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学会阅读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应当作为一种基本的能力贯穿培养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作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载体,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
  一、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
  二、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指导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指导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对合适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你的指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下面就阅读方法的指导来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四步阅读法
  四步阅读法适合各类文体的文本阅读,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阅读和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大概读懂了文本内容,也知道题目问什么,但是阅读考试答题中就是失分严重。这是学生阅读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在面对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有用信息和干扰信息、重复信息等的选择时不知所措。只有阅读中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准确率才会真正提高。
  1. 明确阅读任务
  明确阅读任务其实在语文阅读中可以理解成在阅读文本之前抓住题目关键词,知道题目问什么。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其中一个研学任务是“研读5-11自然段,嘎羧为什么要重披象鞍?”可先从整体入手后,让学生明确这次的任务是找出嘎羧重披象鞍的原因,重点指导学生抓住描写嘎羧的行为、神态的语句通过细细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嘎羧对象鞍的特殊感情。
  2. 提取相关信息
  这一步必须紧跟着第一步进行,带着并结合阅读任务的关键词,在原文进行勾画批注,这个过程其实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不过必须提醒学生勾画批注要用不同的符号方便自己回读时最短时间明白自己圈的是什么,划的是什么。因为5-11自然段是同一个内容,可以指导学生在旁边批注简单的字词。其中郑威凯是这样记录的:寻找象鞍——见到象鞍——象鞍的样子——重披象鞍。
  3. 筛选整合信息
  阅读文本一轮后,结合题目的要求,第三步就是对第二步提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了。角度相同的信息我们可以二合为一甚至三合为一,与题目无关的信息必须去掉,尤其是那些干扰信息容易使学生思维出现以偏概全、以次充主的现象,而对于一些隐性信息则没有注意到。在寻找嘎羧重披象鞍的原因时,寻找象鞍、见到象鞍和重披象鞍的篇幅都很长,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混乱。反而有些学生就没注意到象鞍的样子。何兰萍说:“这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血迹斑斑。象鞍曾经与嘎羧一起在战场上战斗,他们曾经密不可分,象鞍为嘎羧挡了不少子弹,救了它的命,是它的恩人。虽然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当嘎羧重披象鞍时,有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所以嘎羧要重披象鞍。”通过把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终确定哪些信息要舍去,哪些留下来,就一目了然了。
  4. 规范完整答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模板、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并规范完整答题。
  只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四步阅读法,便能触类旁通,提高阅读能力和考场答题的准确率。
  (二)读思议导结合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要让学生在读通读透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再通过各种交流和议论有所感悟,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一般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一读二想三议,最后由教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前一天自主预习新课文,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做到整体感知课文所要表达的一个大概意思是什么,要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请学生把前一天预习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里面议论解决,不仅要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还要“议一议”你对哪些问题或哪个句段、人物、环节感兴趣,感兴趣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与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问题,而且有一个明确的阅读思路:读想在课前,议导在课上。以前那种教师满堂讲、满堂问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需要5个课时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1个课时学生就能轻松驾驭。
  (三)言语分析法
  言语分析法建立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修辞、逻辑、心理、语境、语体等相关知识和方法,对课文的词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语言单位进行语用分析,旨在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去表达这样的内容,对于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这些语言形式为什么是最恰当的。言语分析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言语分析法不仅应当说明这个字在描绘时令、状态上的功能,而且还应该追溯诗人当年执笔行文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但都认为不好,最后才换定了“又绿”,在读者的眼前出现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这样我们就深入到诗人执笔行文时的动态思考过程,更能够理解诗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感觉到的美词、佳句、重点段落、要点、疑点等等,再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言语分析,最后让学生进行仿写。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我们的阅读指导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进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篇课文拿到手,首先是进行预习,结合生字表中的生字对课文进行整体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词一定要及时查字典或词典,也可以在文中标注出来等待上课时在课堂中解决。阅读时一定要认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阅读时一定要及时记载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就能够非常细致地进行阅读,所读过的知识也自然能够非常深刻的留在记忆中。这对学生以后的阅读都会起到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不合理的阅读习惯要及时指出来,并且注重评价的积极效应,及时肯定一些习惯比较好的学生,其他的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有了榜样依靠。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习惯坚持21天后才会逐渐形成,因此,教师只有抓住每节阅读课,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真正做到有效阅读,有法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说话写作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系广州市第十六届特约教研员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2]张全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4(14).
  [3]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
  [4]庄如梦.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06).
  [5]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6]莫雷,冷英,王瑞明等.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一个晴朗的日子,鸡妈妈抱着一堆鸡蛋去找合适的地方孵小鸡。鸡妈妈走到一个泥坑边的时候,被一块石头绊了一下,一个鸡蛋掉进了泥坑里。鸡妈妈不知道,继续往前走,遇见了鸭妈妈。鸭妈妈告诉她一个鸡蛋滚进泥坑了,鸡妈妈听了可着急了。鸭媽妈连忙安慰鸡妈妈,然后回家拿了捞鱼网,把鸡蛋从泥坑里捞了出来。  鸡妈妈很感谢鸭妈妈,没有鸭妈妈她就可能丢失了一个孩子。
【摘 要】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导向,它能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评价是激励,教师的一句夸奖,一个点头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评价是度量,它能给学生的学习确定一个基模。四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评价教育的对象,还缺乏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客观标准和评估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摘要:“双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概念提出后就受到学者的质疑,争论意义并不在于搞清楚概念的含义,重要的是对学科发展和实际问题解决及教育效果的提升是否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有,就值得花大力气研究,否则,只是虚假的学术繁荣。不能把“双主体”转换成“主客体”,在单主体还是双主体问题上不只是概念之争,而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导向问题,在基本问题上不能搞“折中”或“和谐”,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广泛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因此,基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被老师们广泛认可,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着拓展无章、无序、无度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阅读教学拓展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科学地设计研学案,以达成教学目标为主线,落
【摘 要】为了践行“兴贤教育”办学理念,学校提出以贤育德,并采取了切实可行和具体有效的措施。首先倡导以贤育德,师者为师亦为范;其次将兴贤教育融于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中;并在课程体系中渗透兴贤教育;最后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兴贤教育。这些措施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贤能的教师,培育贤智的少年意义重大。  【关键词】兴贤教育;以贤育德;文化;课程活动  孩子们从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他们将会接受到
【摘 要】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有了这种素质,才能正确认识和参与竞争,才能形成竞争所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才能在面临竞争时精神振奋、努力进取、提高效率。竞争意识在反复的竞争实践中才能形成。在竞争中,我们会有成功,也可能有失败。成功有利于消除恐惧感,增强自信,增强斗志,强化竞争意识;而失败则能磨练意志,磨练人的忍耐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可以让学生去体会失败和成功的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话对教师工作的本质进行了最恰当的阐述。然而,此“师者”仅仅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应该具备更多、更高的专业要求与职业素养。  古时信息闭塞,所学知识多是“之乎者也”、“天圆地方”、“忠君报国”,所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多是面面相授,谆谆教导;而且教师多是饱学之士(识字较多),所有学生的终极目标都是“金榜题名,光耀门楣”,所以老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一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对于教师能力、学生参与、教学形式、教育观念都有特殊要求。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思想重视不够、教学组织不力、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实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必须要构建保障机制、完善实践基地、建立促进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6-0062-04  为进一步
【摘 要】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计算教学,采用合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  【关键词】数学计算能力;用心;有心;精心;细心  计算能力是小学生一项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是学习计算的关键,要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以主动探究激活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拥有向往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拥有语言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拥有掌握学法的成就感;让学生拥有学中有疑的创造欲;打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以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关键词】