有实际用途的。
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B)—0044—01
重视情境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印象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行为动词中突出了知道、识别、感知、了解等词语,很多章节都要求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去获得初步认识进而归纳要研究的知识或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具体教学,尤其是讲授新知识时,必须注重知识的实际情境,给出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较大研究意义的实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去品味,进而获得自己的体会认识,从中抽象出自己对将要学习知识的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使教材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很大扩展。其中,多媒体技术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优势,教师借此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多彩的感性素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过程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过程与方法涉及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模仿、发现、探索等,这些都强化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过程体验。而教材的设计编排也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这一思想:通过设置“探索与研究”、“思考与讨论”等栏目,让学生在体验抽象知识形成过程的同时,结合个人状况自主思考、拓展思维,从而使学生不再是仅仅停留在对一个最终知识结论的理解、记忆层面上,而是更加倾向于发现知识的来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上。
实验的方法是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极好方法。通过实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可以把枯燥无味的
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实际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进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的: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绳子和两枚图钉,按课本的要求自己动手画椭圆,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纸板上作图说明了什么?
(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个图钉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3)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
经过亲自动手实践,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当2a>2c时是椭圆;当2a=2c时是线段;当c=0时是圆;当2a<2c时轨迹不存在。
可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再结合个人的自主思考,使自己不再仅仅停留在一个关于椭圆的最终的知识结论的理解、记忆层面上,而是更加倾向于发现椭圆的来源,体验椭圆的形成,从而对与椭圆相关的知识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师在研究方法上可以予以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学习,从个人角度去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然后再进行新课的讲授。
加强应用教学,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新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个目标就使得学生的知识应用不能仅停留在解答书本的数学题上。学生在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后,对理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就是根据具体实例获得知识应用的体验。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具体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当中所给的有限的实际应用例题。如在教学“算法”一章时,就可以充分地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把学生比较熟悉的数学问题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感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容并不是那么枯燥,而是有实际用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