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应当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贯穿培养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作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载体,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指导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指导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对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下面就阅读方法的指导来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四步阅读法
四步阅读法适合各类文体的文本阅读,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阅读和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大概读懂了文本内容,也知道题目问什么,但是阅读考试答题中就是失分严重。这是学生阅读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在面对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重复信息等的选择时不知所措。只有阅读中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准确率才会真正提高。
1. 明确阅读任务
明确阅读任务其实在语文阅读中可以理解成在阅读文本之前抓住题目关键词,知道题目问什么。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其中一个研学任务是“研读5-11自然段,嘎羧为什么要重披象鞍?”可先从整体入手后,让学生明确这次的任务是找出嘎羧重披象鞍的原因,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嘎羧的行为、神态的语句通过细细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嘎羧对象鞍的特殊感情。
2. 提取相关信息
这一步必须紧跟着第一步进行,带着并结合阅读任务的关键词,在原文进行勾画批注,这个过程其实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不过必须提醒学生勾画批注要用不同的符号方便自己回读时最短时间明白自己圈的是什么,划的是什么。因为5-11自然段是同一个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在旁边批注简单的字词。其中郑威凯是这样记录的:寻找象鞍——见到象鞍——象鞍的样子——重披象鞍。
3. 筛选整合信息
阅读文本一轮后,结合题目的要求,第三步就是对第二步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了。角度相同的信息我们可以二合为一甚至三合为一,与题目无关的信息必须去掉,尤其是那些干扰信息容易使学生思维出现以偏概全、以次充主的现象,而对于一些隐性信息则没有注意到。在寻找嘎羧重披象鞍的原因时,寻找象鞍、见到象鞍和重披象鞍的篇幅都很长,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混乱。反而有些学生就没注意到象鞍的样子。何兰萍说:“这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血迹斑斑。象鞍曾经与嘎羧一起在战场上战斗,他们曾经密不可分,象鞍为嘎羧挡了不少子弹,救了它的命,是它的恩人。虽然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当嘎羧重披象鞍时,有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所以嘎羧要重披象鞍。”通过把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哪些信息要舍去,哪些留下来,就一目了然了。
4. 规范完整答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模板、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并规范完整答题。
只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便能触类旁通,提高阅读能力和考场答题的准确率。
(二)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让学生在读通读透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再通过各种交流和议论有所感悟,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一读二想三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前一天自主预习新课文,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要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请学生把前一天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面议论解决,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读想在课前,议导在课上。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个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个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
(三)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课文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进行语用分析,旨在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语言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溯诗人当年执笔行文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在读者的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过程,更能够理解诗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点等等,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的阅读指导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篇课文拿到手,首先是进行预习,结合生字表中的生字对课文进行整体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词一定要及时查字典或词典,也可以在文中标注出来等待上课时在课堂中解决。阅读时一定要认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时一定要及时记载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就能够非常细致地进行阅读,所读过的知识也自然能够非常深刻的留在记忆中。这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都会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不合理的阅读习惯要及时指出来,并且注重评价的积极效应,及时肯定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了榜样依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坚持21天后才会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只有抓住每节阅读课,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有效阅读,有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说话写作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第十六届特约教研员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2]张全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4(14).
[3]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4]庄如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06).
[5]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6]莫雷,冷英,王瑞明等.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指导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指导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对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下面就阅读方法的指导来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四步阅读法
四步阅读法适合各类文体的文本阅读,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阅读和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大概读懂了文本内容,也知道题目问什么,但是阅读考试答题中就是失分严重。这是学生阅读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在面对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重复信息等的选择时不知所措。只有阅读中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准确率才会真正提高。
1. 明确阅读任务
明确阅读任务其实在语文阅读中可以理解成在阅读文本之前抓住题目关键词,知道题目问什么。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其中一个研学任务是“研读5-11自然段,嘎羧为什么要重披象鞍?”可先从整体入手后,让学生明确这次的任务是找出嘎羧重披象鞍的原因,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嘎羧的行为、神态的语句通过细细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嘎羧对象鞍的特殊感情。
2. 提取相关信息
这一步必须紧跟着第一步进行,带着并结合阅读任务的关键词,在原文进行勾画批注,这个过程其实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不过必须提醒学生勾画批注要用不同的符号方便自己回读时最短时间明白自己圈的是什么,划的是什么。因为5-11自然段是同一个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在旁边批注简单的字词。其中郑威凯是这样记录的:寻找象鞍——见到象鞍——象鞍的样子——重披象鞍。
3. 筛选整合信息
阅读文本一轮后,结合题目的要求,第三步就是对第二步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了。角度相同的信息我们可以二合为一甚至三合为一,与题目无关的信息必须去掉,尤其是那些干扰信息容易使学生思维出现以偏概全、以次充主的现象,而对于一些隐性信息则没有注意到。在寻找嘎羧重披象鞍的原因时,寻找象鞍、见到象鞍和重披象鞍的篇幅都很长,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混乱。反而有些学生就没注意到象鞍的样子。何兰萍说:“这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血迹斑斑。象鞍曾经与嘎羧一起在战场上战斗,他们曾经密不可分,象鞍为嘎羧挡了不少子弹,救了它的命,是它的恩人。虽然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当嘎羧重披象鞍时,有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所以嘎羧要重披象鞍。”通过把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哪些信息要舍去,哪些留下来,就一目了然了。
4. 规范完整答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模板、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并规范完整答题。
只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便能触类旁通,提高阅读能力和考场答题的准确率。
(二)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让学生在读通读透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再通过各种交流和议论有所感悟,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一读二想三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前一天自主预习新课文,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要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请学生把前一天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面议论解决,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读想在课前,议导在课上。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个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个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
(三)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课文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进行语用分析,旨在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语言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溯诗人当年执笔行文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在读者的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过程,更能够理解诗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点等等,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的阅读指导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篇课文拿到手,首先是进行预习,结合生字表中的生字对课文进行整体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词一定要及时查字典或词典,也可以在文中标注出来等待上课时在课堂中解决。阅读时一定要认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时一定要及时记载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就能够非常细致地进行阅读,所读过的知识也自然能够非常深刻的留在记忆中。这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都会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不合理的阅读习惯要及时指出来,并且注重评价的积极效应,及时肯定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了榜样依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坚持21天后才会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只有抓住每节阅读课,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有效阅读,有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说话写作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第十六届特约教研员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2]张全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4(14).
[3]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4]庄如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06).
[5]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6]莫雷,冷英,王瑞明等.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